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烽火(三十一)

作者:三山花正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游击生涯,如同最高温的熔炉,将他们二人以及他们领导的队伍淬炼得更加坚韧、纯粹


    日军的定期扫荡和囚笼政策(修碉堡、挖封锁沟、建公路网)一度让他们活动区域缩小,补给极其困难。


    最危急时,他们被迫化整为零,分散潜伏在冰冷的山洞里,靠啃食冻硬的干粮和积雪度日。


    装备和弹药永远是最大的难题。


    每一次战斗的消耗都难以补充,枪坏了要自己修,子弹要数着用。


    兵员补充也非易事。


    虽然他们的名声吸引了不少热血青年和溃散士兵来投,但训练新兵、融合队伍需要时间和代价。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战绩。


    他们成了华北铁路的“专职拆迁队”,交通破袭是家常便饭。


    池越带队,屡次夜间出击,扒铁轨、炸桥梁、毁涵洞,瘫痪日军的运输线。


    缴获的物资成了他们最重要的补给来源。


    凭借精准的情报和对地形的熟悉,他们多次成功伏击日军运输车队,缴获大量粮食、药品、被服,甚至还有火炮和电台。


    对于孤悬在外、人手不足的小型日军据点或伪军炮楼,


    他们时而采取“围点打援”,时而夜间奇袭,硬是啃下了好几块骨头,极大地鼓舞了周边百姓的抗敌信心。


    他们的名号不胫而走,他们的故事在太行山的百姓和士兵口中口耳相传。


    甚至有人说池旅长会飞檐走壁,秦师长能掐会算。


    这虽是无稽之谈,却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心理威慑和精神号召。


    岁月的磨砺和一次次战斗让两人的气质发生了有趣的变化。


    池越在山中从来不会迷失方向,总能找到需要的食物、水源、草药,在山林中如鱼得水。


    他战术刁钻鬼魅,神出鬼没,时而聚集成拳,时而散落成沙。


    打完一仗,分配战利品时,他拎着枪,一脚踩在弹药箱上,活脱脱一个意气风发、匪气十足的“山大王”。


    他笑骂:“老子这个旅长,是越当越回去,都快成土匪头子了!”


    但他这个“匪”,只对日本人狠。


    对百姓,他约束部下秋毫无犯,甚至时常接济;对战友,他极度护短,重情重义。


    秦晔则变得越来越像这支部队的“大脑”和“灵魂”。


    他负责制定长期的行动计划,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一些偏远山村建立了秘密的粮食储存点和伤员安置处。


    负责与外界的有限联络,更重要的是,他负责思想工作和军纪。


    他处理内部矛盾公正严明,关心士兵思想动态,让这支成分复杂的队伍始终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


    他就像是池越这把“尖刀”的“刀柄”,掌控着方向和力量。


    士兵们对他则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他们像是在下一盘棋,棋盘是千沟万壑的太行山,棋子是他们如臂指使的部队。


    他们熟悉这里的每一道山梁、每一条小路,甚至比当地人还熟。


    日军的大部队进山,就像拳头打跳蚤,往往被拖得精疲力尽,损兵折将,却连他们的主力在哪都找不到。


    池越曾得意地对秦晔说:“看见没?小鬼子就像牵着绳的王八,咱们想让他去哪,他就得去哪转一圈!”


    在日伪军的反复扫荡下,部队不仅未被消灭,反而锻炼成了一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悍的精干力量。


    夕阳下,池越和秦晔常常并肩站在山巅,眺望着脚下的山河。


    前路虽然艰险,但只要日军还在中国土地上,他们的战斗就远未结束。


    物资匮乏是常态,尤其是药品和盐,严寒的冬季,窝棚难以抵御太行山的凛冽寒风,冻伤减员时有发生。


    他们总是把筹措来的物资优先分发给伤员、技术员和一线战斗人员,自己则是和战士们同甘共苦。


    在山里,一块干粮、一盒肉罐头都是宝贝。


    秦晔总会把自己的份额多留一些,等池越半夜从外面执行任务回来时,默不作声地推过去。


    池越也不客气,拿过来就啃,有时会掰一半塞回给秦晔:“你也吃,看你瘦的,风一吹就倒。”


    战事不忙的时候,他们经常一起进山。


    只要打到猎物,池越便会将最大、烤得最好的一块肉塞到秦晔碗里。


    秦晔推辞不过,低头吃着,嘴角却忍不住微微上扬。


    连碗肉汤也要你一口我一口,分着喝完。


    山里的冬夜寒风刺骨。


    两人的指挥部设在一个简陋的山洞里,共用一条从日军那里缴获的薄军毯。


    夜深人静时,池越总能感觉到秦晔悄悄把毯子往他这边多挪一些。


    有一次池越半夜醒来,发现秦晔蜷缩着,大半个身子露在外面。


    他沉默了片刻,轻轻把毯子拉过来,从背后拥住了秦晔。


    池越偶尔带伤回来,总免不了被秦晔冷着脸训斥:“又逞能!”


    但训归训,秦晔总会亲自检查他的伤口,用缴获来的有限药品给他清洗、包扎,动作一丝不苟,甚至比卫生员还仔细。


    “一点小伤,瞎紧张。”池越嘴上嘟囔着,身体却坐得笔直,一动不动。


    (记得看作话,有重要消息)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