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丁大姐只好忍了。
乔奶奶摇摇头,也是很无奈。
好在建筑队的工人们没说什么,他们大都是农民出身,不会挑剔饭菜,只要能填饱肚子就行。
乔奶奶过来跟村支书说:“这样可不行,如果每天都是这几个人过来,时间长了都会受不了,也对她们不公平,还是要想办法让更多的人过来!”
村支书也明白这个理儿,可奈何他也是束手无策。
“实在不行,就只能强制她们过来了。”
丁大姐赞成村支书的想法,“对,自愿不行,那就改强制的,咱可以编号,今天1到10号过来,明天再让十个人过来,这样排下去。”
村支书觉得可行,“可以,那就排号吧!”
于是,村支书用村委会的大喇叭通知了这件事,并把明天要过来的人员名单公布出来。
周晓洁在海边也听到了村支书的通知,她知道真正实施起来肯定会遇阻。
大家听到广播后,心里都不是很情愿。
没过多久,村支书又广播了一条通知,“凡是家里有该上学的孩子,必须过来,否则学校建好后,孩子进不了学校,读不了书。”
有了这样的限制,果然转天来帮忙的人多了起来。
为了缓解家里的压力,还是实行排号的方式,以免给家里造成负担。
这样一来,丁大姐她们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但乔奶奶,还是每天都会过来,而且每天都会带东西过来。
甚至有的时候她还把家里的大公鸡带过来炖了给工人们吃!
为的就是能让工人们把活儿干好,让孩子们尽快坐进新教室里读书。
村支书和村民们见乔奶奶一个老人家,都能如此慷慨,于是也带动了很多人加入。
就这样,大家齐心协力终于克服了困难。
一个月后,学校终于建好了。
大家看着眼前的新学校,四间崭新的砖房,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这天晚上,大家都激动地睡不着觉,多日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
夜里,突然下起了大雨。
乔奶奶家的窗户被刮开了,豆大的雨点洒进屋里。
周晓洁连忙起身去关窗户,关好窗户后,她突然想起,小屋子的窗户没有关,里面都是孩子们上课用的书本,这么大的雨,书本肯定会被打湿的!
周晓洁想都没想,找来了雨衣穿上就要出去。
乔奶奶拦住她,“晓洁,下这么大的雨你要去哪?”
周晓洁穿好雨衣,“小屋子的窗户没关,我怕雨水打湿了书本,所有的书都在那呢,不能被雨淋了,我去关窗户。”
说完,周晓洁就打开房门冲进了雨幕里。
乔奶奶担心她,可有没办法,这么大的雨她也出不去!
周晓洁跑在深夜的雨幕里,大雨浇在她的身上,她的鞋早就湿透了。
下雨路滑,周晓洁不小心摔倒了,身上全是泥,她顾不了那么多,又站起身来,继续朝小屋子走去。
她终于来到了小屋子,窗户果然没关,她赶紧上前关了窗户,打开门进来一看,有些书本已经湿了。
周晓洁心疼极了!这是好不容易得来的书本,是给孩子们上课用的。
其中一扇窗户怎么也关不上,可能是坏掉了,再加上雨太大屋子破旧,屋顶也在漏雨。
周晓洁把身上的雨衣脱下来,盖在了书本上。
用手把住那扇关不上的窗户。
大雨下了整整一夜,周晓洁就这样整夜都守在小屋子里。
家里的乔奶奶急坏了,生怕周晓洁出什么事。
天一亮,乔奶奶就去找了村支书,说明了情况。
村支书立即赶往海边的小屋子,打开房门就看见周晓洁趴在窗户旁边,身上都湿透了,孩子们的书本被盖在雨衣下面。
这时,丁大姐也赶了过来。
大家看着眼前的一幕,都湿了眼眶。
乔奶奶上前,“晓洁,晓洁。”
乔奶奶叫了好几声都没反应,丁大姐心里着急,也跟着叫她。
丁大姐摸了摸她的头,发现周晓洁的额头滚烫!
“晓洁发烧了。”
村支书将周晓洁背回了乔奶奶家里,又叫人请大夫过来。
丁大姐掀开盖在书本上的雨衣,发现孩子们的书本完好无损。
大夫来到乔奶奶家里,给周晓洁打了针,吃了药。
丁大姐帮忙把湿衣服换了下来,只是周晓洁人还没醒过来。
乔奶奶在一旁很是担心,“晓洁,你快醒醒啊!”
周晓洁慢慢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乔奶奶家里了。
“书,书呢?”
丁大姐连忙告诉她,“放心吧!书没事,你快躺好。”
乔奶奶见周晓洁醒来,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你这孩子,真是傻啊!为了几本书差点搭上自己的命啊!”
周晓洁笑了笑,“乔奶奶,我没事,只要孩子们的书没事就好。”
屋外的村支书听见她的话,心里很是感动,他没想到一个城里看来的知青,竟然能这么为村里付出!真是很难得。
周晓洁起身,丁大姐问她要拿什么。
“我得去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还等着我呢!”
屋外的村支书发了话,“今天就停一天吧!你好好休息,休息好了才能给孩子们上课。”
丁大姐也说:“是啊!不差这一天的功夫。”
乔奶奶也劝她,“听村支书的话,今天别去了。”
周晓洁确实很不舒服,身上也没有力气,昨天跌倒了身上还有淤青,刚刚丁大姐给她换湿衣服时就发现了。
“那好吧!”
乔奶奶见周晓洁答应,才松了口气,她知道周晓洁这人脾气倔,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去做!
“我去给你做手擀面,吃了暖暖身子,发发汗就好了。”
丁大姐也去帮忙,“你先睡一会儿。”
说完,乔奶奶和丁大姐都出来了。
乔奶奶要和面做手擀面,丁大姐也帮忙。
村支书见周晓洁没事了,就离开了乔奶奶家。
丁大姐一边烧火,一边跟乔奶奶说着话。
“乔奶奶,多亏了晓洁,要不然就昨晚的大雨,那些书早就湿透了。”
“是啊!这孩子真是不错。”
“她本身就很好,她父母肯定也会更好!怎么就被定性为资本家了呢?”
乔奶奶叹了口气,“这谁也说不清楚,也许这就是她的命吧!”
“我觉得自从晓洁来到咱们这个小海岛,整个村子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居然有了学校了!还修了路,多好啊!”
乔奶奶频频点头,“是啊!要不是晓洁教孩子们读书,领导们也不会来咱们这。”
这时,院子里传来熟悉的声音,“奶奶,奶奶,我回来了!”
乔奶奶抬头看向院子里,一个手里提着包,戴着帽子的年轻人走进来。
“奶奶。”
“建军?”
“奶奶是我,我回来了!”
丁大姐见乔奶奶的孙子乔建军回来了,上下打量着他,“建军回来了!你这是在外面发财了呀!”
乔建军笑着说:“这次运气好,确实是赚了点钱。”
说着,乔建军从包里拿出一袋糖果递给丁大姐,“给,让孩子们尝尝城里的东西。”
丁大姐不好意思拿,“那怎么行!这玩意儿一定很贵吧!”
“您拿着吧!”
“那我替孩子们谢谢你了!”
乔奶奶看着眼前的乔建军,眼里泛起了泪光,“你可回来了,奶奶还以为……”
后面的话,乔奶奶没说出来,乔建军也明白,他的父母就是去了城里,就再也没回来。
乔建军蹲下身来,双手握着乔奶奶,“奶奶,您别哭,我不是好好的嘛!”
乔奶奶擦了擦眼泪,“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丁大姐见乔建军回来了,不想打扰他们祖孙重聚,就离开了。
乔建军摘下帽子,打开包从里面拿出来一个收音机。
“奶奶,您看这是什么?”
乔奶奶哪里认识这些新玩意儿,拿在手里还沉甸甸的。
“这是收音机,可以听广播,听戏曲,您不是爱听京剧吗?这个呀!就能放京剧。”
乔奶奶听得一头雾水,“这个铁盒子能听京剧?”
乔建军打开收音机,调到了戏曲频道,果然能放京剧,一段花为媒从里面传出来。
乔奶奶惊奇不已,觉得这小铁盒子真厉害。
平时乔奶奶都是从村里的大喇叭那听京剧,没想到这么个小铁盒子竟然能听京剧。
乔建军又从包里拿出了奶粉,奶糖,糕点很多很多只有在城里才能买到的东西。
“还有这个,这是手电筒,晚上出去就不怕黑了。”
乔奶奶看着这些稀奇玩意儿,“建军这些都是你买的?”
“对呀!奶奶这次我赚到钱了,我想带您去城里住。”
闻言,乔奶奶惊讶地看着乔建军,“去城里住?”
“对呀!我在城里做了小买卖,赚到钱了,您可以跟着我去享清福了。”
乔奶奶在这里生活了大半辈子,怎么可能离开这里?
“建军啊!奶奶在这小岛上住惯了,离不开这了。”
乔建军被乔奶奶的话浇了凉水,“为什么?我努力赚钱就是为了有一天能接您去城里!”
“好孩子,奶奶老了,禁不起折腾了,再说了你爷爷还在这呢!”
乔建军不理解乔奶奶,在他看来,去城里过总比在这小海岛要强百倍,奶奶竟然不愿意离开,他想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