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6章 烽火(十六)

作者:三山花正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华北的局势日益紧张,如同一张不断拉满的弓。


    而在更北方的白山黑水之间,一场更加艰苦卓绝的抵抗早已燃起星火。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联军”——一支由红星党人组织、联合各地抗日义勇军和山林队组成的武装,在日军占领的腹地顽强地战斗着。


    他们缺衣少食,弹药匮乏,却像钢钉般死死拖住了大量关东军。


    这年深秋,一支约三十余人的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艰难地穿越荒山野岭,悄然接近了淆城防区的边缘。


    他们是“北满抗日游击支队”的一部,在一次残酷的围剿中损失惨重,奉命向关内转移休整,并寻求可能的援助。


    带队的是一位化名“杨松”的年轻政委,他深知淆城地头蛇池越的名声。


    ——凶狠、霸道,但他的抗日立场却十分鲜明。


    这是一次冒险的接触。


    几乎在同一时间,另一支小股队伍也渗透到了巩镇附近。


    他们是“南满工农义勇军”的交通员,负责建立与关内的联络通道,负责人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同志,化名“林霜”。


    池越和秦晔几乎同时收到了前沿哨卡和情报网络的密报。


    淆城,旅部。


    “旅座,抓到一个舌头,说是从北边来的,叫什么‘抗联’的,想见您。”铁柱汇报。


    池越眉头紧锁:“抗联?请进来吧。”


    杨松被带进来,虽然疲惫,却不卑不亢。


    他没有过多寒暄,直接说明了身份、来意以及东北抗日的艰难情况。


    池越听着,脸色渐渐沉了下来。


    东北军撤离后,剩下的人处境愈发艰难,缺医少药,孤立无援。


    弹药更是奇缺,甚至用木头刻假手榴弹吓唬敌人。


    池越思考片刻,“粮食,我建议你们就地筹措,路途遥远,运送太麻烦。


    药品、弹药……我可以分一些给你们,但产量有限,我只能尽力而为。


    钱,倒是可以给你们凑点。”


    他没有问对方的具体计划,也没有提任何要求,纯粹是一种基于抗日大义的有限援助。


    他让铁柱去安排,叮嘱道:“手脚干净点,别让人抓住把柄。送他们从西边老林子走,避开大路。”


    巩镇,团部。


    秦晔面对林霜则更为谨慎。


    他仔细查验了对方带来的、无法伪造的内部信物和文件,确认了身份。


    “贵部的英勇事迹,秦某素有耳闻,钦佩之至。”秦晔语气客气而保持距离,“不知林同志此次前来,有何指教?”


    林霜坦诚需要资金建立交通站,并希望能在必要时,为过往同志提供一些情报支持和临时庇护。


    秦晔沉吟良久。


    资助红星党,这是大忌。


    但一想到这些人是在冰天雪地里和日本人拼命,而金陵方面却……一种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


    “资金,我可以以‘民间捐款’的名义提供一部分。


    情报……仅限于日军动向,且不能涉及我军机密。至于庇护……”


    秦晔顿了顿,“秦某职责所在,无法承诺。但若真有贵部同志遇险至此,秦某会……当做没看见。”


    这已是他在自身立场所能做到的极限。


    林霜显然也明白,郑重道谢后,悄然离去。


    此后,一条极其隐秘的通道悄然形成。


    池越和秦晔,通过各自的方式,偶尔会为过境的抗联人员提供些许粮食、药品、资金,或是一些无关核心军事机密但却关乎日军活动的情报。


    多一个人在北方拖住日本人,淆城和巩镇就多一分准备的时间,整个夏国就多一分希望。


    这些来自北方的星火,微弱却顽强,悄然连接了关内关外。


    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他们与那遥远冰原上的不屈抵抗,隐隐联系在了一起。


    华北的局势在日军不断的挑衅下愈发紧绷,如同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随时可能炸裂。


    淆城与巩镇,这两个因中原大战而伤痕累累的堡垒,在池越和秦晔的经营下,刚刚恢复些许元气,便不得不直面这山雨欲来的巨大危机。


    但与许多地方军阀的惶恐或观望不同,经历过血火淬炼的他们,在收到远方不断传回的消息后,产生了一个更加大胆且一致的念头:


    不能坐等日本人打上门!必须做点什么!


    这个念头在他们通过秘密渠道共享了彼此对局势的判断后,变得愈发清晰和强烈。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两位指挥官的战略眼光都投向了北方。


    他们开始疯狂地搜集一切关于东北的情报——关于沦陷区的状况、关于仍在抵抗的武装、关于地理山川、关于日军的部署……


    东北军虽已大部撤入关内,且群龙无首,但仍有大量散兵游勇、爱国军官和潜伏力量留在东北,是可争取的对象。


    马占山将军本人虽然已退入苏境,但他的部队被打散后,仍有大量余部在黑龙江等地坚持斗争。


    若是打出“支援马主席抗日”的旗号,能迅速获得这些部队的认同和响应。


    一个大胆的、跨越千里的支援计划,开始在池越和秦晔心中酝酿成形。


    巩镇,团部。


    秦晔收到池越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召集了部下。


    “日军战略意图已明,华北恐难幸免。我军困守于此,终是被动。”


    他对几位核心军官分析道,“若能在外线,尤其是敌之后方牵制其兵力,或可为一盘活棋。只是……此行艰险异常。”


    他们清楚,以自己的兵力,大规模出关作战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优势:一个相对稳固的后方基地(淆城-巩镇)、一个小型兵工厂、药厂,控制着一段铁路线,以及两颗坚决抗日的心。


    他们的计划核心是:精兵渗透,建立通道,输血支援。


    1.组建先遣队:从各自部队中挑选最精锐、最可靠、最熟悉山地作战且具有高度爱国热情的官兵,组成一支联合先遣支队(约一至两个连的规模)。


    主力部队绝不能走津镇线或平汉线等铁路主干线,那会成为日军飞机和装甲部队的活靶子。


    2.西进太行:先遣队的第一个目标不是直接北上,而是向西秘密跳跃,进入河北省西部的太行山脉。


    池越和秦晔都判断,那里山高林密,日军控制力相对薄弱,且日后必将成为敌后游击战场。


    他们需要在太行山深处建立一个秘密的前进基地和兵站(代号“山堡”),


    选择一个或几个偏僻、易守难攻的县城或村镇,如辽县、武乡等地,作为秘密后勤基地和北上通道的中转站。


    在这里整顿部队,囤积物资,建立小型野战医院和更隐蔽的兵工作坊。


    3.北迂热河:以“山堡”为跳板,先遣队继续向北迂回,渗透进入热河省的燕山山脉,建立第二个、更靠近东北的前进据点(代号“热河哨”)。


    4.潜入东北:最后,以“热河哨”为出发地,先遣队将以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成若干个小队。


    像一把把尖刀,利用山林掩护,秘密潜入辽宁西部、吉林南部的抗日游击区。


    5.使命: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联络和练兵。


    找到并联络那些仍在坚持斗争的抗日力量,如抗联、各路义勇军、以及原东北军中未撤走的爱国官兵。


    将池越和秦晔提供的资金、药品、情报(如绘制的简易地图、电台密码本)以及最重要的——


    一条稳定的、来自关内的后勤补给线承诺,带给他们。


    池越负责提供大部分资金、药品、武器弹药,和山地作战经验丰富的教官。


    秦晔则利用其情报网络和铁路优势,负责提供更精确的地图、电台、药品,并筹划秘密运输路线。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先遣队九死一生。


    但当池越和秦晔在各自部队中透露此意时,竟有大量官兵踊跃报名,人人皆以入选为荣。


    “北望”,不再只是一个方向,更成了一个行动代号。


    池越和秦晔,这两位从内战中走出来的对手。


    在民族危亡之际,超越地域和派系的局限,将他们的力量、智慧和勇气,义无反顾地投向那片正在浴血燃烧的土地。


    他们不再仅仅是守护一城一地的军阀,而是试图将抗日的烽火,逆向点燃到敌人的后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