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教化

作者:师妹来抓我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随着戏曲下乡的,还有施粥的马车棚子,免费的薄粥散发着粮食朴实的香气。


    “免费听戏喽!听完戏还有粥喝!”


    每个戏班的演员脸上都带着激动之色,有生之年,竟然还有官爷衙役护送自己!


    宁晏执与祝晚凝商议后,这出戏要以多种多样的形式,确保大夏所有的城市、乡村都能被普及。


    成乾帝对此并没有抱有太多希望。


    加上对抗大旱一事上,他已全权交给太子。


    历朝历代,大旱时民不聊生、饿殍遍地,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接着是大疫……


    这种棘手之事,成乾帝已完全不想沾手。太子主动要接着做这吃力不讨好之事,他求之不得。


    锣鼓点,都在或大或小的舞台渐渐敲响。


    幕布拉开,没有华丽的布景,都只有一片用粗布绘制的灰黄色背景。


    无数个老农赵老四,穿着一身打满补丁的破袄,拄着一根光秃秃的木棍,一步一趔趄地走上台。


    “老天爷啊…”他仰头,一声嘶哑苍凉的悲嚎。


    “你睁睁眼吧!一年了…一年滴雨未落…田里…城里虽然有施粥,可乡下,乡下连树皮草根都要被啃光了…”


    声音里浸透了绝望的苦汁,如同台下无数正在看戏之人的心上。


    赵老四颤抖着,从怀里摸出一个比拳头大不了多少的番薯块根,如同捧着稀世珍宝,枯瘦的手指一遍遍摩挲着那粗糙的表皮。


    “番薯…番薯种…官老爷发下的…活命的种粮啊…”


    他猛地将这种子紧紧贴在凹陷的脸颊上,贪婪地嗅着生的气息。


    “爷爷…爷爷…”


    小孙子小脸脏污,踉跄着扑过来,抱住赵老四的腿。


    “饿…豆儿好饿…肚肚…像火烧…”


    他伸出小手,想去抓爷爷手里的金藤种。


    赵老四像被烙铁烫到一样缩回手,将那宝贵的种子死死藏进怀里最深处。


    他低头看着孙子因饥饿而显得格外大的眼睛,老人脸上的肌肉剧烈地抽搐着。


    “豆儿…乖…再忍忍…再忍忍…”


    他不敢看孙儿那张饥饿的脸,“这…这番薯种…不能吃啊…吃了它…咱们…咱们就真没活路了…


    他猛地弯腰,从怀里掏出一块硬邦邦的树皮,发狠似的塞进嘴里,用尽力气咀嚼,树沫从他干裂的嘴角溢出。


    “爷爷…爷爷吃这个…这个顶饿…豆儿乖…”


    小孙子呆呆地看着爷爷啃树皮,小嘴一瘪,终于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嚎。


    “哇——爷爷骗人。豆儿饿。豆儿要吃饭。豆儿要番薯!豆儿吃甜甜的番薯!”


    他小小的身体扑上去撕扯爷爷的衣襟,想要抢那藏起来的种子。


    祖孙俩在台上拉扯、哭嚎、哀求。


    赵老四死死护着怀里的种子,如同护着最后一点微弱的火星,任凭孙子的小拳头无力地捶打在自己嶙峋的肋骨上。


    他那嘶哑的的哭喊在台上回荡:


    “豆儿,听爷爷说……这是命根子!是咱们村…千千万万人…今年…明年…活下去的指望啊。‘苦死爹娘,不吃种粮’!这是老祖宗的理儿啊。吃了它…咱们…咱们就都完了。”


    “苦死爹娘,不吃种粮!”


    这八个字,如同八道惊雷,被王铁嗓用尽胸腔里气力,悲怆地炸裂般地吼了出来!


    台下,死寂一片。


    悲怆的余音还在梁柱间萦绕,锣鼓点再次响起,却变得轻快而充满希望。


    幕布上的灰黄褪去,换上了一片象征丰收的金色。


    赵老四一边劳作,一边用朴实的腔调哼唱着,声音不再悲切。


    “哎哟喂——番薯种,分块块,扎进土里就生根哟…”


    “莫看它苗苗小又细,秋后满地金蛋蛋沉哟!”


    “三天浇次透墒水,莫让日头烤焦心…”


    “翻藤除草勤伺候,一藤能结五六斤…”


    唱词里,巧妙地融入了最通俗易记的番薯种植要点。


    台下的观众听着那描绘丰收景象的唱词,心头的沉重被一种新生的暖流缓缓冲开。


    他们睁大了眼睛,努力记下那些关于浇水、翻藤的简单口诀。


    仿佛看到了自己亲手种下的番薯种,在不久的将来,也能结出满地金灿灿的果实。


    幕布再次拉开,已是金秋景象。


    台上堆满了用金纸包裹、象征番薯的“金蛋”。赵老四和豆儿穿着明显体面了许多的新衣,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狂喜。


    他们身后,还多了几个扮演乡亲的演员,人人脸上都笑开了花。


    “才三个月,才三个月!咱们就种出了,满仓的番薯金蛋蛋哟!”


    赵老四捧起一个“金蛋”,声音中是狂喜与感恩。


    “喝着稀粥熬了三四个月!就能撑起了咱穷苦人的天!豆儿,记住喽!再饿再难,种粮就是命!就是千千万万人的活路!‘苦死爹娘,不吃种粮’!这理儿,传给子子孙孙哪!”


    最后那八个字,再次被有力地喊出。


    但这一次,不再是绝望的悲鸣,是经历了最深黑暗后,对生存法则最虔诚的信仰。


    “好——!”


    无数戏台下,叫好声汹涌爆发。


    “好!唱得好!”


    “苦死爹娘,不吃种粮!记住了!死都记住了!”


    “这戏…这戏唱到俺心窝子里去了啊…”


    叫好声、掌声、带着哽咽的议论声、激动的跺脚声,汇成一片又一片沸腾的海洋。


    许多人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此刻却绽放出发自内心的,充满希望的笑容。


    除了戏剧,还有说书,还有快板。


    老槐树下,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说书人,身前围拢了一大圈灰头土脸的流民和贫民。


    他没有惊堂木,只用一根磨得油亮的竹板,敲击着节奏。


    “话说那赵老四,怀揣着官家发的番薯种,那真是比眼珠子还金贵!小孙子豆儿,饿得前胸贴后背,哭喊着‘爷爷,饿!’那声音,跟刀子剜心似的!”


    老说书人声音抑扬顿挫,模仿着小孩的哭腔,惟妙惟肖。


    “赵老四能怎么办?他能把种子给孙子吃吗?不能啊!列位乡亲!”


    说书人猛地提高音量,竹板重重一敲。


    “他老人家抱着孙子,老泪纵横,吼出那句金玉良言——‘苦死爹娘,不吃种粮’!为啥?那不是一口吃食,那是咱们所有人,今天、明年、后年,活命的根!三个月,地里就能长出满仓金蛋蛋!”


    他故意顿了顿,压低了声音,带着一种神秘的恐吓意味。


    “听老辈儿人说,谁要是贪一时之快,吃了救命的粮种,那地里的神仙娘娘是要降罪的!轻则让你一辈子地里长不出好庄稼,重则…嘿嘿,断子绝孙,死后魂灵都不得安生,被野狗追着咬哩!”


    种子发放点外的变化,成了宣传效果最直观的注脚。


    长长的队伍依旧蜿蜒,人们依旧面黄肌瘦,眼神却不再仅仅是空洞的绝望,而是多了一种近乎虔诚的守护之意。


    父母们将粮种护在怀里,孩子们也不再吵着饥饿,而是拍着手,学着快板的腔调哼唱。“莫看它小不起眼,秋后能堆一座山!哪有那饿急糊涂蛋,想把种子嘴里填!”


    太子宁晏执进御书房东阁时,脚步难得近乎轻快。


    成乾帝正倚在铺着明黄软垫的紫檀木榻上,手里捻着一份加急奏报。


    皇帝抬起眼皮,将手中的奏报随意地往榻边小几上一丢。


    “河间府尹的折子,”皇帝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手指在奏报上点了点,“还有通政司汇总的各路消息。都说…你鼓捣出的那出戏,闹出的动静不小?”


    宁晏执嘴角仍是得体的浅笑,“回陛下,《金藤记》一戏,本是由祝氏女构思。父皇将重任儿委于臣,才让儿臣全力支持推行,已遍及我大夏所有分发番薯种之地。其效…斐然。”


    “哦?”皇帝挑眉,尾音拖长,“斐然在何处?不过是一群戏子哭哭啼啼。”


    “斐然之处,在于为陛下教化民心。”


    宁晏执的声音沉稳有力,“据各府州县急报,自《金藤记》广为传唱以来,分发番薯种之处,秩序井然!百姓领种之时,皆小心翼翼,如奉至宝,父母严斥幼童,村邻相互告诫!”


    他微微提高了声调,“父皇,此乃您为后世所创的教化万民之功。”


    成乾帝的眉头微微松开,只从鼻腔中冷哼一声,“罢了,反正是交太子之事。你莫惹出乱子就成。”


    “至于那祝氏女,你想赏什么便赏些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