九月的博川师范校园里,香樟树的叶子被阳光晒得发亮。楚运欢背着绣着玉米苗的布包,手里提着“农具物理实验套装”,刚走进校门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主干道两旁插着彩色旗帜,上面写着“欢迎 2025级新同学”,“乡村教育定向班”的学长学姐举着木质牌子,上面画着锄头、书本、篮球、画笔的组合图案,格外醒目。
“这边走!定向班报到处在体育馆!”穿蓝色志愿者服的学姐笑着招手,看到楚运欢布包上的玉米苗,眼睛一亮,“你们是从红星村来的吧?李敏老师上周还跟我提起你们,说你们四个带着‘玉米地教学’的想法来的!”
吴文娇攥着绣着“吴”字的被褥角,有点不好意思地笑:“学姐怎么知道?”“李老师说你们复课班用锄头讲杠杆、用抽水机讲浮力,”学姐指着远处的实验楼,“你们看,那栋楼三楼就是‘农具物理实验室’,里面有专门的灌溉机模型、农具受力分析台,比你们在村里用的‘土教具’专业多了!”
楚运欢顺着学姐指的方向看去,实验楼墙上挂着块金属牌匾,“农具物理实验室”七个字在阳光下闪着光。他突然拉着吴文娇的手,声音里满是兴奋:“咱们以后能在里面做专业实验了!高中时只能在玉米地画草图,现在有了模型和仪器,肯定能把‘农具物理’研究得更透彻!”
王强抱着印着校徽的篮球,在旁边蹦了蹦:“那我得赶紧去体育学院看看!说不定能找到用玉米杆做篮球架的方法,以后教农村娃打球,不用总蹭学校的场地!”赵晓慧则举着水彩笔,对着实验楼速写:“我要把实验室画进漫画里,旁边再画片玉米地,就叫‘从土地到课堂’!”
报到处的长桌前,周教授正戴着老花镜整理资料——他头发花白,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胸前别着枚旧校徽,和李老师送他们的那枚一模一样。“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周教授抬头笑了,指着桌角的教案本,“李敏昨天特意把这个送来,说让你们看看她当年的‘乡村语文教案’。”
楚运欢翻开教案,泛黄的纸页上写着“1999年乡村教学记录”,里面画着锄头的简笔画,旁边标注“杠杆原理在农具中的应用——可结合物理课讲解”,字迹和李老师现在的笔体几乎一致。“李老师当年就这么注重学科融合?”吴文娇凑过来看,发现某页还贴着片干枯的玉米叶,和自己口袋里的那片格外相似。
“她当年跟你们一样,带着农村娃的韧劲来上学,”周教授摩挲着教案封面,“第一次试讲就带学生去学校的实验田,用玉米播种间距讲数学密度,用麦苗生长讲生物光合作用,现在你们的‘玉米地分垄法’,跟她当年的思路不谋而合。”
下午的定向班班会在阶梯教室举行。周教授站在讲台上,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放着李老师的旧照片——二十多岁的李老师蹲在玉米地旁,手里举着课本,身边围着几个农村孩子。“今天咱们不谈成绩,聊聊‘为什么选择乡村教育’,”周教授的目光扫过四人,“你们先来?”
王强第一个站起来,篮球放在桌角轻轻转着:“我想在学校办‘乡村体育社团’!高中时我带村里娃用玉米杆搭跳高杆、用旧轮胎做平衡垫,现在想教同学们这些‘土方法’,以后回村教书,就算没有专业器材,也能让孩子爱上运动。”
“我要办‘乡村教育漫画社’!”赵晓慧举起速写本,上面画着复课班在玉米地学习的场景,“把咱们的教学故事、农村娃的追梦经历画成漫画,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教育不是‘苦差事’,是充满烟火气的事业。”
楚运欢跟着站起来,手里捏着片玉米叶书签:“我们还可以办‘互助社’,像高中时一样帮同学进步——物理不好的,我们用农具讲原理;语文没思路的,我们用乡村故事找灵感。大家一起把‘乡村教育’的想法落地!”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周教授笑着点头:“好想法!学校会给你们提供场地和经费,我当年带李敏办‘乡村教育调研社’,现在轮到你们接过接力棒了。”他从抽屉里拿出四把钥匙,“这是农具物理实验室的钥匙,你们四个负责管理,每周可以申请两次使用权限。”
傍晚的实验楼前,夕阳把四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楚运欢打开实验室的门,里面的景象让他们眼前一亮——靠墙的架子上摆着各种农具模型:迷你抽水机、可调节角度的锄头、带刻度的扁担,中间的实验台上放着受力分析仪、浮力测量器,比他们高中时用的黑板画图专业多了。
“高中时咱们在玉米地用树枝画受力图,现在有了这些仪器,能精确计算数据了!”楚运欢拿起抽水机模型,和自己带的那个对比,“这个模型能模拟不同水压下的水流速度,以后教学生‘流体力学’,不用再等下雨看灌溉机了。”
吴文娇摸着实验台上的木质锄头模型,突然说:“咱们可以把高中的‘玉米地分垄法’升级一下,结合这里的仪器做实验,写成教学案例投稿给教育杂志,让更多乡村教师能用得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赵晓慧掏出水彩笔,在实验室的白墙上画了个小小的玉米苗,旁边写着“从土地到实验室”:“以后每次来做实验,我都画一笔,等毕业时,让它长成‘玉米林’,记录咱们的研究成果。”王强则抱着篮球,在实验室门口的空地上拍了拍:“我明天就去废品站找旧轮胎,先做几个简易健身器材,社团活动就能用上!”
四人并肩站在实验室前,楚运欢举着手机拍照——背景是“农具物理实验室”的牌匾,前景是他们手里的“初心信物”:玉米叶书签、星星灯、篮球、水彩笔。“高中时咱们在玉米地讲物理,觉得能有块黑板就很满足,”楚运欢看着照片,笑着说,“现在有了专业实验室,以后不仅能教农村娃学物理,还能帮他们用物理知识改进农具,让种地更省力、更高效。”
“对了!”吴文娇突然想起什么,从布包里掏出李老师送的教案本,“周教授说下周末有‘乡村教育研讨会’,邀请了很多一线教师,咱们可以把高中的‘互助学习法’整理成发言稿,跟大家交流!”
赵晓慧立刻拿出速写本画起流程图:“我画个‘玉米地分垄法’的示意图,配在发言稿里,更直观!”王强则凑过来,在图上画了个篮球:“别忘了加上‘体育放松操’,学习再忙也得锻炼身体,这也是乡村教育的一部分!”
夕阳西下,实验楼的影子渐渐拉长。四人坐在实验室前的台阶上,看着校园里往来的同学——有人抱着专业课本匆匆走过,有人背着画板去写生,有人在篮球场挥洒汗水,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咱们晚上建个‘定向班互助群’吧,”楚运欢掏出手机,“把周教授和李老师都拉进来,遇到问题随时请教。高中时咱们靠团结赢回公平,大学也要靠互助实现梦想。”
“好!”吴文娇点头,指尖划过教案本上李老师的字迹,“李老师说‘乡村教育的根在土地里’,咱们既要学好专业知识,也要守住这份‘土味初心’,别让实验室的仪器代替了玉米地的实践。”
远处的食堂飘来饭菜香,王强拍了拍篮球:“走!去食堂看看有没有玉米粥!要是没有,咱们周末就自己煮,就像在村里一样。”赵晓慧收拾好画笔,笑着跟上:“顺便问问食堂阿姨要些玉米皮,我可以用来做漫画社的手工材料!”
四人的笑声在实验楼前回荡,惊飞了落在香樟树上的麻雀。楚运欢回头看了眼“农具物理实验室”的牌匾,又摸了摸口袋里的玉米叶书签,突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高中时的梦想在玉米地里萌芽,现在在博川师范的校园里扎根,未来终将在乡村的课堂上开花结果。
而此时的县一中,李老师正对着电脑屏幕,看着楚运欢发来的实验室照片,嘴角扬起微笑。她翻开自己的旧教案,在空白页写下:“2025年 9月,我的学生在博川接过了乡村教育的接力棒——他们比我当年更勇敢,更有想法,相信他们能走得更远。”
月光爬上博川师范的实验楼,实验室里的仪器在夜色中泛着微光,像一颗颗等待被点亮的星星。楚运欢他们不知道,未来的四年里,这里会留下他们无数次实验的身影,会诞生“玉米地物理教学手册”“乡村漫画教材”,会见证他们从“复课生”到“乡村教育践行者”的蜕变。
喜欢落土的星星请大家收藏:()落土的星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