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朴的寺庙静静矗立,青瓦红墙在连绵的绿意当中若隐若现,平添几分禅意。
陈安站在这座古老的寺庙之前,静静打量。
与之前所见的宝光寺不同,此地山门并不宏伟,亦无金碧辉煌的雕梁画栋。
唯有在岁月冲刷下显得有些斑驳的石坊,以及门前两尊同样饱经风霜的石马。
一切都透着一股返璞归真的古拙与宁静。
“道长,不知您的故交是寺中哪位师兄?”
知客僧闻言,神色微动。
近些时日,总有个蛮不讲理的武夫时时前来山门前叫嚷,要与寺中高僧比试武艺。
虽说佛门广大,可也架不住这般日日骚扰。
不堪其扰之下,他们这些负责接待的僧人,对于来访的陌生人,尤其是这般身怀武艺的江湖人士,便也多了几分提防。
“觉明禅师。”
陈安笑笑,轻快告知。
“原来是觉明师兄的故友,道长稍待,小僧这便去通禀。”
知客僧闻言心头稍定。
躬身行礼,正要转身。
身后,一道醇厚的声音便已是传来。
“不必了,贫僧已经来了。”
觉明禅师不知何时出现在门后。
此刻满面喜色,快步迎上前来。
“陈道友远道而来,贫僧有失远迎,罪过、罪过!”
“禅师客气了。”
陈安笑着拱手回礼。
两人寒暄几句,觉明便亲自引着他迈步入了寺中。
伽蓝之内,别有洞天。
寺中并无太多香客,也不见有僧人高谈阔论,宣讲佛法。
放眼望去,一个个身着朴素僧衣的僧人,或于田间躬身劳作,或于殿中洒扫庭除。
人人面上都带着一股发自内心的平和与安然,不见半分疾苦。
偶有见到觉明禅师领着客人路过,便也只是停下手中活计,远远的合十一礼,算是打过招呼。
陈安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头好感油然而生。
与之前所见盘踞山林、鱼肉乡里,暗做贼寇的宝光寺相比。
眼前此处,方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佛门清修之地。
“我寺中僧众,素来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戒律。”
觉明在一旁轻声解释。
“便是寺外那几百亩田地也是由我等亲手开垦,不与乡人争利,能够自给自足便不再多占。”
陈安缓缓点头。
农禅并重,这才是一间庙宇能够传承千载香火不断的根基。
至于那些只知坐享香火供奉,不事生产的寺庙,不过是依附于佛陀身上的蛀虫罢了。
两人一路行来,穿过几重殿宇。
最终在一处极为僻静的禅房前停下。
“道友,请。”
禅房之内,陈设简单。
除了一张蒲团、一方矮几之外,便再无他物。
两人各自落座。
觉明亲自打来清泉,为陈安烹上一壶香茗。
“自上次一别,已有数月不见。”
“贫僧本想早日将寺中谢礼备好,遣人送往汴梁。”
“只是没曾想到,此物干系重大,非是贫僧一人能够做主。”
“几番周折下来拖延至今,还望道友莫要怪罪。”
陈安摆了摆手,浑不在意。
“禅师言重了,区区经文罢了,能物归原主便是好事一桩。”
“至于谢不谢利,并不重要。”
觉明脸上笑意更甚。
这才是他所认识的陈安,一如既往。
旋而起身从禅房中央供奉的一处桌上,小心翼翼取来一个由檀木打造的精致木匣。
将其打开,内里正静静躺着一卷由某种不知名兽皮鞣制而成的古朴经卷。
“此乃我白马寺珍藏多年的一卷【佛说四十二章经】,今日便予道友一观,以谢赠经之恩。”
陈安接过,入手微沉。
展开一看,只见封面上以古梵文书就几个大字。
【佛说四十二章经·天耳通】。
他心头一动。
翻开内里,细细观之。
其上所记载的,同样是一门极为独特的神魂术法。
修行此法,可使神念蜕变,能于冥冥中聆听万物之声,洞察人心善恶。
与他之前所得的【他心通】,有异曲同工之妙,却又各有侧重。
而更叫陈安感到惊奇的是。
这篇经文与他从刘法处得来的【他心通】,以及那位慧持和尚虹化前所诵的【入定篇】。
无论是命名方式来说,还是行文的习惯来看,似乎都算是同出一源。
三者间,显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原来如此。”
陈安了然。
看来这【佛说四十二章经】,并非是单一的经文。
而是一部由四十二篇各自独立的法门,所共同组成的佛家修行宝典。
而自己在机缘巧合之下,已得其中三篇。
念及此处,他也没有藏私。
所谓投桃报李,方是长久相处之道。
当即便取来桌案上的笔墨纸砚,将自己所得的那两篇经文,一字不差的默写而出。
“道友,这是......?!”
觉明在一旁看着,本还有些不解。
可当他渐渐注意到纸上有些熟悉的经文脉络时,整个人瞬间便从蒲团上站了起来。
神情肃穆中带着几分喜色,同时也不再出声,生怕打扰到陈安。
“【他心通】!【灭尽定】!”
“道友,你...你这又是从何处得来的这两篇经文?!”
陈安放下笔,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三言两语说了出来。
从刘法赠经,再到艮岳盛会、慧持虹化。
桩桩件件,听得觉明禅师心神激荡,久久不能平复。
“唉!”
良久之后,他才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重新坐下。
“贫僧本以为能得见【金刚经】全本,便已是邀天之幸。”
“却不曾想,竟是错过了与慧持尊者这般七百年前古贤当面论法的机会!”
“罪过,罪过啊!”
觉明脸上满是遗憾,不住摇头。
陈安见状,也不好出言安慰。
只能是静坐一旁,等他自己平复心绪。
片刻之后,觉明收敛了心神,将视线重新落在了陈安身上。
那双本是平和的眸子里,此刻似也多了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
“道友,你佛缘深厚,远胜贫僧。”
陈安闻言,不置可否。
他可不信什么缘法之说。
若无神通在身,自己眼下也不过就是个在东观里混吃等死的校书郎罢了。
又哪里会有这般际遇?
能有今日一切,全靠自家努力。
可没有什么仙人传法。
见他神色平淡,觉明也不再多言。
转而为他解释起这【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由来。
“相传,此经并非是佛祖亲传。”
“而是后世弟子们根据佛祖的言行举止,以及其身上所显露出的种种神异,各自记述下来,用以作为后人修行的导向。”
“每一篇经文,便代表着佛的一种象征,一种神通。”
“据说,若是有人能将这四十二篇经文尽数修成,便可立地成佛,得享大自在。”
“只可惜......”
觉明摇了摇头,脸上再度露出几分遗憾。
“此经早已在千百年的岁月流转当中遗失大半,如今散落在各大寺庙当中的,也不过是些许残篇罢了。”
“纵然是被各寺奉为至宝,可千百年来却也罕见能有将其修成的存在。”
“久而久之,各家便也只当做是个念想,供奉起来罢了。”
如此说着,他缓缓起身。
“道友远来辛苦,且在此好生歇息,参悟经文。”
“贫僧便不多做打扰了,等到明日再带你四处游览一番。”
说罢,便转身出门而去,将空间留给了陈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