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342 章 府试第三场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随着队伍往前走。


    终于轮到了顾远山。


    他和昨日一样,经过官差的胡乱蹂躏,才抱着凌乱的衣衫,提着稀碎的考篮往号舍走去。


    从门口一路走到号舍,他丝毫没有停顿。


    径直进了号舍,关上门,才得空整理衣裳。


    今日是府试第二场。


    早上考的是五言六韵诗一首,算术题两道。


    下午考的是两道律法,一道律赋题。


    在顾远山看来,都不算难。


    他一向对作诗作词不擅长,答得也算中规中矩。


    高分是没可能的,但也没有出错就是了。


    ……


    诗赋题型不难,顾远山还是挺开心的。


    不难,证明很难有人脱颖而出。


    他就算只得了中等,也是算好的。


    至于算术题,虽是有些绕,一不小心就会理解错那题。


    但顾远山本就心细,又擅长算术,自是看出来了考官设下的陷阱。


    一边解题,他一边无奈摇头。


    也不知这算术题会把多少学子都坑进去。


    当然,顾远山是乐见其成的。


    他答对,别人答错了,那么他上榜的机会就更大了。


    ……


    在顾远山埋头苦写的时候,时间一点点过去。


    很快便到了黄昏时分。


    这也预示着府试第二场就要结束了。


    这第二场考完。


    接踵而来的就是第三场,也就是府试最后一场。


    只要考过了,他便算是一名童生。


    等以后继续去考院试,就不需要重头考这县试和府试了。


    若是像顾远丰这样缺考了,往后还要从县试开始考起。


    所以,这府试,不容有失。


    ……


    第三日。


    顾远山按部就班——被顾三水送来考棚,经过官差的一阵乱摸,然后乖顺回到自己的号舍坐下,等待着最后一场的试卷到来。


    考完今日,便算是结束了。


    望着手底下的题,顾远山深吸了一口气。


    他没猜错。


    县试出现的那道《孝经》题并不是偶然。


    今日的府试,也出现了《孝经》题。


    依旧是默写片段,还得解释其意思。


    顾远山本就熟读此书,考完县试还特意将其又温习了一遍,对此自是轻松应对了的。


    想起当初考完县试,自己劝导沈叶初、顾远丰还有孙书川回去注意一下《孝经》,也不知几人有没有温习。


    当初县试,《孝经》那道题是重点句,只要认真看书的,都是差不多能够答出来的。


    其中,沈叶初和顾远丰都是将此题答出来的。


    至于孙书川,他名次排得低也不算冤枉。


    除了夫子交代必读的篇章,多余的他从不会去看。


    每日功课做完了,便是约着友人出街游玩。


    不是个刻苦的性子。


    若不是有孙秀才压着,想来他功课更没有如今这样扎实的。


    ……


    这第三场,除了考察《孝经》,还出了一道经义题。


    题目是:“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这段话是出自“五经”中《易经》的片段,需要考生结合原文,论述商贸活动与民生之间的关系。


    题不算难,但顾远山还是有些意外。


    一般来说,秀才之前,最重要的该是“四书”,经义题一般也是出自“四书”。而“五经”,一般只会出现在十道帖经题里。


    这拿来做经义题,确实是出乎意料的。


    ……


    顾远山这样连童生都不是的读书人,对于“五经”,只需要通读,记得核心内容,能答对帖经题便可以了。


    而考生在考得秀才功名,参加乡试、会试等较高级别的考试时,才会在“五经”中选择其中一部,作为自己的“本经”。


    而这“本经”就是考生主攻的经义。


    在考试中,有专门针对“本经”的题目,要求考生对所选经典有深入、系统的研读。


    一个考生选择了哪本经书,往往也代表了他所宗奉的学术流派和师承。


    顾远山其实还未考虑过自己更擅长,更喜欢哪本经书。


    这不同的经典,其注疏、学派和难度各有不同。


    等考上秀才,跟着举人夫子读书,夫子会根据学子的个人兴趣、基础以及当时的学术风气来选择一本最有把握的经书。


    所以,顾远山是想着等考上了秀才,跟着举人念书,再询问其意见,再来郑重选择自己的本经。


    ……


    所幸,眼下的经义题也不算难。


    顾远山回忆着原文的片段,整理着脑中解题思路,才缓缓提笔在草稿纸上作答起来。


    商贸乃民生之“义” ,这便是此题的核心。


    在儒家思想中,“义”意味着适宜、正当。


    因此,商贸活动之所以正当,正是因为它能满足百姓的基本需求,使“各得其所”。


    顾远山想到《系辞下》中的完整语境,将商贸置于“变通”与“时位”的哲学框架下。


    交易的本质是通过“通有无”,让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这正是《易经》所推崇的“变通以趋时”的智慧。


    首先,商贸为民生之“用”。


    顾远山打算引用《尚书·洪范》“八政”中的“食、货”二字开篇,直接点明物质生活是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


    商贸活动通过聚集货物、互通有无,最终保障了百姓的“食”与“用”,是民生不可或缺的一环。


    其次,以“义”为准则,规范商贸。


    他深知,论证不能只谈好处。


    引用《孟子》中“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的观点,就能指出商贾亦应有“恒心”。


    所谓“义”,就是商贸活动的边界和准则。


    这价格之“义”,可以从反对垄断居奇,主张“价随供求”,再结合“常平仓”思想,论述政府应如何平抑物价。


    其二,诚信之“义”,可以强调“童叟无欺”,反对“伪饰”,这是维持市场秩序的基石。


    其三,税赋之“义”,可以从主张薄税敛,反对重税盘剥入手,让利于民,促进流通。


    最后,还得确保商贸在“义”的轨道上运行。


    这需要“礼”与“法”并用:


    以“礼”教化,培养商贾的道德自觉。


    以“法”惩戒,打击违法行为,维护市场公平。


    如此,“义”便不再是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是可落实的制度安排,确保商贸活动能长久地“利民”而非“扰民”。


    如此,思路已理清,顾远山心中安定,开始落笔将自己写下的片段润色成为一篇合格的文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