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章 秘方

作者:波函数坍缩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每天倒贴房租水电,还有人工。


    老周那微薄的薪水,还得拿来补贴小饭馆的开支。


    所以。


    这几天,周屿一直有在认真思考。


    要怎么才能把晓英酒楼重新盘活?


    其实,酒楼的位置并不差。


    在临安,算是正儿八经的市中心街道。


    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这年头,传统餐饮太卷了。


    大家卷手艺就罢了。


    这几年,开始卷装修、卷服务,甚至卷人脉、卷背景、卷资源。


    从菜品竞争,到品牌溢价。


    再到背后那一层层的供应链与营销模型。


    一家朴素的小酒楼,哪怕手艺再好,也很难卷得过那些专业公司出来开“主题餐厅”的。


    这也是为什么,上一世的小酒楼最终撑不下去。


    当然,也会有一些小酒店撑下来,成为名震全城的老字号小饭店。


    但是这种完全是极少数,整个临安市也找不出几家。


    某种幸存者偏差罢了。


    事实上,过去的十五年。


    餐饮业就像战扬,每年都有大批店面倒下。


    它们真的不好吃吗?


    未必。


    很多小店的味道其实非常棒,甚至有拿得出手的传承技艺。


    但架不住,不懂营销,不会做流量,更跟不上运营节奏。


    说到底,不是味道的问题。


    是体力打不过体系。


    前世,周屿其实并不怎么会做饭。


    没时间,也没那个心思。


    总是随便对付两口就过去。


    他总在忙,忙着攻克难题,忙着会议、忙着不断的工作。


    所以说,要指望他一朝觉醒成什么“天降大厨”来拯救小酒楼?


    不可能的。


    那他又怎么会做肉松小贝?


    说起来,还真是阴差阳错。


    那是疫情来势汹汹的一个月,


    城市封锁的前夜,也是他和林望舒在一起的第一天。


    两人戴着口罩,大晚上在小区楼下散步呢。


    结果一纸通知,小区封闭,出不去了。


    这一封,就是好几个月。


    周屿就这么“临时借宿”在林望舒家。


    一住,就住了整个春天。


    孔子云:食色,性也。


    饮食和情爱,历来都是人的本性使然。


    所以那段时间,是后世生育率最高的几个月。


    也是,全民在家进修厨艺的“奇迹时段”。


    抖音上全是做凉皮的,朋友圈流行的不是全妆自拍,而是电饭煲拉丝芝士蛋糕。


    而林望舒偏偏就爱吃肉松小贝。


    虽说女明星不是有着很严格的身材管理嘛,一天最多也就吃一个。


    也不能天天吃。


    但她馋啊!


    嘴馋又手痒。


    非要自己动手试试,结果屡战屡败、惨不忍睹。


    整个厨房就差没被她给炸了。


    于是,周屿出手了。


    周屿这个人,做什么都带点科研精神在的。


    要不就不做,要不就做到最好。


    那个时候,周屿曾一边啃着这块小贝,一边研究它的配料、切面、沙拉比例、口感层次。


    不断搜索资料,不断的尝试配方比例的调整,从而探索出了最优的配方。


    研究到后来,顺带还看了不少鲍师傅相关的文献。


    从品牌营销到市扬推广,甚至连产品生命周期和用户复购行为都能讲一套理论出来。


    到最后,他能用一整份PPT告诉你:为什么肉松小贝可以成为“中式烘焙第一入口单品”。


    不过从某种程度来说,林望舒还算是周屿学习肉松小贝的师父嘞。


    毕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不是因为她,周屿也不会去研究这个和自己工作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


    虽说,这个师父确实菜的过分了。


    当然,选择做肉松小贝。


    周屿也是有进一步考量的。


    不仅仅是因为这玩意儿是他为数不多真·熟练掌握的爆款单品,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嗅觉为王的时代,


    一款足够香、足够上头、能炸穿空气的单品,


    才是能为晓英酒楼打开新局面的第一把钥匙。


    现在的面包店,大多还停留在无水蛋糕、蜂蜜古早、吐司这一类传统品类。


    口味固然稳定,但花样还没彻底打开。


    要知道,后世的面包店,那是真卷疯了


    可以说一天出几十个日抛新品。


    今天还新品,明天就绝版。


    而且每每路过一家,味道更是一家比一家香的离谱。


    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到味。


    连狗都在门口舍不得走。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色香味”三字里,最能穿街走巷的,永远是“香”。


    这不,刚才都还没出炉,街坊邻居就都围了过来。


    甚至有人都掏钱想买了。


    此时。


    刚刚做好的十个肉松小贝已经被穆桂英、老周和阿娟吃了个精光。


    前后不到五分钟。


    三人还有点意犹未尽的。


    “周屿啊——”


    老周咬着最后一口小贝,抹了抹嘴角,语气罕见地热切了起来:


    “咱要不,再烤一炉?”


    “确实好吃啊!”


    “我觉得临安没一家能比得上了。”


    “咱是真可以卖了!”


    一旁的穆桂英也连连点头,眼睛都在发光:“对,我看你那个烤箱不小呢,一次起码能烤几十个吧?”


    周屿坐在一旁语气倒是冷静得多。


    “可以是可以。”


    “但我觉得,第一周还是别做太多。”


    “循序渐进。”


    “先少量试做,看看大家反馈。”


    他顿了顿,扫了眼还飘着香味的托盘。


    “比如说,第一天,就烤两炉。”


    “不卖,免费送出去尝尝。”


    “味道够好,回头他们自然会来。”


    虽说周屿对自己的这款“周师傅肉松小贝”很有信心,甚至觉得超过了前世鲍师傅的配方。


    但是对待市扬,还是要谨慎的。


    话音刚落,穆桂英“啪”地一拍大腿,笑得眉眼弯弯:


    “哎哟——不愧是我儿子!”


    “和我想的一模一样!”


    厨房里的香味还没散完,


    这间旧酒楼的热闹,倒是先被点燃了。


    周屿把配方详细写下,交给了穆桂英。


    然后又带着穆桂英和阿娟做了一遍。


    折腾完,回到房间,洗好澡已经快十一点了。


    周屿洗完澡,走进自己的房间,打开电脑。


    QQ上线没多久,“临安市第一猛男”就弹了消息。


    头像还闪着小红点。


    周屿轻轻一笑,伸了个懒腰。


    “嚯,走吧。”


    “去找我那位肉松小贝师父打游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