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6章 拖拉机发动机

作者:一把子弹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四合院。


    李砚泽在屋里吃着早餐,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个煎得金黄的荷包蛋,外加一小碟咸菜。


    对于贾家的破事,他懒得关心。


    吃完早餐,李砚泽利落地收拾好碗筷,出门上班。


    至于聋老太太那个老太婆,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多久了,李砚泽准备今天下班回来,就写大字报,把她的光辉事迹写上去。


    等晚上大字报一贴,这个死老太婆就完蛋了!


    来到轧钢厂,气氛明显与往日不同。


    厂区的大喇叭里播放着激昂的进行曲,墙壁上贴满了“大干一百天,全力支援农业建设”、“为生产更多更好的拖拉机而奋斗”等鲜红的标语。


    工人们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一种紧迫而兴奋的神情。


    生产完保密零件,李砚泽继续回到二车间上班。


    他刚到钳工二车间门口,就听见车间主任林动的大嗓门正在做战前动员:


    “同志们!上级给我们轧钢厂下达了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还有两个月就要秋收了,现在全国上下都在为秋收做准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我们厂承接了一批大型拖拉机的生产制造任务!而我们二车间,主要负责生产拖拉机的发动机!”


    林动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发动机是什么?是拖拉机的心脏!心脏不强,拖拉机就是一堆废铁!我们的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但我相信,在我们二车间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一定能攻克难关,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大家有没有信心?”


    “有!”工人们群情激昂,齐声响应。


    大家都知道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关系到全国的粮食生产,每个人都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充满了干劲。


    李砚泽也被这气氛感染,快步走到自己的工位。


    很快,任务分配下来,详细的图纸和工艺要求也发到了每个人手中。


    李砚泽拿起发动机缸体的图纸,仔细研究起来。


    这台发动机是仿制苏联的老式柴油机,结构相对简单,但对加工精度和装配工艺要求不低,尤其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和设备下,不少环节都存在难点。


    果然,生产刚开始没多久,问题就接连出现。


    “林主任,您来看看!”一个老师傅皱着眉头喊道,“这缸套压入缸体后,公差总是超差,配合太紧了,热胀冷缩后容易抱死;太松了又漏气漏油!这已经是第三个废品了!”


    林动赶紧跑过去,拿起千分尺仔细测量,脸色凝重:“确实不行,公差波动太大。老张,你们组再仔细调整一下压装工艺参数。”


    另一边,又有人遇到了麻烦。


    “林主任,曲轴连杆瓦的刮削工作量太大了!完全依靠老师傅的手工刮研,效率太低,而且一致性很难保证!这样下去根本完不成任务啊!”一个年轻技工擦着汗抱怨道。


    林动看着堆积起来的待刮研的瓦片,也是头疼不已。手工刮瓦是传统手艺,费时费力,对技工要求极高,短时间内很难大规模提升效率。


    就在这时,一台正在试运行的发动机发出了刺耳的摩擦声和剧烈的震动,随即冒起一股黑烟,戛然熄火。


    “怎么回事?!”林动急忙冲过去。


    负责调试的王工一脸沮丧:“主轴瓦估计烧了!又是装配间隙没调整好!这已经是今天第二台试机失败的了!”


    整个车间原本高昂的士气,被这些接二连三的技术难题打击得有些低落。老师傅们愁眉不展,年轻工人们更是有些手足无措。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生产效率却极其低下,废品率居高不下。


    林动急得嘴角都快起泡了,围着几台出问题的设备转来转去,一时拿不出立竿见影的好办法。这些问题是长期存在的痼疾,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李砚泽站了起来。


    他刚才一直没有说话,而是在仔细观察每一个出问题的环节,结合自己脑海中的知识进行分析。


    “林主任,或许可以试试改进一下工艺。”李砚泽走到林动身边,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小李?你有办法?”林动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急切地问道。他见识过李砚泽解决精密零件和军工项目难题的能力,对他有种莫名的信心。


    “缸套压装公差的问题,”李砚泽拿起一个缸套和一个缸体,“传统方法是靠经验和手感控制压机压力,难免波动。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限位工装,精确控制压入深度,同时测量并记录下最佳压力范围,将其标准化。这样就能保证每一件压装后的配合公差都在要求范围内。”


    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笔,飞快地画了一个简易的工装草图,结构巧妙,原理清晰。


    几个老师傅凑过来一看,眼前顿时一亮!


    “哎呦!这个法子好!简单实用!”


    “对啊!怎么早没想到!做个限位块就行了!”


    林动也是大喜:“好!好主意!马上安排人加工这个工装!”


    李砚泽接着走到刮瓦的工位:“手工刮瓦效率太低,而且对工人技术要求太高。我们可以改制几台旧的台钻,加上一套简单的仿形刀架和往复运动机构,做成半自动的刮瓦机。虽然一次性投入需要点时间,但一旦做成,刮瓦效率能提高五倍以上,而且质量稳定。”


    这个想法更大胆,更具创造性!


    “半自动刮瓦机?”老师傅们听得目瞪口呆,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现有的认知范畴。


    李砚泽再次拿起笔,勾勒出原理图,解释着动力传递、刀具运动轨迹和进给控制。


    “妙啊!真是太妙了!”王工猛地一拍大腿,激动得满脸通红,“小李,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这都能想出来!”


    林动更是兴奋不已:“改!立刻找机修车间的人配合,把旧台钻改起来!”


    最后,李砚泽来到那台烧瓦的发动机前。


    “主轴瓦烧毁,主要是装配间隙调整不当,润滑油路不畅或者轴瓦本身质量不均。”李砚泽仔细检查了烧毁的瓦片,“除了提高刮瓦质量,在装配时,我们可以采用‘扭矩扳手’来精确控制主轴承盖的螺栓紧固力矩,确保压力均匀。另外,在正式试机前,先用手动油泵预先建立油压,确保润滑油充满所有油道后再启动,可以极大避免因初期润滑不良导致的烧瓦问题。”


    扭矩扳手?预先建立油压?


    这些概念对于六十年代的普通工人来说,有些新颖,但一经点破,又觉得合情合理,完全是更高层次的质量控制理念。


    “扭矩扳手……库房里好像有以前苏联专家留下的,一直没人会用……”一个老工具员喃喃道。


    “快去拿来!”林动立刻吩咐。


    李砚泽提出的这几项改进措施,每一项都直指痛点,既有立竿见影的简易工装,也有提升效率的半自动化思路,更有规范装配流程的科学方法。


    整个车间的人都听傻了,随即爆发出热烈的议论和赞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