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冷的金属台面,闪烁的示波器,嗡嗡作响的3D打印机,还有空气中弥漫的松香和机油混合的味道。
我们四个人围在实验台前,正式开始了“哥布林”机器人的攻坚之旅。
硬件方面,学校实验室有现成的底盘、电机和一些基础传感器模块,省了不少事。
真正的难点在于——运动的数学模型、控制算法和核心代码的实现。
看着顾师兄在电子白板上写下的那一串串复杂的微分方程、状态空间表达式和矩阵变换,我的脑子瞬间变成了一团浆糊。
之前做的游戏脚本,跟这种硬核的机器人底层控制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我求助地看向林砚,感觉自己的CPU快要过载冒烟了。
林砚给了我一个安抚的眼神,然后走到白板前,和顾师兄并肩而立。
接下来,我见识到了什么叫“神仙打架”和“化腐朽为神奇”。
顾师兄负责抛出核心问题和思路,他的思维极其严谨,每一个参数、每一个约束条件都考虑得滴水不漏。
而林砚则负责将这些高深的理论,掰开了揉碎了,用最直观、最接地气的方式讲给我和方晴听。
他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做类比,用图形化的方式解释复杂的公式,甚至直接在旁边的小白板上推导简化模型。
“想象一下,就像控制一辆平衡车,”林砚指着运动学模型,“重心稍微偏移,就需要电机快速响应施加扭矩来保持平衡。我们的PID控制器,就是根据当前姿态(角度、角速度)和期望姿态的偏差,实时计算出电机需要输出的‘纠正力’……”
“这里的状态观测器,就像给机器人装了一双‘眼睛’和‘内耳’,用来估算它自己看不到的状态,比如实际的速度、位置偏移……”
我听着听着,原本一团乱麻的脑子,竟然像被一股清泉冲刷过一样,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公式,在林砚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有迹可循,水到渠成。
旁边的方晴也听得连连点头,像个终于开窍的鹌鹑。
顾师兄偶尔会补充几句关键点,或者指出林砚简化模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边界条件。
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主攻深度和精度,一个主攻理解和传达,效率奇高。
不知不觉,窗外的天色已经染上了橘红。当我们终于敲定了最核心的运动控制算法框架、传感器融合方案和初步的代码模块划分时,我简直不敢相信!
一下午!仅仅一下午!大致的实验方案居然就定下来了!
巨大的成就感和疲惫感同时袭来。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极其自然地牵起旁边林砚的手,十指相扣,晃了晃,声音带着点雀跃和依赖:“搞定!饿死了!老公,我们去吃饭吧!” 完全忘了旁边还有两个人。
“喂!陈锐!”方晴不满的声音立刻响起,“你这什么意思?打算扔下我们俩,自己跑去吃香的喝辣的过二人世界?”
我这才反应过来,有点不好意思,但更多的是理直气壮:“方大小姐!您就别消遣我了!我和林砚这是合理利用时间,补充能量,以便明日再战!再说了,”
我促狭地朝她和顾师兄努努嘴,“这么好的机会,你俩也赶紧去过过二人世界,培养培养……呃……队友默契嘛!”
“喂!什、什么二人世界!你胡说什么啊!”方晴的脸瞬间爆红,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炸毛跳脚。
我没给她继续反驳的机会,拉着憋笑的林砚,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身后传来方晴气急败坏的喊声:“陈锐!你给我等着!”
跑出实验室大楼,夕阳的余晖暖暖地洒在身上。
我回头看了一眼,透过玻璃门,隐约看到方晴还站在原地,似乎有些手足无措,低着头盯着自己的脚尖。
而顾师兄……他好像……朝她走近了一步?
夕阳的金光勾勒出顾师兄挺拔的身影。
他静静地站到了方晴面前,没有说话,只是……非常自然地、轻柔地、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牵起了方晴垂在身侧的手。
方晴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猛地抬起头,脸上是震惊和难以置信,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顾师兄没有躲闪,目光平静而深邃地看着她,仿佛在无声地说:走吧。
然后,在方晴那双瞪大的、仿佛坠入漩涡般的眼眸注视下,顾师兄牵着她的手,转身,一步步走进了被夕阳染成金色的校园小径。
勇气漩涡的中心,似乎……终于有人主动踏了进去。
我和林砚相视一笑。
“看来,有人不需要电灯泡了。”林砚紧了紧握着我的手。
“嗯,”我把头靠在他肩上,“希望他们……顺利吧。”
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前方那对刚刚牵手的影子,温柔地笼罩在了一起。
---
接下来的几天,我算是彻底体验了一把什么叫“科研狗”的生活。
除了雷打不动的专业课,其他时间几乎全泡在了实验室。
吃饭靠外卖,睡觉靠毅力,连最爱的游戏都好几天没登陆了,这强度,简直梦回考研冲刺期。
但奇怪的是,我并不觉得痛苦。相反,日子过得异常充实和满足。
看着那个最初被方晴吐槽像“哥布林”的机器人雏形,在我们四个人(主要是顾师兄和林砚出力,我和方晴打下手兼气氛组)的努力下,一点点被组装起来,电路被接通,轮子开始笨拙地转动,甚至能根据简单的指令做出反应……那种成就感,是打通一百个游戏副本都无法比拟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和伙伴们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熬夜爆肝、互相打气、攻克难关的感觉,真的很棒。
有时候为了一个算法参数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又因为一个微小的成功击掌欢呼。
实验室里弥漫着咖啡、泡面、焊锡松香和……青春奋斗(?)的味道。
我一边拧着螺丝,一边看着旁边正专注调试代码的林砚,另一边是皱着眉头记录数据的顾师兄,以及……对着电路图龇牙咧嘴的方晴。
心里忽然有点感慨。
方晴和顾师兄,算是我来到这个学校后,除了舍友和林砚之外,关系最近的朋友了吧?
想想还挺神奇的。
对于高中甚至初中的我来说,结交朋友从来不是一件值得期待甚至可以说是需要警惕的事情。
独来独往,缩在自己的壳里,才是最安全的状态。
但自从上了大学,好像一切都变了。
不仅仅是遇到了林砚,宿舍里那几个虽然偶尔犯二但很够意思的兄弟,还有老四的女朋友小悠,林砚那个活泼过头的弟弟林珩,甚至还有只见过几面、却会在路上笑着打招呼的同学……
这些人,不知不觉间,就像一颗颗星星,汇入了我的星系,让原本可能黯淡无光的生活,变得热闹而温暖。
他们成了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