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边境和内地广泛推行屯兵屯田,让驻军自给自足,并且鼓励商人多去北方地区或边境地区进行贸易,促进北方经济恢复。
移民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北方的人口结构,将大量南方人迁移到北方,使得南北人口在北方土地上混居融合,打破元朝以来南北相对隔绝的状态。
经济上的重建也为北方社会恢复元气、缓解贫困提供了基础,极大减少了因经济落后可能导致的不满。】
<我祖上就是浙江人,被朱八八迁徙到河南。>
<追评:我也是,不然现在高低也是个沪爷!朱八八干的真不是人事!>
<得了吧,那种情况下,老朱不迁徙人口到北方,华夏真就南北而治了!>
<老朱就是手段太强制了,但当时那种情况容不得他怀柔。>
明朝,洪武时期。
“这些后世人!他们懂个什么!”朱元璋气的胸口剧烈起伏。
北方接连遭受战乱影响,人口凋零,农田荒芜,难不成等他们自行繁衍生息,什么都不干吗?
这样北方经济民生文化得多长时间追上南方?
南北汉人又得相互仇视到什么程度?
这和分裂有什么区别?
那干脆一个叫月国,一个叫日国得了!还叫什么大明啊!
还有那朱八八,你*****
“父皇息怒!别气坏了身子!”朱标拍打着朱元璋的后背。
“时过境迁,可能那些后世人不懂您的良苦用心!”
在其位谋其政,没坐到那个位置,很难用那个位置的目光看事情。
“好了八八,你跟后世子孙置什么气?”
看着天幕中‘朱八八’的称呼,马皇后轻笑道。
“妹子!你也笑咱!”
朱元璋委屈极了!
【民生经济恢复了,那么下一步就是搞文化,洪武三年第一次恢复科举,但当时百废待兴,除了地主豪强,谁有功夫去做学问?
为了公平起见,和避免某些势力做大,朱元璋宣布暂停科举,这一停就停了十年。
暂停科举的这些年,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广设官学,推行教化,有助于北方因战乱而中断的文教传统的恢复,提高北方士人的文化水平和国家认同。
直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觉得差不多,北方士子和寒门子弟也都饱读诗书,宣布重新恢复科举。
然后,最让老朱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还明初呢?都洪武三十年了!>
<南北士子选拔的问题不解决,北方就永远无法归心!>
【大明开国功臣一大部分出自淮西,另一部分出自江南,浙东等地,很少有北方的汉人,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
就是偏私。
公元1397年,洪武三十年的会试,录取的五十一名进士全是南方人,引发北方士子强烈不满,指责主考官偏私。
朱元璋为平息众怒,严惩考官和部分进士,并亲自重试,录取了61名北方士子。
此案虽看似十分简单的平息下去,但深刻暴露了南北科举实力的悬殊,如果不加以管控,那么以后的大明朝堂都将是南方士子的天下,大明也只有半壁江山。
这个问题在明仁宗时期得到解决,选择南北分卷取士,按地域分配录取名额,确保北方士子有更多机会进入官僚体系,解决南北政治权利失衡。】
<这不仅是文臣集团对科举的试探,更是对老朱的一种试探!>
<可不是,都洪武三十年了,北方士子就算是傻子也能读点东西出来了,还能搞出这么大的差异?>
<明朝的文臣集团无国无君无父!就该像清朝一样杀个人头滚滚他们才知道怕!>
<某种程度上来讲,大明就是被这些文臣给卖了!>
<追评:钱益谦:水太凉!头皮痒!>
明朝,洪武时期。
“好一个无国无君无父!”朱元璋面色阴沉要滴出水来。
一开始他也有些纳闷,都一二十年了,南北汉人的受教育程度怎么可能还有这么大的差距。
现在看来...
好!好的很呐!
旁边的朱标面色同样不好看。
那些饱读忠君爱国的文臣仕子居然是亡了大明的凶手之一?
要不要采取天幕上的建议,先杀一批......
洪武朝的文臣们脊背发寒。
他们究竟做了什么,能让后世人如此唾弃!
朱元璋晚年时期的文臣更是亡魂直冒,有的直接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他们完了,他们真的要死了!
“你们...解释解释吧!”
晚年的朱元璋坐在龙椅上,苍老的面庞不怒自威,双眼流露出骇人的光芒。
【在政治方面,废除了延续千年的丞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极大加强了皇权,但也导致后世皇帝不堪重负。】
明朝,洪武时期。
朱标揉了揉发酸的肩膀,想起自己挑灯夜战批折子的时候,长叹一口气。
他在父皇准备废丞相的时候就劝说过。
不是谁都像老朱那么能干!
六部全部对接皇帝,这得多大的工作量。
“不堪重负?嫌累就别当皇帝!”朱元璋冷哼一声。
真以为当皇帝是去享受的?
那些贪图享乐的皇帝下扬都是什么?
唐明皇前半生多么英明神武,结果呢?
【设立直属于皇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监察百官和民间,强化皇帝对天下的控制。
颁布《大明律》和《大诰》,完善严明的法律体系,对社会各阶层行为有详细规范。】
<锦衣卫在明朝中后期好像没啥作用,都是被宦官和文臣把控着。>
<东西两厂都是由太监组成,太监又是天子近侍,权力肯定大于锦衣卫。>
“什么?又是宦官!”
朱元璋对这些没软蛋的玩意十分不屑。
尤其是在知道汉朝、唐朝,都是被这些残缺之人搞得乌烟瘴气后,更加厌恶!
“标儿,你糊涂啊!那些宦官是能用的吗?没看到汉唐晚期的朝堂被太监搞成什么样?”朱元璋埋怨道。
“这......是儿臣的过错!”
虽然不知道自己以后为什么会重用太监,但还是先认错为妙。
毕竟他可是知道老朱对宦官群体的态度是怎样的。
“宦官不能以任何形式参与政事!”
“把这条加进《皇明祖训》,任何人都不能更改!”
明朝,宣德时期。
三十多岁的朱瞻基躺在床榻上,神色虚弱的看向天幕。
“朕也不想重用宦官,但身边实在是无人可用!”
文官集团已经做大,武将集团又青黄不接。
不用宦官,他实在不知道用谁。
【洪武皇帝推翻异族统治,重建了统一的汉人政权,实施了有效的战后重建,使社会经济从崩溃边缘恢复过来,可谓是再造华夏!
但他所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也带来了重大的过错,甚至开历史倒车!】
首先,就是分封藩王,和皇室供养制度。】
“藩王?”
嬴政皱眉。
后世的王朝竟然还用分封制?
难不成还想重回春秋战国几百年乱世吗?
西汉,武帝时期。
“这个朱元璋怎么能分封藩王呢?他老糊涂了吗?”
对于这个再造华夏,让天下重回汉人之手的皇帝,刘彻很是欣赏。
但对于他分封藩王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西汉是诸侯国郡县并存制,为了削弱这些诸侯国势力,可是让文景二帝包括他自己都十分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