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朕要死了?”柴荣手中佩剑滑落在地。
不!
朕不能死!
朕还有强敌要收拾,朕还有梦想要实现!
朕要光复中原,朕要一统天下,结束这纷争的乱世!
朕要给天下百姓带来太平!
朕怎能死?!!
前有辽国霸占幽云十六州,随时可以挥兵南下,后有后唐虎视眈眈,一旦朕死了,赵匡胤等人必定独木难支!
“为什么偏偏是朕要死?”
柴荣悲愤的看向天幕,心中有万般不甘。
【柴荣死后,只有七岁的柴宗训继位,为了防止主少国疑,选择让赵匡胤为托孤大臣。
公元九百六十年年,北汉联合契丹南下侵略,赵匡胤奉命率军北上御敌。
大军行至陈桥驿时,在赵光义和亲信赵普等人的策划下,将士们发动兵变,将象征皇权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随即率军返回开封,柴宗训见状,只好禅位让贤。】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追评:那个时候赵大不当皇帝,死的就是他了!>
<天下大势滚滚而来,不顺从真的会被碾死!>
<追评:比如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同意,他都走不出秦王府。>
后周。
刚听到自己死讯的柴荣又听到托孤大臣赵匡胤谋反的消息,顿时眼前一黑。
“把赵匡胤这个反贼给朕抓起来!”他捡起佩剑拔出,剑尖直指台下的赵匡胤。
还没反应过来的赵匡胤被一众武将按住,压到柴荣身前。
“朕是那么信任你!”柴荣咬牙说道。
此时的赵匡胤跪倒在地,身上冷汗直流,心中对未来自己的一阵谩骂。
闲的没事你兵变啥?你可害死我了!
【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宋朝,改元建隆,依然定都开封。
面对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他沿用柴荣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先后覆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基本统一中原和南方大部分地区,结束了自唐末以来近七十年的藩镇割据和混战局面。
对北方强大的辽国则暂时采取防御态势,同时对国内进行改革。
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将领效仿自己发动兵变,在一次酒宴上,用富贵利禄作为交换,和平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算是历史有名的和平政治手段。>
<追评:但这也埋下了祸根,让后期的宋朝在军事方面太过羸弱。>
<追评:那也是那些武将自己作的,一点道德都不讲,谁愿意让这些如同畜牲般的家伙掌握兵权?>
【设立枢密院分割调兵权与统兵权,推行‘更戍法’使兵将分离,让禁军轮流驻守外地,使‘兵不识将,将不识兵”’,防止将领拥兵自重。
确立‘强干弱枝’政策,收回各地节度使的财政、司法权,派遣文官出任地方知州并设立通判监督,
将全国精锐部队集中于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力,彻底消除藩镇割据带来的隐患。】
<更戌法防内不防外,外人打过来瞬间麻爪了。>
<追评:没办法,赵大就是从那个黑暗的时代过来,他不怕才怪!>
<以文驭武,到后期让文官控制朝堂,最后变成弱怂。>
<追评:不搞制衡让一家独大,迟早玩完。>
【重新组构文官体系,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丞相的权力,枢密院掌军、三司掌财,形成军政财三权分立。
确立‘右文抑武’的国策,修复孔庙、扩建国子监,延聘名儒讲学,倡导儒家教化。
推动武将读书,扭转‘武夫视文臣如无用’的不良风气。
科举制度全面改革,扩大取士范围,打破门阀限制,允许贫寒子弟参加科举。
使用殿试制度,由皇帝亲自主持复试,强化皇权与士人的纽带。
推行糊名制,将考生姓名密封起来、并重新抄写一份试卷,这样不仅可以杜绝舞弊,还能保障科举公平。】
<这算是大怂唯一能拿的出手的!>
<追评:这一波真是把世家门阀垄断知识的‘手’给活生生打断了!>
<想不到文科生的春天是我一直在骂的牢怂。>
<追评:逆如天。>
唐朝,贞观时期。
“这个糊名制和卷抄试卷挺不错的,以后可以用到。”
李世民心中暗暗记下这两个方法。
对于世家门阀,他可谓是恨之入骨。
高宗时期。
“媚娘,这两个方法就由你来推行!”
躺在床上的唐高宗李治声音虚弱。
“是,陛下!”武媚娘不假思索的答应下来。
虽然这一举动会得罪很多人,但谁让她只是李治手里的一把刀呢。
【加强道德和法律建设,避免五代时期的武将滥用私刑,编纂《宋刑统》,确认为全国通行法典。
确立死刑需要向中央复核后才能执行,避免滥杀错杀,民事案件改由文官审理。
构建公正的司法体系,建立‘重视证据’的司法传统,推动司法机构专业化,削弱军事法庭的权力。
善待降王与前朝宗室,优待后周柴氏子孙,将‘不杀柴氏子孙’列为祖训,树立政治道德标杆。】
<这一系列法律和道德的确立,才叫真正意义上的终结五代十国的乱世。>
<追评:是的,不然继续下去,真的不知道会不会直接退化成野人。>
<不管善待柴氏子孙是不是面子工程,但最起码表面上做的到了。>
<抛开欺负孤儿寡母,赵大的个人品德在皇帝中算高的了。>
后周。
在看到赵匡胤善待自己的后人,柴荣心中的怒火消了一小半。
“松开他吧!”
众将士松开对赵匡胤的钳制。
“陛下!臣罪该万死!”赵匡胤纳头便拜。
现在木已成舟,与其死不承认,还不如直接谢罪,或许能换来一线生机。
“朕不会让你就这么死了!”柴荣面色冰冷道。
“后续的作战中,你去啃最硬的那块骨头,能不能活下来看你自己运气!”
“谢陛下隆恩!”
【不抑制土地兼并,承认土地私有化和自由买卖,此举虽然加剧了贫富分化,但促进了农业效率与人口流动,为商业繁荣奠基。
同时提高商人地位,禁止官员刁难商人,承认夜市、草市的合法化,瓦解唐代里坊市制度对商业发展的限制。
开展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
颁布《商税则例》,对商人征收商税,繁荣的商业让商税成为重要财政支柱。】
<虽然宋朝拿钱买和平不耻,但一年用来岁币、岁贡花的钱,对宋朝朝廷的影响根本不大。>
<追评:宋朝的商业太繁荣了,但不搞军队,成了别人的钱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