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8章 政变

作者:邓一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魏都洛阳。


    公元239年正月,曹魏第三代君王明帝曹睿驾崩,由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


    托孤于大司马曹爽,太傅司马懿及大将军司马师父子,与中护军东方仁钧。


    明帝曹睿临死之前,下了两道旨意,一道是以蜀汉姜维屡次进犯长安为由。


    责令大将军司马师抵御蜀汉,无诏不得回都,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曹睿此举。


    就是为了防范司马氏父子,司马懿虽已回到洛阳,但手中并没有任何兵权。


    除非大将军司马师逆旨而回,否则,即便司马懿是托孤重臣也掀不起风浪。


    同时。


    明帝曹睿也想到了万一大将军司马师真的孤注一掷,他同样做了万全之策。


    曹睿第二道旨意正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遂立刻下旨召东方仁钧即刻返都。


    曹睿看来,他这位外弟东方仁钧虽年纪轻轻,但与司马师同为东方阁高徒。


    且在辽东历练多年,并一举覆灭了公孙渊,身边还有一位无敌于世的阿弟。


    东方仁岳。


    无论能力,资历,实力还是声望,东方仁钧都不输于司马师,只要有他在。


    且不说司马氏父子肯定不敢妄动,即便司马师真的杀回洛阳,也无济于事。


    同时。


    曹睿对于东方仁钧又是绝对信任,他可以不信天下人,但绝对信东方仁钧。


    无他!


    正因为东方仁钧是大将军东方宁之子,东方宁忠义无双,绝不会背信弃义。


    正因如此。


    对于曹睿来说,东方仁钧就是定海神针,只可惜他没能等到东方仁钧回归。


    明帝曹睿千算万算,明明已经安排好一切,万无一失,却没想到曹爽矫诏。


    曹爽因为担心东方仁钧的回归,或将会影响到他的地位,遂听从谋士所言。


    曹爽矫诏令东方仁钧留守辽东,东方仁钧正好将计就计,选择留在了辽东。


    明帝曹睿英明一世,临死前苦等东方仁钧回归未果,最后一刻都未能瞑目。


    果不其然。


    曹睿一死,曹爽立马便以第一托孤重臣的身份,迫不及待的直接架空曹芳。


    独掌大权。


    此举就连郭太后都极为不满,郭太后乃文帝皇后,历经多朝可谓地位之高。


    但曹爽根本就不将郭太后这么一个老妇人放在眼中,他所忧者唯司马懿尔。


    司马懿虽然年已六旬,垂垂老矣,但他毕竟是四朝元老,且官居太傅之职。


    三公之一。


    先后两次担当明帝曹睿以及新帝曹芳的托孤重臣,尤其他背后还有司马师。


    大将军司马师手握重兵,如若与司马懿里应外合,即便曹爽同样倍感压力。


    不过。


    让曹爽有些不敢相信的是,司马懿被他架空之后,竟主动请旨回河内养病。


    大司马府。


    曹爽手下的谋士也不全都是草包,有一个人名为桓范,便站出来力劝曹爽。


    切不可小视了司马氏父子。


    随着司马懿主动离开洛阳回乡养病,远离权力核心,司马师更是毫无动静。


    曹爽也曾经派过一名心腹前往河内,故意以慰问为由探查过司马懿的病症。


    司马懿躺在床上,装出一副病入膏肓,随时都可能随先帝一起而去的模样。


    心腹回来笃定的告诉曹爽。


    司马懿已经是时日无多了。


    曹爽大喜。


    遂根本就不听取桓范之言。


    他已认定司马懿毫无威胁。


    然而。


    曹爽并不知道的是,早在先帝一死,司马懿父子三人便已在暗中准备力量。


    发动政变。


    -----------------


    公元239年二月,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明帝之墓,曹爽携大军护送。


    就在曹爽带着所有的曹氏宗族,以及亲信之人,前脚刚刚踏出了洛阳城池。


    收到消息的司马懿,立马便从病床上一跃而起,他敏锐的察觉到机会来了!


    二话不说。


    司马懿立刻统领早就准备好的死士,配合司马师秘密调遣回都的精兵强将。


    一举控制洛阳皇宫,并逼迫郭太后下了一道懿旨,直言曹爽想要篡夺君位。


    满朝哗然。


    待曹爽收到了消息,立马便以最快速度,带着小皇帝曹芳赶回到洛阳之时。


    司马懿早已以郭太后的名义,关闭了洛阳的各个城门,并率兵占领了武库。


    遣邓艾出城据守洛水浮桥,邓艾刚刚回洛阳不久,果然得到了司马懿赏识。


    不仅如此。


    司马懿还直接以郭太后的名义,免去了曹爽以及其手下心腹们的所有职务。


    曹爽大怒。


    他欲强攻洛阳城,却被手下谋士桓范阻止了,桓范告诉他洛阳城固若金汤。


    司马懿父子身经百战,短时间内是攻不下的,时间一长,各地必群而攻之。


    如今之计。


    司马懿手中虽有郭太后懿旨,但他们手中也有小皇帝曹芳,大家旗鼓相当。


    正因如此。


    桓范力劝曹爽放弃掉洛阳城,直接携小皇帝曹芳前往许都,效仿当年武帝。


    奉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懿手中虽有郭太后,但却没有天子,最终必定会得到自取灭亡的下场。


    不得不说。


    桓范头脑极清醒。


    只是可惜。


    曹爽却犹豫不决。


    几日之后。


    司马懿收到风声,他也担心曹爽狗急跳墙,遂立刻遣人前去劝说曹爽投降。


    甚至。


    为了能让曹爽相信他的诚意,司马懿更是直接指着洛水对曹爽发了个毒誓。


    只要曹爽交出兵权,他司马懿以子孙起誓,必定不会伤其性命,保其富贵。


    曹爽听完动心了。


    其手下谋士桓范,以死而谏,说这只不过是司马懿的阴谋,曹爽全然不顾。


    桓范指天而大呼。


    吾等皆死于尔手。


    果不其然。


    真让桓范料中了,曹爽投降之后还不到三天,司马懿便迫不及待言其谋反。


    将曹爽及曹氏宗族,桓范及一众心腹,统统按大逆不道罪处斩并诛灭三族。


    如同吕蒙白衣渡江一样,司马懿洛水之誓同样造成了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


    自此之后。


    司马氏父子三人便牢牢掌控了整个曹魏的军政大权,曹魏进入了司马时代。


    同时。


    司马懿为安抚远在辽东的东方仁钧,代少帝下旨,晋封东方仁钧为大将军。


    司马师晋大司马。


    虽然东方仁钧这大将军不过是个虚职,司马氏父子绝无可能让他回到洛阳。


    东方仁钧按照阿翁方逸密信中交待,让他留在辽东,他也不可能回到洛阳。


    如此一来。


    东方仁钧实际等同于割据辽东之地,与司马氏父子反倒达成一种微妙平衡。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