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3章 五十年代炮灰原配26

作者:流言易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来自叔叔的爱,真是沉重的让人绝望。


    就在王二妮满山乱蹿,往家里囤货的时候,终于要开始收大白菜了。


    趁着周末休息的那天,王二妮和平安两个干了一天,将地里的白菜都砍下来了。


    这会,家家户户都在收大白菜,收购站更是专门安排了大货车,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来地头现扬收购,扬面那叫一个壮观。


    过秤后签字,确定数量无误,拿着条子去出纳那领钱,在账本上签个字表示已经领完款了,这就完事了。


    平安表示这扬景完全没见过:“娘,这里的待遇这么好捏,公家的居然下乡来现收。”


    他们那就是收谷子,也是村长组织人自己去送粮税。


    “老家那里就是冬天也能种菜,所以不缺吧,这里整个冬天,就是白菜萝卜土豆,所以家家户户对囤冬菜需求特别旺盛。


    再说了,你也不看看这里的人种菜,这么大规模,不安排人过来收,估计很多都得烂在地里了。”


    倒不如现在这样,一个村子花费一天时间,晚上就能送到城里卸货,第二天就能卖到消费者手中,多有效率啊。


    “也是,娘,接下来咱家还有什么活?”


    “也没啥了,把院里的秋菜收了,做菜干、腌菜、泡菜、酸菜的。”


    至于柴火?只能说王二妮的推车没有白买,早就存足了的,劈成一段段的,整齐的堆放在了柴棚里。


    “娘,我跟你一起干。”


    “那当然得一起干,咱家就两个人,你要是不干,我一个人不得累死?”


    王二妮可没有把家务活都揽到自己身上的爱好,她不推给别人,就算有良心了好吧、


    “知道知道。”


    当然了,除了准备越冬的菜,还在秋收后,大伙手中粮食充足的时候,零散的购买了不少粮食,黄豆、花生也没少买。


    在村里她只买了吃到开春的,还是七成饱的那种。


    但加上在各个村子里换的,哪怕是以两人现在的食量,就是放开吃,一天四顿的吃,也能吃到来年秋收。


    再就是加固牲口棚,注意几只羊的冬季保暖问题,实在不行,还得往里放几个火盆,再就是储存三只羊过冬的粮草。


    可以说,今年的王家除了大手笔的给远在湘省的孙爱党村长,寄了些干货,就在猥琐发育中度过。


    等到了来年春,王家的动作,就成了田间地头的话题中心人物。


    一切皆因在四月后,王二妮将地里的苜蓿收获,晒干做成了精饲料后,毕竟这是可以在家进行的,大家也不知道。


    但接下来的活,就都是在大家眼皮子底下进行的,犁地育种翻地这些都没问题,大家都是一样的。


    直到稻苗长到小腿肚,王二妮往稻田里放了不少鲤鱼和草鱼,这就让大家看不懂了。


    老胡的旱烟又抽起来了,他愁啊:“二妮子,你这是在干啥呢,不怕鱼把稻苗给啃了?”


    “叔,我这也是做个实验呢,我听说江南那边,都是这么种水稻的,这叫稻香鱼。


    等稻苗长大后,这些小鱼就啃不动根部了,而鱼可以吃掉稻田里的小虫子和杂草,排出的粪便可以肥田。


    最后收获的时候,咱们不仅可以收获稻谷,还有巴掌大一条的鱼。甭管收购站要不要的吧,但做成鱼干后,好歹也能给家里添道菜呢。”


    听她这么一说,伸长了耳朵的众人都激动了,纷纷问道:“是不是真的啊,这方法能成吗?”


    “能不能成,我也不知道啊,这不是第一次试么,反正我的地也在这里了,等过段时间,就能看效果了不是?”


    “对对对,大家都是种田的老把式了,能不能成的谁都能看出来。”


    王二妮也是没想到,就这她都能成为村里最靓的崽,要不是她嫌累,还打算弄出一亩在旁边养鸭子的,也能对比一下,两者谁效果更好来着。


    不过,她好像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光明正大的拥有一台照相机,而别人都不会说嘴,甚至是理解了。


    就是这会说这个还太早,怎么也得等国产照相机造出来,再说买的事情吧。


    因为这件事,王二妮的试验田一度成为整个村里,最受关注的稻田,甚至比她自己本人还关心这块地。


    见状,王二妮反而把精力都放在了旱地上,她准备培育出一种高产又耐旱的玉米,与此同时,最好还能保证口感。


    虽然她存了不少种类的优质种子,但培育的这个过程还是不能省的,不过可以作弊。


    一亩地分成八等份,一份种现在的母珠,一份种她特意在老家收集到的高产种子。


    一份种无意中发现的耐旱种子,剩下的就是两两一组,需要特别照料培育的植株。


    五十年代的粮食丰产之路,真是道路曲折而又漫长。


    即便是她有作弊器,想要实现大规模的种植,仍然需要时间,只希望能赶得上在粮荒时期推广,好歹少死几个人。


    这也是上个世纪,她冲破重重阻拦也要学农学的原因。


    都知道自己要穿到五零年代了,还能不做点准备?要是城里的学生,她可以继续走科研的路子嘛。


    这个不担心,熟门熟路的,但要是个斗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老农民,她不就只剩下种地了?


    瞧瞧,她多有先见之明啊,上辈子学的,这辈子就给用上的,夸张点的说,都没隔夜来着。


    因为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水田上,旱地这边,王二妮的动作就被忽略了,当然,哪怕是注意到了,没到最后出成果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来。


    最多,秋收后,大家觉得她种的玉米照顾的不错,那收获比得上积年的庄稼把式了。


    今年的秋收,就热闹了,王二妮稻田收获的时候,堪称全村人注目的焦点,整个村里的人,只要能走得动的,上到老下到小,都来围观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