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章 梁王不喜

作者:没心态的大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酸枣门前,旌旗招展。


    可因大周皇帝郭荣的那句“爹爹同意了”,现场却陷入了一片怪异的宁静。


    所有人都不禁向郭宗训投去了复杂的目光。


    其实他们都清楚,带着年仅六岁的皇子随军北伐绝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谁又能想到,那六岁的郭宗训今日不仅表现得如神童降世,甚至用“只想让娘亲瞑目”这句话来戳人肺管子。


    这让本就帝后情深的陛下如何拒绝得了?


    得子如此,换作他们之中的任何人,只怕要天上的月亮都恨不得立刻摘下来。


    可打仗毕竟不是儿戏!


    带着这么个半人高的孩童出征,而且还是刚刚被封为梁王的“神童”。


    万一出现任何闪失,这责任谁都承担不起!


    特别是赵匡胤,作为殿前都指挥使,除了打仗,保护陛下安全也是他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梁王随军北伐,保护之责非他莫属。


    若梁王出事,他赵匡胤罪责难逃!


    唉,稚子一句话,元朗头上一把刀啊!(登基之前,赵匡胤字元朗)


    于是,不少人又向赵匡胤投去了无比同情的目光……


    郭宗训自然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可让他没想到是,王溥等人竟还是站了出来,苦苦劝谏:


    “恳请陛下三思,梁王天纵奇才,实乃我大周之幸、天下之幸,理应留在后方……”


    竭诚尽节的劝谏间,全是为了大周好、为了陛下好、为了梁王好!


    郭宗训却听得暗自冷笑:


    到底是为了保护我,还是为了保护他赵大?


    他的目光扫过王溥等人,落在赵匡胤身上。


    却见赵匡胤事不关己一般,静静地站在原地,那张国字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仿佛方才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并不是他!


    现在王溥他们不惜冒着激怒父皇的风险站出来劝谏,他却无动于衷!


    郭宗训明白:这就是赵大的高明之处!


    这种情况都有人站出来帮他说话,说明赵大已经经营起强大的“人脉”。


    而人脉是干什么用的?


    不就是拿来利用的吗?


    正如历史上的陈桥兵变,他赵大一副被手下逼着“谋权篡位”的无辜形象!


    可他真的无辜吗?


    他赵匡胤是因辽国进犯大周而领兵出征,这才有了陈桥兵变。


    可据《辽史.穆宗记》记载,陈桥兵变那段时间,辽国正发生王子谋反的内乱,根本就没有出兵攻打后周。


    而且,据史书记载,陈桥兵变前一晚,“太祖醉卧,初不醒”!


    这简直是把后世人当鬼子整!


    一个主帅,率军出师,不仅对手下的异动毫无察觉,甚至偏偏在陈桥兵变的前一晚“醉卧不醒”,等醒来后,手下将一切安排好,甚至连黄袍都给他备好了!


    所以,谁敢说这一切不是他自导自演?


    谁又敢说,他不是在利用那些手下帮他背骂名,好将他自己打造成“被逼无奈”的形象?


    而此时此刻。


    谁又敢说他的无动于衷,不是既想让王溥他们帮他阻止自己随军北伐,又想利用他们挡子弹?


    有这么多人站出来劝阻,父皇肯定会有所顾虑,说不定会收回命令。


    而就算父皇不收回命令,反而因此震怒,那也没关系,反正现在他赵匡胤又没有和他们一起“逼谏”!


    但郭宗训对此并不慌,只要史料对郭荣性格的记载没错,那自己随军北伐这事谁都拦不住!


    果然!


    正想着,郭荣的声音突然响起:“够了,朕意已决,无需多言!”


    说罢,他不再搭理众人,直接抱着郭宗训纵身上马,拔剑向前,大喝道:


    “全军出发!”


    闻言,王溥为首的那些大臣都不由地愣在了原地,纷纷看向赵匡胤。


    那样子似乎在说:唉,我们尽力了,赵指挥使,你自求多福吧!


    ……


    在一众文武的恭送下,大军终于开拔。


    迎着初升的太阳,马背上的郭宗训扭头看一眼紧随其后的赵匡胤。


    他还是那样面无表情,似乎对自己随军北伐完全没有任何意见。


    如果不是穿越而来,又偏偏研究过那段历史,郭宗训很有可能也会像父皇郭荣一样,被赵匡胤那张永远面无表情的国字脸欺骗。


    可现在,他穿越来了,自然要处处留心。


    郭宗训又回头看了看身后正在恭送的留守官员,却发现曹彬没有随军出发。


    于是仰起头,睁着两只清澈的大眼睛看向他的父皇,用只有两个人能听到的声音轻声问道:


    “爹爹,此次北伐,您为何不带曹彬叔叔啊?”


    郭荣先是愣了愣,也压低声音道:“你为何如此问?”


    郭宗训满脸的天真无邪:“是孩儿从姨母那里听闻的,说是曹彬叔叔乃皇爷爷那边的亲戚……”


    郭荣笑着揉了揉郭宗训的小脑袋,再次压低声音:“私下喊叔叔也便罢了,公众场合可不能喊,记住了!”


    “孩儿记住了,爹爹,那您为什么不带他啊?”


    “各司其职,没有为什么!”


    “哦,那到底是为什么?”


    柴荣一脸无语,可又实在不忍心对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家伙发作,只能耐心解释道:


    “曹彬此人无论品行还是能力都非常不错,但军事这一块,比起赵匡胤、李重进他们还是差远了!”


    “虽然他的确是先帝的亲戚,但在朕这里,只认能力,不看关系!”


    郭宗训无语:曹彬军事能力差?


    搞笑的吧!


    老爹啊老爹,你知道你留了多少人才给赵匡胤吗?


    那曹彬可是被誉为“宋初第一良将”啊!


    关键是他并没有帮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此时也绝非赵匡胤的心腹!


    虽然这个时候的曹彬的确还没有展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但那是他才能不够吗?


    那是没机会啊!


    想到此,郭宗训又回头看了眼紧随其后的赵匡胤,故意提高音量:


    “那赵将军的军事能力很厉害吗?”


    “有霍去病、李靖那么厉害吗?”


    郭荣愣了愣,彻底无语!


    紧随其后的赵匡胤自然也听到了这句话,嘴角不由地抽搐了两下!


    片刻后,郭荣也提高了音量,十分欣赏地说道:“虽不能与他们相比,但赵指挥使的确是难得的人才,五年前的高平之战,若不是他,你父皇我可能已经……”


    回忆完峥嵘岁月,郭荣终于想起了正事,回头大声道:“赵指挥使!”


    赵匡胤拍马赶上,拱手低头,恭敬道:“陛下有何吩咐?”


    郭荣正色道:“此次北伐,梁王的周全就交给你了,记住,绝不能有任何闪失,务必寸步不离保护他!”


    赵匡胤没有任何犹豫:“是,末将领命……”


    可话音未落,郭宗训的声音突然响起:“等等!”


    只见他朝着赵匡胤笑了笑,然后看向郭荣:


    “爹爹,既然您说赵将军勇武过人,那让他保护孩儿岂非大材小用?”


    “这样的人才理应为爹爹冲锋陷阵啊!”


    说着,他又朝着赵匡胤笑了笑。


    殊不知,赵匡胤虽然面无表情,但看着那张天真无邪的笑脸,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我,殿前都指挥使,冲锋陷阵?


    但他并没有说话,依旧恭敬地等待着。


    郭荣疑惑道:“训儿何意?”


    郭宗训一本正经道:“爹爹,孩儿想让曹彬叔叔来保护孩儿,曹彬叔叔既然是皇爷爷的亲戚,那便是自家人,而且您方才也说了,他的人品能力都不差,只是军事方面差了些。”


    “让他来保护孩儿正合适,反正孩儿又不上战场,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也不用浪费赵将军这样的大将来保护孩儿。”


    闻言,郭荣似乎真的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让赵匡胤寸步不离地保护他的好大儿,的确有些大材小用。


    而且他本打算到了沧州汇师后,便让赵匡胤统领的水师。


    但临时让曹彬随军北伐,会不会……


    而赵匡胤难得地挑了挑眉:如此甚好!


    殊不知!


    此时郭宗训却另有盘算:


    让赵匡胤寸步不离保护自己,这样他就无法上战场立功。


    说不定自己还能搞点小意外,让赵匡胤因此获罪。


    这个想法当然可以。


    但这也意味着自己随时都在赵匡胤的监视下,如果真到了关键时候,以父皇对赵匡胤的信任,该用他还是会用他,拦不住他立功的!


    而且若自己太明显地针对赵匡胤,只怕会适得其反……


    所以,与其让他来保护自己,不如趁机拉拢曹彬!


    拦不住他立功,还不能让曹彬抢他的功劳吗?


    而且,万一赵匡胤在战场上一个不小心中箭而亡呢?


    想到此,他再次看向父皇,见父皇还在犹豫,于是撒娇道:


    “爹爹,孩儿这也是为了大局考虑嘛,不是有句话叫人尽其才吗?”


    “我想娘亲若是知道了,肯定也会同意的……”


    郭荣闻言,不由地挑了挑眉:


    大局?


    人尽其才?


    这小家伙今日当真是让朕惊喜连连啊!


    没错,肯定是金玉帮他开窍了!


    想到此,他的嘴巴又一次被钓成了翘嘴。


    小小年纪就能为大局考量,还知道人尽其才的道理,我儿果然有明君之姿!


    “好吧,今日朕心甚慰,且随你心意吧!”


    “赵匡胤,你去宣朕口谕,亲自把曹彬接过来……”


    赵匡胤依旧没有任何犹豫,只是深深看了眼六岁的郭宗训,便立即领命,策马而去。


    不用寸步不离地保护梁王,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可不知为何,那六岁稚子虽然总是对自己笑嘻嘻的,但他总觉得怪怪的,似乎这小家伙不喜他……


    酸枣门前。


    看着大军越来越远。


    曹彬默默叹了口气,转身往城门内走去。


    “曹大人无需如此落寞,您是大才,又贵为皇亲国戚,其实只要你变通一下,机会很容易有的!”


    兵部郎中王著突然拍了拍曹彬的肩膀,笑着说道,“走,且随我去喝两杯……”


    曹彬没有说话,因为有些话只能压在心底:


    呵,皇亲国戚!


    说陛下不信任我吧,让我当近侍供奉官侍奉其左右,此次北伐又升我当判四方馆事。


    说信任我吧,可偏偏北伐又不带我,让我这武将留京负责外交事宜。


    此次北伐,哪怕让我当个副将也行啊!


    连六岁的皇子都能随军北伐,可我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