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6章 缅甸玉石

作者:王文杰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你想想,老铜器的锈是一层一层长出来的,这溶液里的成分要是不均匀,长出来的锈也会一块深一块浅,看着就假。”


    段景宏重新调了一碗,这次学乖了,一边撒高锰酸钾一边用筷子搅,溶液均匀地变成了深紫色,没有一点疙瘩。


    寸文山点了点头:“不错,悟性挺高,一点就透。这活儿就象炒菜,火候和调料都得拿捏到位,差一点味道就不对。”


    两人正忙着,沐孟莲背着帆布包从外面回来了,帆布包鼓鼓囊囊的,坠得她肩膀微微下沉。“六爷,东西买回来了。”


    她把包往桌上一放,拉链一拉,里面露出个老旧的木盒,盒面上刻着缠枝莲的花纹,边角处有些磨损,看着象是有些年头的物件。


    “旧货市场淘来的,老板说是清代的首饰盒,我看这木纹和包浆都挺真,花了五块大洋。”


    寸文山拿起木盒,用手指弹了弹盒面,发出沉闷的响声,又打开盒盖闻了闻,里面透着一股淡淡的樟木香味:“不错,这盒子够老,配那玉佛正好。”


    “你再看这锁扣,是黄铜的,上面的包浆和咱们刚处理的铜锁差不多,看着就协调。”


    龙楚雄啃着西瓜凑过来,看到木盒眼睛一亮:“嘿,这盒子看着就值钱,往里面一放,那玻璃疙瘩更象真的了。”


    “后天一早就去古玩街卖。”寸文山把木盒盖好,“趁着这几天勐拉城里来了不少从中国过来的商人,他们急着淘点老物件带回去,正好能卖个好价钱。”


    说完,他又转头看向段景宏,指着那只陶瓷小罐:“来,咱们处理这陶罐。”


    “这玩意儿得用‘土沁’做旧,先把缺口补好。”他从铁皮桶里舀出些糯米浆,又往里面掺了点石膏粉,调成糊状,用刮刀小心翼翼地抹在陶罐的缺口上,“这糯米浆得用陈米熬,黏性才够,干了之后硬度和陶瓷差不多,不容易开裂。”


    段景宏学着他的样子,拿着刮刀把补好的缺口抹平,可总有些地方凹凸不平。


    “别急,”寸文山递过一张细砂纸,“等干透了,用砂纸打磨几遍,看着就光滑了。”


    “关键是这颜色,得调得和原釉色一模一样。”


    他从颜料盒里挑出赭石、藤黄和墨汁,用清水调成糊状,用细毛笔蘸了点往补好的缺口上涂:“你看这原釉色,青中带黄,黄里透灰,得把这三种颜色掺匀了,涂的时候要薄,一层一层地盖,不能一次涂太厚,不然象贴了块补丁。”


    段景宏接过毛笔,手稳了不少,蘸着颜料一点点往缺口上涂。


    阳光通过他的指缝落在陶罐上,涂上去的颜料慢慢变干,颜色和原釉色越来越接近,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修补的痕迹。


    寸文山在一旁看着,眼里闪过一丝赞许:“不错,这手感越来越好了。”


    “你看这笔触,轻重拿捏得正好,比沐思茅刚开始学的时候强多了。”


    提到沐思茅,沐孟莲的动作顿了顿,手里的布擦过铜锁的动作也慢了下来,眼圈微微泛红。


    寸文山象是没察觉到似的,继续说:“思茅那闺女,刚开始涂颜料,总把缺口涂得象块膏药,练了半个月才象样。”


    “小龙你这悟性,真是少见。”


    一直忙到日头偏西,晚霞把后院的墙染成了橘红色,那把黄铜小锁和陶瓷小罐总算处理完了。


    铜锁表面长满了深浅不一的绿锈,用手一摸,锈迹不会掉渣,象是从骨子里长出来的;陶瓷小罐的缺口补得严丝合缝,釉色浑然一体,底足的“乾隆年制”款识也用錾子錾得有模有样,透着股老物件的温润。


    寸文山把三件“古董”摆在桌上,眯着眼睛端详了半天,点了点头:“不错,够以假乱真了。”


    “孟莲,把那木盒拿来,把玉佛装进去,再塞几张泛黄的棉纸,看着就象刚从老箱子里翻出来的。”


    沐孟莲应了一声,从帆布包里拿出几张揉得皱巴巴的棉纸,小心翼翼地把玉佛放进木盒里,棉纸垫在周围,刚好把空隙填满。


    龙楚雄凑过来看了看,咋舌道:“我的娘啊,这看着比真的还真!”


    “六爷,您这手艺,不去开个古董店真是屈才了。”


    “开古董店?”寸文山冷笑一声,“那能赚几个钱?咱们做的这几件,随便一件就能顶得上古董店半个月的收入。”


    他把三件“古董”分别包好,放进一个旧皮箱里,“后天一早,小龙跟我去卖,孟莲和楚雄在客栈等着,以防万一。”


    众人都点了点头,龙楚雄又想起了吃的,舔了舔嘴唇说:“六爷,忙了一天,晚上咱去哪儿吃?”


    “我听说城南那家烤全羊不错,外焦里嫩的。”


    “吃啥烤全羊,”寸文山把皮箱锁好,“晚上带你去个好地方,玉石市场,让你长长见识。”


    “顺便也让小龙学学,这缅甸的玉石到底是咋回事,以后咱们说不定还得靠这玩意儿吃饭。”


    吃过晚饭,夜幕像块大黑布似的罩了下来,城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把街道照得如同白昼。


    四人往玉石市场走去,越靠近市场,人声越嘈杂,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玉石特有的温润气息。


    玉石市场比白天的古玩街热闹多了,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摊位,摊主们手里拿着手电筒,对着摊上的玉石照来照去,光线通过玉石,泛着或浓或淡的绿色。


    “这缅甸的玉石,分山料和水料,”寸文山指着摊上的一块原石说,“山料是从山里挖出来的,棱角分明,质地相对粗糙;水料是从河里捞出来的,经过河水冲刷,圆润光滑,质地也更细腻,价钱比山料贵多了。”


    段景宏拿起一块巴掌大的原石,表面坑坑洼洼,沾满了泥土,用手电筒一照,里面隐隐透出一抹绿色。


    “这就是翡翠?”他好奇地问。


    “算是吧。”寸文山接过原石,用指甲刮了刮表面的泥土,“但不是所有的绿色石头都是翡翠,得看它的硬度、透明度和颜色。”


    “你看这块,颜色发灰,透明度差,最多算是个‘豆种’,不值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