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审查处那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郑丹瑞事后想起来,后背还会渗出冷汗。
他原以为会是一场唇枪舌剑的拉锯战,甚至做好了电影被毙,转投南洋发行的最坏打算。
谁知周凡一出手,便是一份足以掀翻港岛司法界屋顶的“白皮书”,直接将那位颐指气使的彭副主管吓得当场签纸盖章,态度比茶餐厅伙计上菜还要恭敬。
这手段,已经超出了郑丹瑞对“博弈”二字的理解。
回到九龙城寨的办公室,郑丹瑞看着周凡像没事人一样,悠闲地用小刀削着一个苹果,心里那份敬畏又深了几分。
“凡哥,邵维良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郑丹瑞还是有些担心。
“烂泥扶不上墙的二世祖,能用的手段就那么几样。”周凡将一片苹果递给他,“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实际上,连棋盘在哪都还没摸清。
院线他玩不转,就玩盘外招,盘外招再失手,就只能掀桌子了。你等着看,他很快就会黔驴技穷。”
周凡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他真正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陈伯那边,怎么样了?”
“约好了,今天下午三点,在观塘的临时工场见面。”
郑丹瑞连忙回答,“我按您的吩咐,把那间旧纺织厂一楼整个租了下来,家伙什也按陈伯开的单子,从德国订了一批,下周就能到港。”
“做得好。”周凡点点头,站起身,“走,我们去接老师傅出山。”
下午两点半,观塘工业区。
一辆黑色的平治w123在灰扑扑的厂房楼下停稳。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机油和尘土混合的味道,与港岛中环的精致奢华是两个世界。
陈伯依约前来,看到周凡亲自在楼下等他,神情有些局促。
他一生都在片场和道具打交道,何曾被一个投资千万的大老板如此礼遇过。
“陈伯,让你久等了。”周凡笑着上前,很自然地接过陈伯手里那个装着陈旧工具的帆布袋。
“不敢当,周先生太客气了。”陈伯连忙摆手。
“叫我阿凡就好。”周凡领着他走进那间巨大的厂房。
厂房内部已经被打扫干净,但依旧空旷。
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浮动的尘埃在光柱里清晰可见。
空间大得能听到回声,带着一股旧时代的工业气息。
“这里……”陈伯环顾四周,眼中既有疑惑也有震撼。
“这里以后就是您的地盘。”周凡将那个帆布袋轻轻放在一张崭新的工作台上,“您是总监,想怎么布置,想招多少徒弟,都由您说了算。
预算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没有预算。”
陈伯的手指抚过冰凉的金属台面,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工作台。
他沉默了片刻,抬头看着周凡:“周先生,恕我冒昧问一句,你搞这么大阵仗,到底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现在港岛的电影,都是怎么快怎么来,怎么省钱怎么拍,没人会在道具上花这种心思。”
周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郑丹瑞手中拿过一个文件夹,递给陈伯。
“陈伯,这是我们新戏《罪火》男主角的背景设定。”
陈伯疑惑地打开,里面没有剧本,没有分镜,只有一份详尽的人物小传。
“陈雄,四十二岁,前钟表维修师傅,罗顿表行首席技工,对精密机械有近乎偏执的痴迷。
他能凭听觉判断出机芯里是哪一根弹簧出了问题。
为人沉默寡言,老实本分,唯一的爱好是下班后在家里喝一盅白兰地,听听邓丽君。直到他女儿患上白血病,需要一百万做骨髓移植……”
陈伯看得入了神,这份人物小传写得太细了,细到连陈雄习惯用哪几根手指拿镊子,他工作台上的灯泡是多少瓦的冷光灯都写得一清二楚。
“我需要一件道具。”
周凡的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响起,“陈雄走投无路,第一次尝试改装枪械。
他没有专业的工具,只能用他修表的家伙。他买了一把黑星,拆解之后,用他最熟悉的方式,去改造它。
他会换掉弹簧,打磨撞针,甚至会给枪管内部刻上微不可见的膛线,就像在机芯上雕花一样。
他做这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出于一个工匠最后的尊严和骄傲,他不能允许自己手里出来的东西,是一件粗制滥造的次品。”
周凡看着陈伯,目光诚挚:“陈伯,我需要的不是一把枪,我需要的是陈雄这个角色,倾注了他半辈子心血、尊严和绝望之后,诞生的第一件‘作品’。
它要冰冷,但触摸它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个老实人手心的温度。它要致命,但每一个零件的打磨,都透着一股钟表匠的精致和优雅。”
陈伯怔住了。
他做了三十五年道具,第一次有人跟他提这样的要求。
以前的导演和监制,只会跟他说:“陈伯,搞把枪,要型,要串,看起来劲就得啦!”
从来没有人跟他说,一把枪,要有温度,有灵魂。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电影公司老板对话,而是在和一个真正的“戏痴”,一个懂行的知己交流。
他心中那团被岁月和冷遇浇得只剩下几点火星的匠人之火,在这一刻,被周凡这番话重新点燃,瞬间烧成了熊熊烈焰。
“周先生……”陈伯的声音有些发颤,眼眶微微泛红,“你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他没有再说话,而是从自己的帆布袋里,拿出放大镜、游标卡尺和几件叫不出名字的工具,开始在那张工作台上比划起来,口中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周凡和郑丹瑞对视一眼,悄悄退到了一旁。
就在这时,排骨、通宵明和大旧辉三人,拎着几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了进来。
他们是周凡派来给陈伯当临时下手,顺便保护工场安全的。
“凡哥,丹瑞哥!”排骨看到两人,连忙小跑过来,压低声音,“我们都安排好了,以后轮班在这守着,保证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通宵明则好奇地看着远处已经进入“忘我”状态的陈伯:“凡哥,这位阿伯是谁啊?看起来神神叨叨的。”
“一位老师傅。”周凡看着陈伯的背影,轻声说,“也是我们这部戏的定海神针。”
他转头对三人说:“你们几个,从今天起,就跟着陈伯。他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端茶倒水,搬东西,打下手,什么都要学。
别给我嬉皮笑脸,要是惹老师傅不高兴,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三人连忙点头称是。
周凡又交代了郑丹瑞几句,便准备离开。
他走到门口,回头望去,看到排骨三人正笨手笨脚地帮陈伯打开工具箱,而陈伯则像个严厉的师父,不时地呵斥他们几句。
空旷的厂房里,第一次有了人气和烟火气。
一个匠人,遇到了一个懂他的王。
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
电影审查处那场不见硝烟的战争,郑丹瑞事后想起来,后背还会渗出冷汗。
他原以为会是一场唇枪舌剑的拉锯战,甚至做好了电影被毙,转投南洋发行的最坏打算。
谁知周凡一出手,便是一份足以掀翻港岛司法界屋顶的“白皮书”,直接将那位颐指气使的彭副主管吓得当场签纸盖章,态度比茶餐厅伙计上菜还要恭敬。
这手段,已经超出了郑丹瑞对“博弈”二字的理解。
回到九龙城寨的办公室,郑丹瑞看着周凡像没事人一样,悠闲地用小刀削着一个苹果,心里那份敬畏又深了几分。
“凡哥,邵维良那边,怕是不会善罢甘休。”郑丹瑞还是有些担心。
“烂泥扶不上墙的二世祖,能用的手段就那么几样。”周凡将一片苹果递给他,“他以为自己是棋手,实际上,连棋盘在哪都还没摸清。
院线他玩不转,就玩盘外招,盘外招再失手,就只能掀桌子了。你等着看,他很快就会黔驴技穷。”
周凡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小事。他真正在意的,是另一件事。
“陈伯那边,怎么样了?”
“约好了,今天下午三点,在观塘的临时工场见面。”
郑丹瑞连忙回答,“我按您的吩咐,把那间旧纺织厂一楼整个租了下来,家伙什也按陈伯开的单子,从德国订了一批,下周就能到港。”
“做得好。”周凡点点头,站起身,“走,我们去接老师傅出山。”
下午两点半,观塘工业区。
一辆黑色的平治w123在灰扑扑的厂房楼下停稳。这里空气中都弥漫着机油和尘土混合的味道,与港岛中环的精致奢华是两个世界。
陈伯依约前来,看到周凡亲自在楼下等他,神情有些局促。
他一生都在片场和道具打交道,何曾被一个投资千万的大老板如此礼遇过。
“陈伯,让你久等了。”周凡笑着上前,很自然地接过陈伯手里那个装着陈旧工具的帆布袋。
“不敢当,周先生太客气了。”陈伯连忙摆手。
“叫我阿凡就好。”周凡领着他走进那间巨大的厂房。
厂房内部已经被打扫干净,但依旧空旷。
阳光从高高的窗户斜射进来,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浮动的尘埃在光柱里清晰可见。
空间大得能听到回声,带着一股旧时代的工业气息。
“这里……”陈伯环顾四周,眼中既有疑惑也有震撼。
“这里以后就是您的地盘。”周凡将那个帆布袋轻轻放在一张崭新的工作台上,“您是总监,想怎么布置,想招多少徒弟,都由您说了算。
预算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没有预算。”
陈伯的手指抚过冰凉的金属台面,他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工作台。
他沉默了片刻,抬头看着周凡:“周先生,恕我冒昧问一句,你搞这么大阵仗,到底想拍什么样的电影?
现在港岛的电影,都是怎么快怎么来,怎么省钱怎么拍,没人会在道具上花这种心思。”
周凡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郑丹瑞手中拿过一个文件夹,递给陈伯。
“陈伯,这是我们新戏《罪火》男主角的背景设定。”
陈伯疑惑地打开,里面没有剧本,没有分镜,只有一份详尽的人物小传。
“陈雄,四十二岁,前钟表维修师傅,罗顿表行首席技工,对精密机械有近乎偏执的痴迷。
他能凭听觉判断出机芯里是哪一根弹簧出了问题。
为人沉默寡言,老实本分,唯一的爱好是下班后在家里喝一盅白兰地,听听邓丽君。直到他女儿患上白血病,需要一百万做骨髓移植……”
陈伯看得入了神,这份人物小传写得太细了,细到连陈雄习惯用哪几根手指拿镊子,他工作台上的灯泡是多少瓦的冷光灯都写得一清二楚。
“我需要一件道具。”
周凡的声音在空旷的厂房里响起,“陈雄走投无路,第一次尝试改装枪械。
他没有专业的工具,只能用他修表的家伙。他买了一把黑星,拆解之后,用他最熟悉的方式,去改造它。
他会换掉弹簧,打磨撞针,甚至会给枪管内部刻上微不可见的膛线,就像在机芯上雕花一样。
他做这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出于一个工匠最后的尊严和骄傲,他不能允许自己手里出来的东西,是一件粗制滥造的次品。”
周凡看着陈伯,目光诚挚:“陈伯,我需要的不是一把枪,我需要的是陈雄这个角色,倾注了他半辈子心血、尊严和绝望之后,诞生的第一件‘作品’。
它要冰冷,但触摸它的时候,能感觉到一个老实人手心的温度。它要致命,但每一个零件的打磨,都透着一股钟表匠的精致和优雅。”
陈伯怔住了。
他做了三十五年道具,第一次有人跟他提这样的要求。
以前的导演和监制,只会跟他说:“陈伯,搞把枪,要型,要串,看起来劲就得啦!”
从来没有人跟他说,一把枪,要有温度,有灵魂。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电影公司老板对话,而是在和一个真正的“戏痴”,一个懂行的知己交流。
他心中那团被岁月和冷遇浇得只剩下几点火星的匠人之火,在这一刻,被周凡这番话重新点燃,瞬间烧成了熊熊烈焰。
“周先生……”陈伯的声音有些发颤,眼眶微微泛红,“你让我想想,让我想想……”
他没有再说话,而是从自己的帆布袋里,拿出放大镜、游标卡尺和几件叫不出名字的工具,开始在那张工作台上比划起来,口中念念有词,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周凡和郑丹瑞对视一眼,悄悄退到了一旁。
就在这时,排骨、通宵明和大旧辉三人,拎着几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了进来。
他们是周凡派来给陈伯当临时下手,顺便保护工场安全的。
“凡哥,丹瑞哥!”排骨看到两人,连忙小跑过来,压低声音,“我们都安排好了,以后轮班在这守着,保证连只苍蝇都飞不进来!”
通宵明则好奇地看着远处已经进入“忘我”状态的陈伯:“凡哥,这位阿伯是谁啊?看起来神神叨叨的。”
“一位老师傅。”周凡看着陈伯的背影,轻声说,“也是我们这部戏的定海神针。”
他转头对三人说:“你们几个,从今天起,就跟着陈伯。他让你们做什么,你们就做什么。端茶倒水,搬东西,打下手,什么都要学。
别给我嬉皮笑脸,要是惹老师傅不高兴,看我怎么收拾你们。”
三人连忙点头称是。
周凡又交代了郑丹瑞几句,便准备离开。
他走到门口,回头望去,看到排骨三人正笨手笨脚地帮陈伯打开工具箱,而陈伯则像个严厉的师父,不时地呵斥他们几句。
空旷的厂房里,第一次有了人气和烟火气。
一个匠人,遇到了一个懂他的王。
属于他的时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