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 200 章 大学之道

作者:斐涂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据说学堂里上午只有丙班的学子需要孙秀才的任课,甲班和乙班都是自己学习,遇到不懂的再提问。而到了下午,丙班的学子就留在课室里自习,复习上午的新知识也好,写课业也好,练字也好。


    顾远山自然是乖乖拿出《大学》一书,看了起来。


    毕竟,今日孙秀才说了,明日要教导这一篇课文,若是没有温书,明日岂不是跟不上进度?


    他自然是更喜欢未雨绸缪的。


    翻开书,第一句就是《大学》最有名的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开篇之语,也是整部著作的核心思想。这句话的意思,顾远山甚至不需要看注释,也是知道的。


    毕竟这句话十分有名,它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体现的是儒家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追求,以及通过个人修养实现社会治理和天下太平的理想。


    在顾远山沉浸于温书之际,被打了手心的祁云照和魏清然两人则苦兮兮地抄书。


    即使双手又肿又痛,也得完成夫子的任务,否则第二日惩罚翻倍。


    沈叶初依旧埋头看书,完全看不出有思绪波动。


    而独坐在另一边的刘慧安,看见顾远山拿出新书在看,他也下意识跟着拿出来。只不过看了半盏茶功夫,就开始走神,坚持不下来。


    看不下去的他只好捅了捅顾远山的胳膊,“远山,你还没看完吗?”


    顾远山无奈,心里对于这个打扰自己看书的家伙有些烦躁,只低低摇摇头。


    见顾远山不理会他,刘慧安低低嘟囔着:“这样久了,都还没看完,看来远山也不怎么样嘛。”


    说完,也不再管顾远山,而是扯了扯正艰难抄书的魏清然的袖子,“清然,你抄完了吗?要不要我帮你抄?”


    魏清然皱了皱眉,看着笔下写歪了的字,揉了揉眉心,勉强笑着道:“不了,谢谢你慧安。”


    他心里不断骂娘。


    孙秀才教了他一年多了,怎么会认不出他的字迹?他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才敢让别人代抄!


    见魏清然回话,刘慧安也不管他在做什么,只一味靠过去,打听道,“咱们夫子经常这样惩罚人吗?”


    他不管魏清然的脸色,只一个劲儿地喋喋不休:“不是我吹,我在我们镇上上学,夫子从来都没有打过我。”


    “那你学问定是好极了?”魏清然咬牙切齿地看着刘慧安抓着不让自己抄书的手。


    ”哎呀,一般一般,只不过夫子教学的内容都能记住罢了……我跟你说,要不是我爹娘耽误了我,指不定我早就考上秀才了,可惜浪费好几年的光阴……哎!”


    被迫接受刘慧安的吐槽,饶是一向温和待人的魏清然都忍不住要发火了,只见他抽回自己被抓得牢牢的袖子,僵硬笑了笑,“慧安如此厉害,我自是比不上。不过我今日要是抄不完书,明日夫子准得生气,要不你先练练字,待我抄完再同你说话?”


    “好吧。”刘慧安无趣,也总算是放过了魏清然。


    他抬头看了看另一边抄书的祁云照,心里一抖,快速收回眼神。又将视线移到前面默不吭声的沈叶初身上,最后他才有些无聊地坐回位置上,掏出纸笔来练字。


    ……


    顾远山对于这一切都没关注,知道刘慧安不打扰自己了,更是一心沉在学习中。


    《大学》一书篇幅不算长,顾远山大致将全文看了一遍,知其大意,又将核心段落标注出来,尝试着背诵。


    至于为何不继续深究其含义,自然是因着夫子还未教过,顾远山怎么理解都是字面的、浅显的,浪费时间的。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半日功夫,对其自是“初见”,而“深见”则需要夫子指导下日积月累,远不是一个下午就能做到的。


    不知不觉中,外面传来了下课的敲梆子声。


    顾远山顿时回过神来,收拾了东西,就准备回去。


    “天哪~我还没抄完!”祁云照欲哭无泪。


    魏清然笔耕不辍,没有停歇。


    刘慧安高兴地看着顾远山,“远山,你要去吃饭了吗?一起吧?”


    面对这样的邀请,顾远山条件反射拒绝:“不了,我先回书舍练字,晚些时候再去吃饭。”


    听了这话,刘慧安自是一阵失落。


    顾远山则松了一口气,提着东西就赶紧离开。


    ……


    顾远也并不是骗刘慧安,他本就打算回书舍练字。


    毕竟学堂放学还算早,他安排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练字,等练完字,再去吃饭也来得及。


    见字如其人。在前世,若是字写得好,自是加分项。但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练字对于学子而言绝非“锦上添花”,而是与学业、功名挂钩的“硬功夫”。


    字写不好,文章再好也可能落榜,这是科举取士的“隐形门槛”。


    科举考试对书法的要求近乎苛刻,甚至形成“以字取人”的潜规则。虽说乡试、会试、殿试都会采用“糊名誊录”制度,遮盖考生姓名,由专人抄录答卷。


    但是,誊录官也会如实反映原卷书法优劣。若是遇到字迹潦草、笔画不清的答卷,即使内容尚可,也可能因为“卷面不洁”被降等,严重者直接淘汰。


    昭明王朝对于科举的字体没有硬性要求,只一个,用楷书即可。


    对于这个,顾远山自是感激不已。毕竟他记得前世了解过的,科举为了保证卷面统一,催生了规范工整的“馆阁体”,要求字体方正、笔画均匀、结构严谨。


    学子若写不好馆阁体,即便经义精深,也难以进入考官视野。


    例如清代名臣曾国潘早年曾因书法不佳,曾多次乡试落榜,后刻意练习馆阁体,才得以中举。


    除了对科举的影响,一手好字更是文人的“门面”,关乎社交与声誉。对于日后的交往日常,书信往来,一手好字更是能赢得友人尊敬,甚至能得到师友引荐……


    总而言之,对于学子来说练得一手好字,不仅是科举应试的“敲门砖”,也是文人身份的“通行证”,更是修身治学的“修行课”。


    它绝非单纯的技艺训练,而是与学业、功名、社交、修养深度绑定的“必修课”——字的好坏,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学子的人生上限!


    顾远山自知没有这方面的天赋,也不想受限于字迹困顿,更该勤奋些练习!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