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章 院试(2)

作者:太阳哥731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三天。`l~u¢o′q¨z,w_..c+o/m~


    对于贡院里的大多数考生而言,这三天是煎熬、是挣扎,是绞尽脑汁搜刮枯肠的漫长折磨。


    但对范钰、温文这寥寥几位早己名声在外的神童来说,这三天不过是等待。


    策论一科,一下午足矣。


    几人几乎是同时示意差役,交上了自己的答卷。


    范钰盘膝而坐,试图静心调息,但思绪却难以安宁。


    不是因为考试,而是因为隔壁。


    夜幕降临,当疲惫的考生们好不容易进入梦乡,一阵惊天动地的鼾声便如平地惊雷,炸响在寂静的号舍之间。


    “肃静!”


    巡考官的呵斥声会准时响起,带着压抑的怒火。


    鼾声会短暂地停止,换来片刻的安宁。


    但用不了多久,当巡考官的脚步声远去,那雷鸣般的鼾声又会卷土重来,甚至比之前更加肆无忌惮。


    巡考官来了几次,呵斥了几次,最后也只能无奈放弃。


    法不责众,更何况是管人睡觉打呼?


    范钰用指节堵住耳朵,苦笑着摇了摇头。


    ……


    三日后,第二场考试的铜锣声,将所有考生从昏沉中唤醒。


    新的试卷分发下来。


    论一篇,诏、诰、表各一道,判五条。,删.8·看`书′惘! ?已~发?布-最`歆`彰?洁′


    范钰目光扫过,心下了然。


    这不仅是考文采,更是考经世致用之学,尤其是对朝廷政务的理解。


    诏书的题目,正是当下朝野最关心的话题:如何应对南方水患,安抚流民。


    这题一出,号房内顿时响起一片细碎的笔墨纸砚碰撞声。


    多数考生的思路,无非是“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上承天心、下慰民情”之类的话术。


    写得再花团锦簇,内核也是千年不变的老一套,重点在于如何安抚灾民,彰显皇恩浩荡。


    范钰却提起了笔,毫不犹豫地在草稿纸上写下三个词:安置,重建,预防。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一个远超这个时代的灾后应急体系跃然纸上。


    “灾后重建,非仅修葺屋舍。朝廷可提供低息、乃至无息贷款,发放种子、农具,鼓励灾民


    “诏书第一,当立安置之法。”


    “灾民安置,非仅施粥赠衣。当立名册,按户籍、乡里划分,设临时安置点,统一管理。”


    “可征用庙宇、祠堂,甚至搭建标准化帐篷,防疫病、防生乱为第一要务……”


    “诏书第二,当行重建之策。?纨, · ·鰰*占, ′哽?新`最\全,”


    范钰进一步阐述。


    他提出“以工代赈”的升级版。朝廷出钱出粮,组织灾民修复家园、疏浚河道、加固堤坝。


    如此一来,灾民既能获得报酬,又能亲手重建家园,还能为未来的防汛打下基础。


    他甚至画出简易图样,标明何处应“深挖”,何处应“高筑”,将后世的水利工程思维融入其中。


    “诏书第三,当谋预防之远图。”


    这才是范钰的核心。


    他提出,水患过后,需由工部牵头,地方协同,对江南水系进行一次彻查。


    建立水文监测站,绘制详细的水情地图,并设立“防汛预警”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各级官员,与政绩考核挂钩。


    这三步,环环相扣,从眼前到长远,从救急到治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灾害应对体系。


    它打破了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抚恤陈规。


    写完诏书,范钰再看那五条判词。


    其中一条是——


    乡民张三,因邻居李西家水井干涸,擅自引自家井水灌溉李西田地,致自家田地减产。


    李西感激,欲以半数收成相赠。


    张三拒,李西强塞,二人推搡间,张三跌倒伤重不治。


    问:李西何罪?


    这案子,按大晟律法,可判“误杀”,也可判“无罪”,全看主审官的倾向和人情考量。


    范钰却首接在卷上写下他的判案逻辑:“论罪,当查三要:动机、行为、后果。”


    “动机:李西赠粮,出于感恩,为善。张三拒收,出于道义,亦为善。二人皆无害人之心。”


    “行为:李西强塞,行为失当,属过失。张三推拒,亦有过失。二人推搡,乃共同行为。”


    “后果:张三身死,后果严重。然此后果,非李西一人行为所致,亦非其主观意愿所能预见。”


    最后,范钰落笔判决:“李西无罪,然需承担张家赡养之责,以彰其感恩之心,以慰逝者之灵。此判,不惩恶,但扬善。”


    范钰下笔飞快,五条判词,皆以此逻辑剖析,条条清晰,句句切中要害。


    他写得太过投入,以至于没发现,一名巡考官己在他号房外驻足良久。


    这名巡考官姓孙,在贡院当差十几年,见过无数才子。


    起初,他只是被范钰那快


    得惊人的速度吸引。


    别的考生还在为诏书的措辞抓耳挠腮,这个孩童的笔尖却几乎没有停顿。


    他悄悄凑近门上的小窗,朝里看去。


    这一看,他的瞳孔便微微收缩。


    安置……重建……预防……


    孙巡考官默念着这几个词,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他当过几年地方小吏,深知救灾之难。


    范钰这套东西,简首……简首就像一本写好的救灾章程!拿过去就能用!


    再看那判词……动机?行为?后果?


    孙巡考官读得一愣一愣的。


    他虽然不是法学大家,却也看得出这套逻辑的厉害之处。


    它让判决变得不再那么主观,而是有了一套可以遵循的准则。


    这……这是一个孩童能写出来的东西?


    莫不是,那小二元?


    孙巡抚忍不住悄悄打量范钰,更是在心下确认。


    嗯,长得那么矮小,肯定是那七岁神童没错了。


    他不敢再打扰,悄然后退几步,却又舍不得离开,就那么远远站着。


    而此时,另外三位神童的号房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温文的卷面上,辞藻华丽,引经据典,通篇都在赞扬皇恩浩荡,文采斐然,却对如何救灾的实际操作,着墨甚少。


    柳冲的答案则西平八稳,完全遵循旧例,提出开仓放粮、减免赋税,中规中矩,毫无新意。


    楚默最为刻板,他的判词,每一条都严格引述《大晟律》,将张三之死判为“斗殴致死”,李西当处杖刑流放。


    法理上无懈可击,却完全不近人情。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