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2章 经天纬地,治世之策

作者:黑马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就在朱元璋与朱标父子二人,被那块“神物”所蕴含的无上伟力,震撼到心神失守之际,始作俑者朱高爔,终于动了。


    他看着自己这位穷尽一生都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皇爷爷,又看了看那位以仁厚著称,此刻却也难掩眼中狂热的太子大伯,嘴角缓缓上扬,露出了一抹自信而又神秘的微笑。


    朱元璋和朱标的心,随着他这个笑容,猛地一跳!


    来了!


    他们知道,这位好圣孙,又要开始“变戏法”了!


    父子二人不约而同地屏住了呼吸,竖起了耳朵,神经紧绷到了极点,唯恐错过接下来的任何一个字。


    因为他们知道,那每一个字,都可能关系到大明未来的国运!


    “皇爷爷,大伯,”


    朱高爔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沉稳,却又带着一种足以安定人心的力量,


    “此物,孙儿称之为‘水泥’。其成本,低廉至极。所用之原料,不过是随处可见的石灰石与黏土,烧制而成,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至于其用途……”


    朱高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话锋一转,眼中闪过一丝与其年龄不符的、深沉如海的锐利光芒。


    “孙儿以为,此等神物,当以军国为先,而后方能惠及民生。当务之急,是将其优先用于九边重镇,加固城防!”


    他伸出一根手指,语气铿锵有力,仿佛眼前已经浮现出了一幅金戈铁马的画卷。


    “我大明北疆,绵延万里,烽火台与关隘城墙,乃是抵御草原铁骑的第一道屏障。”


    “我们当立刻成立一支由工部与兵部共同管辖的‘神工营’,将水泥优先运往大同、宣府、辽东等地,将那些历经风霜的夯土城墙、烽火台,尽数用这水泥重新浇筑、加固!”


    “不仅如此,”朱高爔的嘴角,勾起一抹智珠在握的弧度,“我们还要让天下人都看到此物的威力!“


    “孙儿建议,就在京师城外,寻一处空地,同时建造两段一模一样的城墙。一段,用我大明最传统的夯土包砖之法;”


    “另一段,则完全用水泥浇筑。待墙成之日,请陛下与太子殿下,携文武百官亲临,用军中重炮,或是最强的投石机,同时轰击!”


    “孙儿敢担保,夯土之墙,数击之下,便会土崩瓦解。而水泥之墙,纵使炮火连天,亦能岿然不动!”


    “届时,再将‘十日筑敌台,风雨不能摧’的口号传遍天下,军心、民心,岂能不为之振奋?!”


    朱元璋与朱标听得是热血沸腾,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惊天动地的一幕!


    然而,朱高爔的话,还未说完。


    “神物虽好,亦需良法以控之。孙儿以为,当效仿我朝‘砖刻工匠名’之制,每一批烧制出的水泥,都必须用模具印上产地、窑口、以及监造官吏之姓名!”


    “凡因水泥质量不佳,导致工事出现纰漏者,无论工匠、官吏,一律严惩不贷!如此,方能确保我大明未来的每一寸城墙,每一寸河堤,都坚如磐石,万无一失!”


    听到这里,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一抹由衷的赞许。


    好小子!想得够深,够远!这法子,简直是说到咱心坎里去了!


    “军防之后,便是民生。而民生之本,在于道路!”


    朱高爔的目光,变得愈发深邃,“孙儿恳请皇爷爷,立刻下旨,以雷霆之势,贯通南北经济之命脉!”


    “我们当以京师应天府与未来北方重镇燕京为起点,用水泥,重修一条贯穿南北的无上官道!将沿途所有驿站,尽数重建!”


    “此路一成,从燕北至应天府,粮饷军备的运输时间,至少可以缩短三成以上!”


    “传统的土路,一遇雨季便泥泞难行,车马不通。而水泥官道,则可真正做到‘雨霁即通’,风雨无阻!”


    “到那时,无需朝廷多言,天下的商贾百姓,自然会看到其中的好处。他们会自发地,将货物运上官道,商贸之繁荣,将远超今日十倍!”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此举,行‘以工代赈’之策!”


    “征调天下流民,参与修路、建房、固堤等工事。朝廷按日发给工钱,或是准其以工代税。”


    “如此一来,既能让流民有饭吃,有活干,安抚民心,消弭动乱之隐患,又能将水泥营造之法,传遍大明,为我朝培养出数以百万计的能工巧匠!”


    “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一番话,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从军事国防,到品控管理,再到经济命脉与社会安定,朱高爔以水泥为核心,竟是瞬间勾勒出了一套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放眼长远的宏大治国方略!


    朱元璋与朱标,彻底被镇住了!


    他们呆呆地看着朱高爔,心中翻起了滔天巨浪!


    这……这是何等恐怖的经天纬地之才?!


    这些法子,听起来是如此的顺理成章,仿佛本该如此。但他们更清楚,这些构想,已经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认知!


    尤其是朱高爔在讲述这一切时,那种信手拈来、行云流水的熟稔,那种对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的自信……


    他,为何这么熟练?!


    就好像……就好像这些事情,他早就已经亲手操办过无数遍了一般!


    一个惊人的念头,如同闪电般,同时划过父子二人的脑海!


    他们下意识地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神中,看到了那份难以掩饰的骇然与明悟!


    他们想起来了!


    想起了在那个神奇的聊天群里,自己这位好圣孙的备注!


    ——元武大帝!


    一个“大”字,已是分量十足!而一个“帝”字,更是重如泰山!


    他们瞬间明白了!


    这小子,有这等神鬼莫测的本事,有这等深谋远虑的治国之策,他所开创的“元武”一朝,国力该是何等的强盛?!


    恐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在这瞬间,朱元璋与朱标的心中,对朱高爔所在的那个未来时空,对那个“元武之治”,当真是好奇到了极点!


    他们很想知道,这个妖孽般的后辈,究竟将大明,带到了何等辉煌的地步。


    但眼下,显然不是追问这些的时候。


    因为朱高爔的话语还在继续,那其中蕴含的治国智慧,让他们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字。


    他们只能强行将心中的万千好奇暂时按捺下去,继续全神贯注地聆听。


    而此刻的朱高爔,并未注意到朱元璋父子二人那剧烈的表情变化。


    当谈到治国理政,谈到民生基建这些他最熟悉的领域时,他整个人,都沉浸在了一种奇妙的状态之中。


    那是他曾经耗费了数十年心血,一步一个脚印,亲手将一个积贫积弱的藩地,打造成一个工业帝国的经验总结。


    是他将一个风雨飘摇的大明,重新拉回正轨,并将其推向一个前所未有高峰的毕生成就!


    在朱元璋与朱标的眼中,此刻的朱高爔,身上不再有晚辈的谦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君临天下、指点江山的无上威仪!


    他的双眸,亮得如同夜空中最璀璨的星辰,充满了对未来的绝对掌控。


    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魔力。


    他整个人,都充斥着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睥睨天下的自信!


    那份自信,那份从容,那份挥斥方遒的气度,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夺目,让朱元璋和朱标这两位大明的最高统治者,都看得有些失神,心中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名为“心折”的情绪。


    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看待这位皇孙(侄儿)的眼光,将再也不同。


    他,不仅仅是一个带来了未来的“先知”。


    他,更是一位足以与他们比肩,甚至在某些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


    绝代帝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