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57章 北京建筑大学

作者:凉拌日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养心殿内。


    弘历端坐在紫檀木案后,指尖轻叩着案几。


    “皇上,”刘统勋躬身道,“经过前期在京城试运行,各级法院权责明晰,断案效率较旧制提升三成,百姓申诉渠道畅通,已摸索出一套可行章法。


    如今直隶全省已全面铺开,各县地方法院、府上诉法院运转有序,省最高法院审结的几起陈年积案,皆依律判决,民心安定,成效显着。”


    弘历眼中闪过一丝笑意,颔首道:“稳妥推进便好。


    司法乃国之基石,一丝一毫容不得马虎,所有留任官员务必按此前定下的规矩,经政法大学系统培训后方能上岗,考核不过关者,绝不可委以审判之职。”


    弘历顿了顿,补充道,“政法大学的学子们,可先从最基层的县地方法院法官做起,让他们在实际断案中磨一磨性子、积一积经验,日后方能担起更大的担子。”


    “臣明白,”刘统勋应道,“臣已严令各地,到任法官须持政法大学毕业证书或考核合格证方可就职,基层历练满两年且考评优异者,方可晋升。”


    弘历指尖在案上轻轻一顿,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法院是天下公道的最后一道关隘,若此处生了蛀虫,百姓便没了说理的地方。


    朕会命国安、反贪部门,不定期巡查各地法院——若有弄虚作假、贪赃枉法,或揣私包庇权贵、曲解法条者,定从重论处!”


    刘统勋躬身领命,沉声应道:“臣必严加管束,确保司法队伍公正廉洁。”


    弘历目光望向殿外,片刻后开口。


    “如今民间律师良莠不齐,有的确实能据理力争、维护百姓权益,但更多人是凭着一张巧嘴,混淆是非哄骗百姓。”


    弘历顿了顿,语气愈发凝重:“律法的公正,既要靠法官断案清明,也得赖律师维护百姓权益。


    朕决意设立律师协会,着北京政法大学主持其事,立三条规矩。


    其一,准入须严,必经政法大学考校,通晓律法且品行端方者,方许入行。


    其二,执业须正,详订章程,严禁徇私舞弊、收受不义之财。


    其三,考核须实,每三年考核一次,有违规者即刻褫夺资格,终身不得再涉司法之务。”


    刘统勋闻言,心中豁然开朗,躬身赞道。


    “皇上圣明!律师是连接百姓与律法的桥梁,桥梁若歪了,百姓便摸不清正道。


    设立协会,既能拔擢良才,又能剔除败类,让律法在庭审中真正成为辨是非、断曲直的标尺。


    臣这就着手筹备,定不辜负皇上深意。”


    弘历看着他通透的神色,眼中露出赞许。


    “你明白就好。司法不是一场嘴皮子的较量,是要让每个百姓都信法、敬法。


    守住这两条线,新政的根基才能真正扎进民心。”


    刘统勋再次躬身,语气愈发郑重。


    “皇上所言极是。司法的根本,在于让百姓在每桩案子里都见得到公道、摸得着法理。


    律师守得住底线,法官把得准天平,百姓自然会信法如信秤、敬法如敬天。”


    弘历满意点头,起身道:“走,随朕去看看国家最高法院的施工进展。”


    二人移步至太和殿东侧,只见一片繁忙景象。


    工匠们正有条不紊地搬运大理石石料,工匠们则在脚手架上仔细雕琢着廊柱的纹饰。


    一座四四方方的三层建筑已初具雏形,楼体长宽各百米,每层高五米,通体采用汉白玉与青灰色大理石砌筑,线条简洁规整,既不失庄重气度,又透着司法场所特有的严谨肃穆。


    项目负责人雷声澂上前禀报:“此楼地基以中华水泥、钢铁浇筑,外层包覆花岗岩,坚固耐用可保百年安稳。


    楼内采用钢铁骨架承重,不设立柱,空间开阔通透。”


    雷声澂进一步说明:“一层为值守与候审区,可容纳衙役轮值、百姓等候。二层设多间法庭,供日常审理案件之用。三层专设卷宗库与议事厅,分别用于存放案卷与商讨司法事务。


    正厅拟装设三十六扇彩绘玻璃窗,绘有历代律法精义与司法典故,既保证采光,亦能时时警醒断案人员恪守公正。”


    弘历绕着楼体走了半圈,伸手触摸冰凉的大理石墙面,沉声道。


    “好。这楼立在这里,便是要让天下人知道,法大于权,律不容私。


    待建成后,门口要立一块石碑,刻上‘法律至上,自由平等’,让每一位踏入这里的法官,都抬头能见,铭记在心。”


    刘统勋躬身应是,目光落在那即将立碑的位置,心中反复咀嚼着“法律至上,自由平等”八字深意。


    法律至上,便是要让律法凌驾于一切私权之上,即便是权贵显宦,在条文面前也无可徇私。


    自由平等,则是说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显贵,踏入这扇门便同受律法庇护,断案只论是非曲直,不问身份高低。


    刘统勋抬眼望向正在施工的楼宇,青灰色的石墙在日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恰如律法本身的威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待石碑立起,这八个字便会像一道无形的戒尺,悬在每个司法者心头——断案时若敢偏私,便是违了“至上”,待民时若有等差,便是背了“平等”。


    “皇上此举,是要让司法之地真正成为‘天下公堂’,”刘统勋轻声道,语气中带着彻悟后的郑重,“臣定会将这八个字刻在卷宗库的扉页上,让后世断案者代代相传,不敢或忘。”


    弘历望着他,眼中笑意更深:“你能懂,便不负这番苦心。这楼,这碑,终究是要靠人来守的。”


    虽已九月末,秋风送凉,弘历见雷声澂额角挂着汗珠,鬓发被汗濡湿,显然在工地上奔波多时,便温声道。


    “雷爱卿,辛苦了。”


    雷声澂忙拭去汗,躬身道:“为朝廷督建司法重地,乃臣分内之责,不敢言苦。”


    弘历颔首,目光落向楼宇,又道:“你先前主持的中华体育馆,将泰西力学巧思与华夏营造规制相融,用料精严,格局宏阔,落成后朝野称道,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雷家世代为建筑世家,从紫禁城修缮到各地官署营造,皆以精工立名,实为我大清工匠之典范。”


    说罢,弘历对身旁太监李玉道:“传旨,赐雷氏一族牌匾,题‘学贯中西’四字,附跋文:‘钦赐雷氏一族,融泰西之巧技,承华夏之匠心,筑千秋之典范。’”


    雷声澂又惊又感,当即跪地叩首:“臣代雷氏全族谢皇上隆恩!臣定率族人恪守匠心,不负圣训!”


    弘历抬手示意他起身,缓声道:“起来吧。朕赐此匾,不仅是嘉许过往,更有一层深意。”


    雷声澂垂首静听,弘历续道:“雷家技艺虽精,却多为家族秘传,若仅囿于一门一户,终难成大器。


    朕意设立北京建筑大学,由你雷家牵头组建,搜罗民间建筑名家,延请他们担任教习。


    仿清华大学规制,分设建筑设计、地理测绘、土木工程、材料等院系,各司其职传道授业。”


    弘历顿了顿,目光扫过工地上堆叠的石料与钢材,语气愈发郑重。


    “将各家世代积累的营造技法、独门绝技,连同泰西建筑新法,一并编纂成书、纳入课程,广纳天下学子研习。


    如此,既能让各路匠术走出家族门墙,汇集成系统的‘营造之学’,育出更多通古今、兼中西的建筑人才,也能让天下宫室、衙署、民生建筑皆有章法,真正做到‘筑千秋基业’。


    这副担子,你可愿挑?”


    雷声澂眼中亮起光,深深躬身:“臣万死不辞!蒙皇上垂信,雷家必牵头联络各地世家,邀集名家共襄盛举!


    臣定会同众人依院系分编教材,将设计、测绘、工程、材料之学系统传习,让北京建筑大学成为传艺育才之地,不负皇上‘筑千秋之典范’的圣谕!”


    喜欢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请大家收藏:()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