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7、寺庙留宿

作者:临风见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怎么都停在这儿?前面的路走不了了?”


    蒋倩心里疑惑,顺着他们的视线看过去,模模糊糊的看到了远处的村子。原本漂亮的村庄已经有一半都泡在水里了。


    蒋倩找了许久,都没看到自家房子的屋顶,只有村口路边那一排高大的白杨树在水里冒出了尖尖。


    家里其他人也看到了远处的景象,心里都很难受。


    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就这么被水给冲了,谁的心情都不会好。


    蒋为民上车来的时候脸上也很难看。


    其他人看到他上来,问起刚才下去说了什么。


    蒋为民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叹道,“没说什么,就是看了看水势,半个村子都被淹了,下游比咱们地势还低的地方,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呢!”


    众人听到这里都有些沉默,他们虽然成功撤离,但也差点被水冲到河里去,堪称是九死一生了。


    “别担心了,村里都提前通知过了,大家都提前撤离了没有人员伤亡就是万幸。”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么自己安慰自己。


    蒋为民抹了把脸,说起刚刚下车收到的消息。


    “刚刚你红兵叔说他给庙里打了电话,咱们可以先去庙里借住,露宿在外面毕竟还是不太安全。”


    “那可太好了!”


    岗上虽然地势高,但是并没有村子把房子建在这边,只有一座寺庙。平时附近的几个村子的信众烧香拜佛都往那边去。


    虽然只是个乡间寺庙,但因为信众不少,香火钱也多,所以寺庙前些年还扩建了一次,目前的面积并不小。


    光是摆了佛像的正殿就有三座,更别说是偏殿了。寺庙最后面还有一排房屋,约莫有个十来间,给僧人和香客住。


    之前有一年过年办庙会的时候蒋倩凑热闹还去过一次,知道目前还在寺庙里住着的就四个人。


    有两个僧人师傅,还有一位无儿无女的五保户在那里做厨子,剩下的一位是佛教协会的外派人员。


    庙里可以住人的房间虽然不多,但是大家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就行。在大殿的角落里能有个落脚的地方,总比一直蜷缩在空间有限的车子里要好。


    走投无路之际,有了这么个好去处,当然没有人不乐意。


    于是,停在路边的车又重新发动了起来,排着队往山岗上的寺庙里驶去。


    蒋倩坐在副驾驶上,没过多久,就远远地就看见了寺庙前面广场上披着黑色雨衣的身影,正是寺里的僧人。


    接着,蒋倩就看到最前方汽车上带路的蒋红兵下了车,跟僧人说了几句之后,开始指挥他们这些跟在后面的车辆。


    前排的车一辆一辆地开了进去,很快就轮到了蒋家的大巴。


    蒋为民看到人过来,连忙开了车门。


    蒋红兵却没进来,披着雨衣站在车门口。


    “寺庙里有其他村子的人提前来了,后面的厢房没有那么多地方了,咱们只能呆在前面的大殿和偏殿里,你们家车子大,一会儿就停在进门第一个大殿前面就行,挨着停车,别乱停,庙里师傅说估计一会儿还会有村子过来,空出来的地方给他们停车用。”


    蒋为民听了,连声答应,“行,你放心。”


    “那行,你们开进去吧,我再跟后面的人说说。”


    蒋红兵匆匆忙忙地下了车,冒着雨往后面赶去。


    蒋为民也开着大巴往前走。


    寺庙并没有大门,只有半边有围墙,所以各个大殿前面的广场都很宽阔,每个广场都能停下来将近三十几辆车。挤一挤能停下更多。


    前面停好车的人已经都进了大殿和偏殿里躲雨。所有人看着这依旧阴沉沉的天空脸色都不太好,除了什么都不懂依然在佛像前追逐打闹的小孩子。


    蒋家停好车以后,蒋为民也带着一家人下车进了大殿。


    佛像前的几个蒲团早已经被人当成了凳子坐在了屁股下面,人们进来的脚印把大殿的地面都踩湿了,其他没座位的人只能在一旁站着。


    风从殿门吹进来,佛像前面摆着的灯烛晃晃悠悠,明明灭灭,有点像他们飘渺未知的前路。


    冷风一阵一阵地吹过,雨却一点都没见小。


    茫茫雨幕中,好像又有车子开过来了。有好奇心重的人披着雨衣过去打听情况,才知道是他们村子旁边的小岗村。


    小岗村倒是还没被淹,他们村子比小河洼地势要高一些,但是村长看着小河洼的情况,心里害怕,就提前把村里人都带出来了。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寺庙的大殿偏殿全都挤得满满当当。


    天色越来越昏暗了,风也越来越冷,就像人们的心情。


    大殿里不停地响起打喷嚏的声音,蒋倩听了,和母亲说了一声,上车拿了一块老姜,披着雨衣去了寺庙后面的厢房。


    寺庙的师傅们很好说话,听到她说想要煮姜汤,还把庙里的姜也拿出来一些。


    庙里地势高,且方圆几里只有这么一座庙,所以并没有通天然气。庙里的师傅们平时吃饭还是用的土灶,烧的是木材还有煤块,蒋倩并不怎么会用土灶,有看到他们忙活的村民听说他们是在煮姜汤之后就主动过来帮忙烧火。


    众人齐力之下,很快就烧好了两大锅姜汤。


    把姜汤分成好几份之后,刚才没帮上忙的人主动抬着大锅拿着碗筷去了各个大殿。


    躲雨的村民没想到还有姜汤喝,对庙里的师傅赞誉又更高了一层,有些心里感念的,当场就往功德箱里添了香火钱。


    但庙里虽然提供了碗,跟人数相比起来却是杯水车薪,好些人家撤离的时候是自己带了碗筷的,纷纷回到车上去拿。


    蒋倩也从车上拿了自家的碗,排在人群后面舀姜汤。而已经盛到姜汤的人,则有志一同的把自家在店里乱蹿的小魔星都拘了来,一人一碗半强迫性质的喂了进去。


    因为用的姜片不是很多,所以煮出来的味道也没有那么辣,小孩子们倒也不是很排斥。


    等蒋倩盛好了以后,黄丽萍也是先给自己孙子灌了一碗。


    热腾腾地一碗姜汤下肚,喝了的人身上都发了汗,也就觉得没有那么冷了。


    蒋倩看着活蹦乱跳的侄子,也忽然想起来自己这两天最大的纰漏,忘了准备药品。


    但现在村子已经被淹了,回村的桥已经被大水淹没,附近的村子想来情况也差不多,各村卫生所是什么情况也还不知道呢,眼下也只能先放弃储备药品的想法。


    孤零零的一座庙立在山岗上,隔着厚重的雨幕,就像是漂泊在海上的孤岛。


    寺庙很偏僻,通讯信号并不好,电话都打不出去一个,更别说手机上网了,只有偶尔运气好才能刷新出来网页。与外界的失联让躲在寺庙里的村民更加的焦躁和不安。


    “我儿子女儿还都在城里呢,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


    “我家孩子还在学校里呢?这雨什么时候能停?”


    “我妈上次去我兄弟家里给他们看孩子去了,不知道现在情况怎么样?”


    “我家新盖的房子,刚装修过,想着给孩子娶媳妇用的,刚刚那么大的水,估计全都白搭了……”


    ……


    认识的不认识的村民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抱怨,埋怨着不识相的老天爷。也有心里不安的披着雨衣结伴出去观察外面河水的情况。


    蒋倩和家人冒着雨坐在角落里,安静地听着各处的谈话,收集着信息。


    而就在这昏暗的雨幕中,寺庙的僧人脚步匆匆,冒着雨进了大殿。


    年长的僧人双手合十向大家行了个礼,才道明了来意。


    原是寺庙的粮食不多了。


    寺庙里平时就只有四个人,除了庙会的时候,寺里会接待香客吃饭粮食会多准备一些,平常的时候庙里储备的米面粮食一向不多,至于蔬菜和肉类,他们也跟山下的村庄一样,大都依赖自给自足。


    眼下这场暴雨一来,庙里跟村民们一样,也不再能出去买菜买粮。


    剩下的粮食也绝对不够这三个村子加起来六七百人吃的,因此,晚饭就成了大难题。


    “我知道大家撤离的时候带的东西也不多,但现在这种情况,寺里确实供不起这么多人的吃喝,所以才来找大家筹集粮食。”


    “哪家带了的,就往这袋子里放一把米和菜就行,做好的粥和菜,我们一会儿做好了给大家送来。要是自己带了干粮不想在庙里一起吃大锅饭的,也可以,后面厨房里有烧好的热水,需要的人可以去打。想自己做饭吃的,后面也有灶台和柴火,大家可以自便。”


    年轻的僧人脸皮薄,手里拿了两个袋子,低头站在一边。


    庙里的香火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周边的村民,面前的这些人都是他们庙里的衣食父母,好多人他都十分熟悉,以往见了面也都是一口一个“小师傅”。


    按说大家来这边借住他们应该好好准备餐食,但目前这情况,庙里也确实是没有招待大家的余力了。


    听到警报声着急忙慌撤离的众人确实没带多少粮食,村里开完会,他们回家收拾的大多都是家里的贵重物品,只准备了三五天的食物,还大多都是泡面饼干这一类方便食品,带米面的还真是没有多少。


    更何况一般的小汽车本身容量就不大,即使有心,也带不了多少东西。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却没有人吝啬,不少人都拿出了自家准备的东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