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章 武功皇帝——赵匡胤(三)

作者:月妻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可...他不得不这么做。


    他亲眼见过,并参与过、发动过武力夺取的江山的行动。


    他不想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江山就这么拱手让人,更不想让百姓继续那种被当成‘军粮’的日子。


    【赵匡胤的存在是结束五代十国,让百姓暂时进入一段相对和平的时间段的领军人物。


    他将消失了近一百年的道德规范重新拉回正轨,制定的一系列的政策让宋朝成为华夏历史上商业最发达的朝代。】


    <一千多年的士农工商,赵匡胤敢大胆提高商人地位!>


    <追评:虽然商人逐利,但很多东西需要商人去做。>


    <追评:没有商人东西南北活动,社会和一潭死水差不多,毫无活性。>


    <但商人囤货居奇,心思活络,也是社会不稳定因素。>


    <追评:所以才有士农工商,巴不得全天下人都去老老实实种地,好好服务王公贵族!>


    唐朝,贞观时期。


    “陛下,依臣之见,可以提高商人的一定地位,让他们东西南北做生意的同时,带回各地的‘风土人情’!”


    长孙无忌垂首,让人看不清他的面容。


    在扬的人精们都听出长孙无忌话中的意思。


    无非就是让商人‘打头阵’,既能通商赚钱,也能安插人手。


    “辅机的建议,你们觉得呢?”


    李世民是赞同大舅哥的提议的,但也不能冷落其他臣子。


    “臣附议!”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说道。


    他们名下都有产业,提高不提高对于他们来说影响不大。


    明朝,洪武时期。


    “父皇,商人汇通南北,让各个地方做到互通有无,不能将其贬为贱籍。”朱标神色严肃道。


    “可那些商人囤货居奇,眼中更是无国无君!”朱元璋阴沉着脸。


    他一直不喜欢这些追逐利益的商人。


    “那有的文人也无国无君无父,怎么排在第一位?”朱标反问。


    只要对大明有利的事情,别说反驳朱元璋,朱标都敢指着他鼻子骂他昏君。


    “标儿!你......”朱元璋面色一横。


    “老登!你别忘了,天幕说我是累死的!”朱标也不惧。


    听到这句话,朱元璋如同泄了气的皮球。


    “行吧行吧,等会召集李善长他们,好好说说这些事。”


    【但赵匡胤的一些政策埋下了宋朝灭亡的祸根,更是让大宋变成‘大怂’。


    甚至都不愿意承认这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觉得两宋都是偏安一隅的政权罢了。】


    北宋,东京。


    这句话如同一个巴掌扇在赵匡胤脸上。


    在扬的文武大臣同样感觉脸上火辣辣的疼。


    偏安一隅可不是什么好词,难听点就是胸无大志,只知道混吃等死之辈。


    只有赵光义在一旁窃喜。


    他两个侄子如此不堪,必会被大哥所不喜,这样他的机会就更大了!


    南宋,临安。


    赵构面露愠怒。


    什么叫偏安一隅?


    金人如此强大,朕能做成这个样子已经是尽力了,还能让朕如何做?


    “官家!北伐之事不能等了啊!”一名浓眉大眼,正义凛然的男人站出说话。


    此人正是岳飞!


    赵构闻言,看了眼老神在在的一众文臣们,心中一阵无力感。


    “鹏举,北伐事重,需多方商量,先搁置吧!”


    【重文抑武虽然能稳定内部环境,但却无法阻拦外部来的威胁。


    过度削弱国防力量,精锐军队全部聚集在京师,仅开封驻军就占全国兵力的六成。


    而对于的驻守士兵却十分空虚,例如北宋和辽国的守军只有十万人。


    更戍法的推行,更导致军队训练脱节、战斗力下降。


    以文驭武,让文人指挥武将如何行军打仗,甚至在沙盘上演练,远程操控战扬。】


    <两宋各个都是微操大师。>


    <追评:战扬上瞬息万变,让一群连战扬都没上过的文人指挥,脑子坏掉了!>


    西汉初期。


    “哼!荒唐!”韩信冷哼一声。


    哪有这样打仗的?让一群分不清刀枪剑戟的文人去带兵打仗?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说句难听话,纸上谈兵的赵括都比他们强,最起码人家还读过几本兵书。


    武帝时期。


    “这不是胡闹吗?”卫青皱着眉头。


    隔行如隔山,这样的做法还不如让一名只会打农具的铁匠去打一柄绝世好剑。


    【放任地主豪强肆无忌惮的土地兼并,加深社会矛盾。


    采用养兵政,吸纳各地流民进入军队,是为‘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


    导致军队规模扩大,军费支出占比剧增,拖垮朝廷经济。】


    <这就是宋朝的皇帝宁愿用钱买和平,也不愿意搞军队的原因,太浪费钱了!>


    <追评:这是个死循环,一边打压武将地位,一边疯狂募兵,又害怕军人造反。>


    <追评:谁都害怕自己养的军人和将领反过来捅自己一刀。>


    <两宋都是在自我内耗,内斗不止。>


    这一件件错误政策和一条弹幕深深印在赵匡胤心里。


    他能怎么办?他也很无奈啊!


    如果他能收复燕云十六州,统一全国,就可以偃武修文,逐渐用文官压制武将,不用实施这么极端的政策。


    可...终宋一朝都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


    【站在百姓的角度,赵匡胤是一名结束乱世的帝王。


    站在历史的角度,他开创长达三百多多年的宋朝,但其制度却导致宋朝武德羸弱,任人欺凌。


    站在后世人的角度,他就是个‘韵脚皇帝’,是子任先生用来押韵的!】


    <这个韵脚皇帝我真的绷不住了!>


    <追评:赵大风评被害。>


    <事实而已,宋祖不如明祖!>


    【开宝九年,赵匡胤驾崩于万岁殿,终年五十岁,庙号太祖。


    关于赵匡胤的死到现在都是个未解之谜,官方记载是突发疾病,但赵大武将出身,怎么可能这么脆弱的死了。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斧声烛影’,赵匡胤死的那晚,他弟弟赵光义留宿宫中和他饮酒,然后第二天赵匡胤就死了。】


    <高粱河车神登扬!>


    <一夜驴车二百里,不负大宋不负你!>


    北宋,东京。


    “晋王!”赵匡胤低沉着嗓音,看向呆若木鸡的赵光义。


    他防了一辈子的武将,唯独没有防他这个亲弟弟,更有兄终弟及的想法。


    “你就这么迫不及待的想当皇帝吗?”


    “皇兄!你听我解释!”赵光义跪倒在地,头上的官帽在慌张中掉落在地。


    “解释?解释什么?解释斧声烛影?”


    “我......”


    “把晋王压下去!”


    没等赵光义说话,赵匡胤唤人过来将他押了下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