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353 章 未下雨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就在顾远山聚精会神之际,考场中央的高台上,突然升起一面红色锦旗。


    一人高高举着写有试题的木牌朝这边走来。


    他身旁的官差则高声宣读:“德安府院试——正试首题,《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作四书文一篇。


    次题,《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作四书文一篇。


    诗题‘夏木啭黄鹂’,五言六韵一首。


    算学题二,一为“田亩计算”,二为“税收分配”。


    ……


    接着,便是官差开始唱题的声音了。


    木牌距离顾远山还远,他看不清上面的题,便听着官差念着的题,摘取关键词句写于纸上。


    随着官差重复念题,他查漏补缺,将那些题型逐一补充完善。


    当耳边那声音越来越近的时候,顾远山不再听那官差的声音,而是尽力去看那举着的木牌上写着的题目。


    将其与自己所写内容相比较,补上漏下的条件。


    ……


    当面前举着试题的木牌逐渐远去,顾远山的题目已经写得很完善了。


    但他没有贸然答题,而是看着自己所写的内容,与官差口中的试题一一匹配上。


    一直到耳边再也听不到官差的声音,他才停下笔,着眼于手中仓促间记下的试题。


    ……


    捧着字迹有些潦草的纸张,顾远山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着。


    四书题是常练的,“学而时习之”他曾写过三篇不同立意的文稿,“老吾老”则可结合《礼记》里的“大同”思想展开,不算难,但却极为耗费心神。


    怕是这两篇四书,就要占去半日光景。


    至于算学题里的“税收分配”,涉及不同州县的粮价、运费折算,稍不留意便会算错。


    此题,也得小心着些。


    不过,顾远山一直都较为擅长算学,这两道题倒是难不倒他。


    只是要比寻常时更加仔细些便是了。


    最难的,便是那首五言六韵诗了。


    看着眼下的诗题,顾远山暗暗叹了口气。


    也不知什么时候科举才能取消这诗题,每次写到这方面,他就得绞尽脑汁去拼凑,实在太为难人了!


    ……


    叹气归叹气,该来的还是得来。


    顾远山放下诗题,从旁拿出草稿纸,先行铺开,再用镇纸压好四角,提笔蘸了墨。


    先在草稿纸上写下四书文的破题——


    首篇“学而时习之”,以“学非徒记诵,习非徒温故,乃在知行相济,方得真乐”破题。


    承题时再引程子“习,重习也”的注解,一步步展开论述。


    ……


    院试一日考一场,中间是没有休息时间的。


    不过考生饿了,可以自己喝点水,吃些东西垫垫肚子。


    顾远山认真答题,窗外阴沉的天被艳阳取代。


    今日,终究是被上天眷顾的,并没有下雨。


    随着日头渐渐升高,


    蝉鸣声透过号舍的木门钻进来,顾远山却浑然不觉。


    他只盯着纸面,笔尖在纸上簌簌游走,将平日背熟的经义、揣摩的章法,一一融入字里行间。


    ……


    待两篇四书文写完,已近午时。


    此时,他只感觉腹部一阵饥饿袭来。


    院试的每一场的考题,要比县试和府试难上不少,且这个还不算,这题目也得绕上三圈,才能解读出出题者的意思。


    这样,他的速度便被耽搁下来了。


    这两篇四书写完,顾远山脑子懵懵的,只觉得被榨干了。


    如今感觉饿了,才摸索着从考篮中取出馒头,干嚼着。


    一边嚼着馒头,一边揉着有些发酸的手腕。


    等噎得慌了,又喝上两口清水。


    ……


    即使是吃饭,顾远山也没闲着。


    毕竟这题实在是太绕了,他得耗费好半日才能做出一题。


    如今午时已过,他才将将把四书题做完。


    剩下的算学题不难,但也要耗费时间,更别说那诗赋题了。


    顾远山嚼着馒头,揉着手腕,还不忘在脑子里构思那首“夏木啭黄鹂”的五言六韵诗。


    ……


    匆匆吃了一个馒头,顾远山便擦了擦嘴,提起笔先在草稿纸上列下方才脑中构思出来的韵脚。


    他选了“鹂、啼、西、堤、蹊、泥”六个平声韵。


    首联写“绿树浓阴合,高枝啭黄鹂”。


    颔联再描“清音穿密叶,疏影落长堤”。


    颈联转写“风过蝉声歇,雨余草色齐”。


    尾联则以“幽居人未识,独向野蹊啼”收束。


    既扣了“夏木”、“黄鹂”的题,又添了几分清雅之意。


    赶着中午的一个小时,顾远山将这诗题的思路给理顺了。


    ……


    下午,顾远山趁着灵感还在,便再接再厉,将这一首五言六韵诗的大体框架给先写了出来。


    接着,便是仔细抠字眼了。


    将能改的都改,能修的都修。


    待看着差不多,他才放下笔。


    此时,时间已过去大半。


    距离收卷,还有大约一个时辰。


    如此这般,这院试的正试,他便还剩下两道算学题罢了。


    顾远山这才松了一口气,将笔墨搁下,喝了一口水,起身活动活动手脚,歇了会儿。


    ……


    等精神好很多,脑子也清晰起来,顾远山才继续着眼于未完成的最后两道算术题上。


    第一道题是:“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这是一道关于田亩面积计算的题目,意思是现有一块田,宽十五步,长十六步,问这块田的面积是多少。


    这是一道很基础的题,大概读过《九章算术》的学子,都是能做出来的。


    ……


    等顾远山看向那个第二道题,不由愣住了。


    只见题目是:


    “今有均输粟,甲县一万户,行道八日;乙县九千五百户,行道十日;丙县一万二千三百五十户,行道十三日;丁县一万二千二百户,行道二十日,各到输所。凡四县赋,当输二十五万斛,用车一万乘。欲以道里远近,户数多少,衰出之。问粟、车各几何?”


    这是一道关于税收分配的问题,需要考生根据各县的户数、到输所的道路里程等因素,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各县应缴纳的粟的数量和应派出的车辆数。


    难是不难,但却很绕,容易将人坑进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