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学前的准备

作者:骏青追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开学前一周的镇上集市格外热闹。楚运欢、吴文娇、王强、赵晓慧挤在书店的教育类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本本教案书——楚运欢手里举着本《乡村语文教案精选》,封面上印着“玉米地叙事教学案例”,转身递给吴文娇:“你看这个,里面有‘用农作物写观察日记’的方法,正好符合咱们‘乡土语文’的想法。”


    吴文娇接过教案,翻开扉页就笑了:“这案例里的玉米地描写,跟咱们村的一模一样!”她从书架上抽出套“农具物理实验套装”,里面除了迷你锄头、抽水机模型,还有本《农村生活中的力学原理》,“这个给你,比李老师送的那个更全,以后教学生‘杠杆原理’,可以直接用里面的锄头模型演示。”


    王强抱着个崭新的篮球,在书店门口拍得“咚咚”响:“你们快来看!这篮球上印着‘博川师范’的 logo,我特意让老板定制的!到了学校,我要在篮球场上练出‘三分绝杀’,以后教农村娃打球,让他们也能参加县比赛!”


    赵晓慧则蹲在文具摊前,手里捧着套二十四色水彩笔,笔杆上印着田园风光:“这套笔能画出玉米叶的嫩黄、泥土的棕褐,我要画遍博川的玉米地,还要把咱们复课班的故事画成绘本,让博川的同学知道,农村娃的追梦路有多精彩。”


    四人提着大包小包走出集市时,张阿姨骑着三轮车追上来,车斗里装着四个布包:“娃们,这是阿姨给你们缝的被褥,里面塞了新晒的玉米皮,又软又透气,比买的棉絮舒服!”她掀开布包,里面的被面上还绣着小小的玉米苗图案,“每个包上都绣了你们的名字,别弄混了。”


    “张阿姨,您太细心了!”吴文娇摸着绣着“吴”字的被褥,眼眶有点热。张阿姨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到了博川要好好照顾自己,冬天冷,记得多晒被子。放假回来,阿姨给你们蒸红糖发糕吃。”


    回到村里,李老师已经在楚运欢家等了很久,手里抱着四本深蓝色封面的教案本,封脊上烫着“乡村教育实践”的字样。“这是我托博川师范的校友买的,里面有不少一线乡村教师的经验总结,”李老师把教案本分给四人,“扉页上的话,是我昨天熬夜写的,希望能给你们一点方向。”


    楚运欢翻开自己的教案本,扉页上写着:“用农具讲物理,让农村孩子看见知识的温度——1998年,我的恩师曾这样告诉我;2025年,我把这句话传给你。”他摸着字迹里的温度,突然想起李老师的旧教案,想起第一次在玉米地讲杠杆的场景,心里满是感动。


    吴文娇的教案本上写着:“用文字传力量,让乡村语文充满生活气息——把复课班的故事写进课堂,把玉米地的风写进作文,让孩子知道,身边的一切都是写作素材。”赵晓慧的则是:“用画笔讲故事,让乡村教育被更多人看见——泥土是颜料,玉米叶是画笔,农村的美,值得被全世界看见。”


    王强的教案本扉页画着个小小的篮球,旁边写着:“用体育教坚持,让农村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带伤投篮的你,比任何人都懂‘坚持’的意义,把这份精神传给更多孩子。”他摸着篮球图案,突然想起带伤跑 1000米的日子,想起楚运欢帮他缠护具的样子,鼻子有点发酸。


    李老师看着四人的表情,笑着说:“我当年上师范时,也有一套类似的实验器材,是我的恩师送的。后来我把它送给了一个想回村教书的学生,可惜他最后去了城里。现在我把这份‘乡村教育的初心’传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守住它,别让它被城市的繁华冲淡。”


    楚运欢举起手里的实验套装,声音坚定:“李老师,您放心!我会把‘农具物理’的方法整理成手册,以后教给更多乡村教师。等我回村,还要在学校建个‘生活物理实验室’,用抽水机、锄头、篮球当教具,让孩子觉得学习离生活不远。”


    “好!”李老师点头,从包里掏出个铁皮盒,里面是她 1998年的师范录取通知书复印件,“这个给你们,夹在教案本里。想放弃的时候就看看,想想当年为什么选择这条路——我当年复读三次,就是为了能回村教书,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没有错。”


    开学前一天的傍晚,楚母煮了锅玉米粥,还炒了四个菜,算是给四人的“践行宴”。李老师坐在主位,给每人盛了碗粥:“喝碗玉米粥,就像在村里一样,别想家。到了博川,要互相照顾,楚运欢年纪最大,多担待点;文娇心思细,帮大家整理整理学习资料;强子别总顾着打球,文化课也不能落下;晓慧多画点农村的画,让城里的同学看看咱们的家乡。”


    “我们知道了!”四人齐声回答,玉米粥的甜香混着亲情的温暖,在饭桌上弥漫。王强突然说:“李老师,等我们放寒假回来,就帮您整理复课班的资料,编成‘乡村教育互助手册’,让更多复读生有方向。”赵晓慧也跟着说:“我来画插图,就用咱们村的玉米地当背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开学当天的清晨,村口停着辆去博川的大巴车。四人背着书包,抱着被褥,站在车门前,身后围着送别的村民——张大山举着喇叭,反复喊“到了博川要好好学习”;张阿姨塞给每人一袋红糖,说“煮玉米粥时放一勺”;楚父楚母站在最前面,眼里满是不舍,却没说一句“别去”。


    李老师最后走过来,帮楚运欢理了理书包带:“记住,不管在博川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像玉米苗一样,扎根生长,不卑不亢。农村的孩子,最不缺的就是韧劲。要是受了委屈,就给我打电话,我永远是你们的后盾。”


    “李老师,谢谢您!”四人对着李老师深深鞠了一躬,眼里满是感激。


    大巴车要开的时候,楚运欢突然从书包里掏出片玉米叶书签,吴文娇掏出迷你星星灯,王强抱着印着“博川师范”的篮球,赵晓慧握着那套水彩笔。四人举起手里的“初心信物”,对着送别的人群大喊:“我们会带着初心去博川,四年后回农村教书!”


    “一路顺风!”村民们的声音在村口回荡,张大山的喇叭声、楚母的哭声、孩子们的笑声混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送别曲。大巴车缓缓开动,四人趴在车窗上,看着熟悉的村子渐渐远去,看着李老师的身影越来越小,看着远处的玉米地在阳光下泛着金光。


    “咱们来个约定吧!”吴文娇突然说,“每周日晚上开视频会议,分享这周的学习心得;每个月写一篇‘乡村教育设想’,贴在咱们的群里;放假回来,就去村里的小学试讲,提前积累经验。”


    “好!”楚运欢点头,掏出手机建了个新群,名字叫“玉米地教育小分队-博川分部”,“我负责收集物理教学案例,你负责语文,晓慧负责美术,强子负责体育,咱们分工合作,四年后回村就能直接用上。”


    赵晓慧掏出画笔,在笔记本上画了幅“博川师范玉米地”的小漫画,贴在车窗上:“这样咱们就像把家带在身边一样,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王强则拍着篮球,在过道里练起了运球:“我要在博川的篮球场上练出‘玉米地投篮法’,以后教孩子时更有底气!”


    大巴车驶离了村子,朝着博川的方向前进。楚运欢翻开教案本,看着李老师的字迹,看着夹在里面的录取通知书复印件,突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他们带着全村的希望,带着李老师的嘱托,带着彼此的陪伴,朝着“乡村教育”的梦想前进,这条路或许会有坎坷,但他们知道,只要守住初心,就一定能走到终点。


    而此时的村口,李老师还站在原地,手里攥着四人的合照。张大山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玉米粥:“李老师,别担心,这四个娃比咱们想象中更坚韧,肯定能守住初心。”李老师点头,看着大巴车消失的方向,笑着说:“是啊,他们就像当年的我,却比当年的我更勇敢、更团结。四年后,咱们村肯定能迎来四个好老师。”


    阳光洒在村口的玉米地上,洒在李老师的合照上,洒在整个安静而充满希望的村子里。没有人怀疑,四年后,那四个穿着“博川见”文化衫的少年,会带着知识和热情回到这里,用农具讲物理,用文字传力量,用体育教坚持,用画笔讲故事,让玉米地里的希望,照亮更多农村娃的未来。


    喜欢落土的星星请大家收藏:()落土的星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