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30-133

作者:沐则昭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第131章 第131章立储(18)


    这是雍郡王与楚郡王母族所懊恼的,但,更多的世族则是因陛下所言,惶惶不已。


    陛下既召见,那他们自然是要去的。


    只是,满朝文武不知道,在昭武帝召见他们之前,本来已经决定好魏郡王的处罚圣旨迎来了一次更改。


    “安嫔求见?”


    昭武帝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安嫔是谁,等想起来,哦,安嫔暂掌宫权。


    昭武帝让安嫔进来了,他怕安嫔这时候求见是大公主那里出了什么事,他绝不允许顾丛嘉的谋算另有变数。


    故而,等安嫔一进来,昭武帝便道:“瑞方那里,朕许她便宜行事。”


    言下之意,若是她有什么要求,你全力配合她。


    安嫔险些控制不住自己的脸色,本来陛下就破例给予了瑞方自己整理嫁妆的权力,就为了防她们在此事上动手脚,以阻碍秦王的谋划……现在居然还让她们全力配合瑞方,她真的好想吐槽,就陛下您许瑞方自己动手整理嫁妆的时候,瑞方还有什么需要她们配合的?!


    尚宫局,尚衣局,哪个敢不配合瑞方公主啊?哪还有她们什么事。


    虽然,觉得昭武帝这种爱屋及乌的偏爱刺眼极了,但,安嫔还是忍下了,她来求见陛下是有要事的。


    所以,安嫔忍,她柔柔道:“陛下,臣妾来此并非为了公主之事。”


    昭武帝:“那你来是?”


    安嫔:“臣妾得陛下厚爱,得以暂掌宫权,可今日臣妾才发现,这宫中竟不知何时为人所渗透,这是臣妾之失职,请陛下责罚。”


    虽然很不合时宜,但昭武帝就莫名想到了顾丛嘉在刑部尚书大义灭亲请罪和工部尚书请求责罚之后的锐评:“怎么,最近是什么责罚日吗?是个人就来请求责罚?”


    安嫔惴惴不安的看着昭武帝,陛下不会被气疯了吧?但也不至于啊,她说的事虽然大,但也没有很大吧?毕竟之前陛下还清扫了一次世族留在宫中的探子呢,但为什么陛下听说此事居然还笑开了……


    昭武帝回过神,“你说。”


    安嫔收起心中的不安,继续道:“……这便是从那宫女处搜到的财物,作为花洒宫女,她显然是不能够有这样的银钱的,且,臣妾查过了,并没有哪位妹妹给这宫女赐赏过。”


    “所以,依你调查,是谁给了这宫女财物?”


    一时间,安嫔很想脱口而出秦王,自家尚儿比秦王还大几岁,结果秦王不仅已经封王,而且还被特许参政议政,如此圣宠,若秦王不倒,陛下的眼中便看不到尚儿。


    可,理智阻止了安嫔。一来,秦王确实没做过这件事,以陛下对秦王的看重,任何事一旦牵扯到了秦王,那么,一定会大查彻查,就算是事发地的蚂蚁窝都要翻个过。二来,此番报复魏郡王,痛打落水狗的机会也不知还有没有,不能顾此失彼。


    魏郡王前不久让母族失去了提前准备了好几个月的万寿节寿礼,导致尚儿最后只能送些孤本之类的,一点都得不到陛下的眼神,让他们谋划的想要用寿礼夺得陛下注意的计划彻底失败,这怎么能让安嫔不恨?


    看秦王就知道,圣宠是多么重要了……弱龄封王,特例参政议政,还有种种……魏郡王可恨!若不是他,自家尚儿早就能用万寿节的寿礼夺得陛下的一两分关注,进而渐渐唤起陛下的父爱了。


    安嫔想到这,坚定了,她犹犹豫豫,但又很笃定:“臣,臣妾查到的,是,是魏郡王。”


    “而且,臣妾在一开始审讯的时候,这宫女并不愿意说,且,臣妾在宫女发现了这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昭武帝看着苏禾递上来的手帕,气笑了。


    安嫔被昭武帝没什么情绪的注视着,她有些心慌,“陛,陛下?”


    昭武帝:“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小的这就去调查此事的真假。”


    在安嫔退下后,苏禾立马道,牵扯到魏郡王和后宫宫女,这不是小事,一则,皇宫中的女子,若陛下不明赐,其实都算是帝王的,二则,魏郡王此事,若是真的,那便犯了两大罪——勾搭陛下的人,秽乱宫闱,以及在皇宫中安插探子,是要盯着谁?昭武帝吗?


    这件件都是重罪,所以,马虎不得,更要查清真相。


    但,令苏禾愕然的是,“不必了,安嫔没这个胆子用这件事污蔑皇子。”


    看样子,陛下竟是查都不打算查,就直接相信了安嫔的话?


    固然安嫔没这个胆子,但,若是陛下重视的话,最起码也会查验一番,确保没冤枉人……苏禾默默退下,看着昭武帝更改圣旨,陛下是厌了魏郡王。


    其实,因为昭武帝没给过康郡王他们任何感情,甚至他们一出生就是昭武帝的算计,所以出于某种微妙的情绪,昭武帝给康郡王他们的结局是,不插手朝政,以郡王爵享富贵。


    而做了诸多事情的顾画,他的结局也不过是,杖责三十,剥夺爵位,终生幽禁府中。


    但,魏郡王的手实在伸的太长了,不说对陈郡王的算计,就单说算计他,还有这个顾丛嘉必经之路上的花洒宫女……


    所以,就有了如此场景——不少人在请求陛下收回成命,对魏郡王的处罚。


    魏郡王犯的错是大逆不道,不识大体,为争储位害死璃国公主,影响两国邦交,在万寿节前夕害死人,给君父找晦气,算计君父,勾搭后宫宫女,秽乱宫闱……是,这些是需要重重责罚的。


    按理说,这些罪名一下来,还有陛下让苏禾扔下来的证据,他们不该为魏郡王求情的,但,听听陛下对魏郡王的处置——杖责五十,贬为庶人,流放通州。


    这已经不是重重处罚魏郡王的范畴了,这是奔着要魏郡王的命去的……寻常杖责五十,最起码也要去半条命,好好休养才能康复如初,但陛下将魏郡王贬为庶人了,也就是,魏郡王因罪贬谪,是得不到好医药和郎中的,然后带着伤去往通州……不用怀疑,再强壮的身体也经不住这么遭啊。


    一串处罚下来,魏郡王绝对是活不下来的。


    陛下可以因为盛怒下这种旨意,但他们不能不求请,万一,陛下以后再想起这个被他处罚致死的儿子,再想起他们没劝阻,他们也要倒霉,而且,这种圣旨,若传于后世,陛下也难免会被说刻薄……万万不可啊。


    昭武帝:“朕心意已决,诸位爱卿不必劝朕。”


    魏郡王,不,现在应该是庶人的顾画愣愣的,一切都完了。


    他当初不是失了智非要挑破储位之争的潜规则,他只是想,他做了那么多,但他挑破这一切,算得上有野心且会为野心付诸行动,这样,作为帝王,昭武帝哪怕厌恶他的手段,也应该会为此有些欣赏他……为君者,最忌讳无能,而不是恶毒。


    但,昭武帝告诉他,他不会因此而欣赏,他只会有纯粹的厌恶。


    陈郡王也被惊到了,显然,他当初也像是失了智般与顾庶人争吵,也是抱着同顾庶人同样的想法,但,现在看来……陈郡王庆幸,他也为储位做了很多事,但好歹没胆大包天算计到昭武帝头上。


    顾庶人愣愣的,眼神扫过自己的兄弟,康郡王,陈郡王,赵王,雍郡王,楚郡王,还有,秦王。


    突然崩溃,顾庶人恨道:“父皇,至高无上的皇帝,其实让我查到苏氏银矿案的那张纸是你安排好的吧?”


    “你那么想要清扫世族,怎么可能会让我们这种世族出身的登上储位?”


    “可惜,时到今日,我才明白。”


    顾庶人终于明白了,他是这样几乎致死的处罚,他还是皇帝亲子,但,他的母族居然能没事?


    又在看到少了不少眼熟面孔的覃氏官员后,他悟了。


    正是因为昭武帝从来没想过让他们任何一个世族出身的皇子登上储位,让世族做大,所以,不论他怎么表露出他有能力有野心,昭武帝都不会为此欣赏他,只会为此厌恶,甚至,顾庶人恶意的想,哪怕他们这些世族出身的皇子不干什么,恐怕他的好君父也会动手让他们去厮杀。


    昭武帝打了个手势,立马有人就要将顾庶人给拖下去,顾庶人恶意的看着顾丛嘉,这个昭武帝最宠爱的孩子,他道:“顾丛嘉,若是你的母族林氏没有昏了头陷害皇后,你以为你又会比我们好到哪里去吗?”


    “都会是陛下砍向世族的刀!”


    顾庶人被拖下去,最后一句大声嘶吼着。


    虽然顾庶人下去了,但,朝堂一片寂静,气氛古怪的很,他说的那些,根本不敢深思,苏氏怎么倒的,是顾庶人弹劾银矿案,这里面还牵连了程氏。


    而现在,顾庶人下场已定,他的母族则覃氏大义灭亲……这,其他人隐晦的目光扫向刑部尚书,或许是因为猜到了当初苏氏案子的隐秘,所以,那么果决的大义灭亲,砍掉覃氏大部分势力。


    不仅朝堂上世族官员们的面色古怪,就连康郡王他们的脸色也奇怪的很……顾庶人的话到底可不可信?


    遗憾的是,无人敢问昭武帝这个问题。


    其他人的眼神瞄向顾丛嘉,但,顾丛嘉面色如常,仿佛根本没受顾庶人的话影响。


    不是,你都不好奇一下吗?康郡王他们看见顾丛嘉如此,都有些无力,不是,你才六岁啊,怎么可以这么平静。


    顾丛嘉:……首先,现实是他就是很受宠,其次,顾庶人半瓶子水就别挑拨了,林氏跟皇后因果关系根本就是倒的,应该说是皇后带走了林氏,他也属于差点被带走的……因为他身上有林氏的血脉,从皇后哪里遗传的……


    第132章 第132章立储(19)


    所以,顾庶人的话对顾丛嘉来说,攻击力为零,也勾不起顾丛嘉的好奇心——若是林氏不昏了头陷害皇后,他真的会是昭武帝的刀吗?这种去质问昭武帝的话,顾丛嘉会觉得自己脑子生锈了。


    而在满朝文武看来,秦王如何圣宠,但态度却平静的不去问,以此类推,谁也没敢去问昭武帝,事实真的如顾庶人说的如此吗?


    看着满朝文武不一的面色,昭武帝头一次在朝堂上好心情的勾起了唇,他说:“秦王。”


    顾丛嘉出列,跪在明德殿的中央。


    看着这动作,其他人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好像有些不太对劲……但,昭武帝如此端肃,其他人也不敢大声喧哗。


    于是,在明德殿,在这个不是朝会的召集下,在满朝文武的见证下,昭武帝开口:“朕之九子丛嘉,敏而好学,仁孝温恭,德性纯良。尝于太学策论,闳中肆外,深得卿士称叹;至于抚恤下民,亦能体察疾苦,有明君之资。今立其为皇太子,居东宫以养德,承大统以继业。”


    “储君册封大典择吉日举办。”


    好嘛,现在是无人再纠结顾庶人说的是不是真的了,他们在震惊于陛下这就立太子了?


    不是?啊???


    朝臣想象中的拉扯,陛下不同意立太子,或者是赵王同秦王之间的争斗——秦王圣宠优渥,赵王母族托举……什么也没发生,就这样,东宫正位,储君已立。


    赵王满心不忿,顾丛嘉是凭什么?就算他提的那些惊艳的政策,但这不是还没出成果吗?!!瑞方还没娶璃国王子呢?!


    但,很快,赵王就想不起不忿了,因为,在今天的明德殿上,立储只是其中的一件大事。


    甚至同昭武帝接下来的旨意相比,立储都没有那么让人关心了,太子是代代都有的,但,大周百年的格局之变可能就这一次,他们的身家性命也只有一条。


    立储又怎样,想要富贵最起码得有命享啊!


    在好心情的立下储君,看满朝文武震惊,欣喜,不忿的种种脸色之后,昭武帝超好心的解答了他们之前藏于心中的疑问——那就是,顾庶人说的话都是真的,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他就是要清扫世族了。


    甚至,方才顾庶人的胡乱言语都可以作为清扫世族的另一理由,顾庶人身边藏有奸佞,带坏了他,使其失智,才胡言乱语,那必要狠狠查顾庶人此前身旁的势力!


    朝臣们还未从太子就这么立下了的恍惚中回过神来,就听着圣旨所说的,什么叫陈郡王他们自幼很好,但却长成了现在这样,他对此番争斗甚是痛心,故,


    “为国本,为还朝野清平,清除他们身旁的奸佞,在所不惜。”


    朝臣们:……你看这天亮亮的怎么突然之间就塌了呢?!!!


    而陈郡王他们则是嘴角抽抽,什么叫他们自幼便很好,现在却长成这样……说实话,父皇,我们自幼是什么样,您真的知道吗?以您好几个月才可能来看我们一次的频率?


    而且现在想想,那来看他们的时候好像是他们生病的时候……是因为害怕他们死了,他的计划无法推进了吗?


    至于说,为什么还有时间在这想东想西却不为自己身旁聚集的世族求情……没*看见顾庶人已经被收拾成那样了吗?他们这位陛下就不是个在乎父子情的人,甚至,他们都怀疑昭武帝有没有这种东西,或者说只对太子有?


    不论怎么说,他们在昭武帝那里也没有多少情分,以顾庶人的推测为真,那么便是清除世族这个计划是昭武帝谋划了十几年的,他们在这个时候敢阻碍……他们毫不怀疑,昭武帝会把他们送去通州陪伴顾庶人。


    有顾庶人的例子在前,他们还是惜命的。再说了,那些聚集在他们周围的世族在聚集的时候,想要从龙之功的时候就该想到这件事也是有风险的。


    想要泼天富贵,又想要安安全全的,哪有那么容易?


    对此,陈郡王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不好意思,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更何况,他们这,顶多是为利益聚集起来的,还没有夫妻的情分。


    陈郡王他们闭口无言,而朝堂上的其他人想说,但又不知道说什么,很显然,这就是政治清算。


    是陛下立太子,为储君扫出一片清静的政治清算……这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说的过去的,为国本,为大周江山,既已立储,那之前的站了其他人自然要被扫出去,为储君地位的稳固。


    在明德殿鸦雀无声的时候,所有人知道,这件事是大势所趋,已成定局了。


    世族,将开始人人自危——鬼知道陛下定义的奸佞是什么?!


    然,这还不是全部。


    听着又一道的圣旨,静,不同寻常的静。


    不同含义的目光在刚出炉的太子殿下与,赵郡王身上。


    太子立的住,很稳,哪怕是听到这种近乎于为了自己地位稳固,陛下将现下唯一的亲王赵王以曾任恩科副考官的殷硫收买学子,心有不臣之名削亲王爵的举动也站的笔直,无因此的窃喜,也无对赵郡王的幸灾乐祸。


    身后的视线那么火辣,若是再让顾丛嘉知道他们的想法,那顾丛嘉只觉得他们有病!且病的不清。


    他需要为此窃喜吗?又有甚要幸灾乐祸的……事实上,他同赵郡王他们都未曾直接竞争过。


    他是打算过要竞一下的,但这不是一步到位了,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他跟陈郡王他们根本没有直接政敌的仇怨。


    至于说,昭武帝为了他,削亲王爵位,感叹圣宠之浓厚的……的确有这一部分的原因,当初昭武帝一直想把赵郡王同工部尚书一同为储位地位稳固的基石,但工部尚书精明,直接自请边疆将功赎罪,所以剩下了赵郡王,他被削爵以立储君之威仪。


    但也有其他原因好吧,昭武帝真的不是那种宠他就失了智的人,他也不是什么引人歧途的魅魔好吧。


    首先,赵郡王的确犯错了,殷硫这些时候可没少以副考官,师长之名资助家境贫寒但才学兼优的学子,好,这的确可以说是为了大周,为了大周的未来栋梁,但,那些学子最后大部分同赵郡王手下的一部分小世族联姻又怎么说?只此一样,殷硫的资助就不会那么无私。


    其次,这个错同雍郡王楚郡王他们一样,怎么,他们可以被削爵,赵郡王不可以?


    而且,心有不臣……顾丛嘉都无语了,心有不臣不一定对储君啊,他收买学子,结党营私,最直接针对的是昭武帝啊!


    还有,他越受宠,到时候世族清扫的时候就越好唱红脸。


    综上,昭武帝是有为了他的原因,但也有其他的缘由,所以,不要再用这种看蓝颜祸水的目光看他了!!!


    好消息,刚成为太子,储君威仪已经有了,且后续的计划好像很容易的样子。


    坏消息,他们都拿看蓝颜祸水的目光看他……说不清道不明的憋屈感,让顾丛嘉成为太子的欢喜都没那么强了……


    怎么,这是古代版本的宠他,就为他削亲王爵吗?……鸡皮疙瘩起来了。


    昭武帝多了解顾丛嘉啊,看着他这样,笑意就有些控制不住,他好久没见过这样吃瘪的顾丛嘉了,一时之间,真的忍不住。


    只不过,在顾丛嘉幽怨的目光投来时,昭武帝还是稍稍解救了他一下,而这,又被后世看作是帝爱子至深的表现之一。


    感谢昭武帝,不,看着被群体怒视的工部尚书,他应该感谢工部尚书,顾丛嘉心想,是的,昭武帝解救顾丛嘉的方法是,宣布最后一道圣旨——工部尚书因工部左侍郎贪墨一事,自觉失责,自请带家中小辈前往边疆修筑维护卫城,将功补过,而他已经同意了。


    这是工部尚书被人怒视的来源,大家都好端端的,以前投效在其他殿下麾下,现在都大祸临头,是要被清扫的世族之一,结果你个老小子不讲武德,不仅没事了,而且还搭上了太子的线?!


    凭什么?!


    其中以户部左侍郎和礼部尚书最为吹胡子瞪眼,同样的皇子母族,在即将来的世族清扫中,你就这么跳出去了?而且,还抢先一步,去往卫城以求搭上太子?!


    不行,他们怎么可以让工部尚书专美于前……


    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却在同样的时间里说了相同的话:“将家族中聪颖的女儿送来,近些日子,我来教她璃国的形势。”


    仔细想想,目前太子最重视的只有两件事,一个是卫城互市盈利,从中按比例取银两给大周的将士们,这件事重要,但他们插不上手,从互市建立到现在,都是太子手底下的人再搞,没看工部尚书想插入这件事都是自己出钱出力去维修卫城的角度吗?


    另一个,瑞方公主迎娶璃国王子,这件事嘛……他们都知道太子的想法,以嫁娶之事让瑞方公主拿到璃国的权力,这个,想想办法,还是能够插进手的。


    只是,他们这样,反倒让族人不明白了,“大人现在不考虑世族清扫之事吗?还有,太子虽然已立,但,太子年岁小,且圣心难测,就这样下注吗?”


    第133章 第133章立储(20)


    那不然呢?


    礼部尚书和户部左侍郎很想反问,但,还是不约而同的将这句很可能损害自己形象的话给咽了下去。


    而后又细细的掰碎了给族人讲,没办法,他们年纪也大了,这家族的以后还是需要族人们自己去拼搏,尤其,在陛下已经明确对世族动手的当下。


    “陛下说清扫世族,看似大祸临头,实则不必那么忧心,陛下非暴君,端看覃氏与萧氏的结果……同是世族,他们怎么活下来的,我们有样学样,也能继续传承下去。”


    眼见他这么说的时候,族人脸上并没有对陛下的不满与愤恨,只有庆幸与劫后余生,礼部尚书想,还算脑子可以,并非那等蠢货,舍不得世族百年的田地与势力,而愤恨于陛下……形势不由人,当今掌兵,威势赫赫,世族又因为争储之争,彼此较劲,早非往年能世族一体逼让皇权的时候了。


    现在,不论多少族人因罪入狱,又损失多少,姓氏能传下来便已是莫大的幸运了。


    那些东西,舍了便舍了。


    孺子可教,礼部尚书继续道:“太子虽还小,圣心亦难测,但,太子殿下一定会是大周往前往后数百年地位最稳固的一位。”


    礼部尚书如此断定,让族人瞪大了眼,怎么会,太子殿下身后并无母族支撑,仅凭圣宠,可,圣宠又能维持多久?就算陛下此时对太子殿下是真心疼爱,可,真心瞬息万变,尤其,那位还如此权势,君心难测可不是说说而已。


    在族人疑惑中,礼部尚书叹口气,带着年长者的阅历,道:“太子殿下时至今日的所作所为都是算数的。”


    换言之,就是,立储这件事是陛下的心意不错,甚至,今日陛下还在朝堂上为太子稳固地位而削去赵郡王亲王爵位,这些皆是陛下的心意,是陛下对太子的爱重,只是,立储的迅速与动作让人震撼,反倒让人有些忽略了太子本身。


    不说别的,就说太子乃国本,又怎么可能仅凭陛下的一己之私就能立下的呢?他们大周也不是没有帝王下旨立储,后脚被大臣觉得德不配位,生生死谏,最后让皇帝收回成命的。


    可在秦王为储这件事上,没有,没有一个人说秦王不好,德不配位,甚至,秦王今年才六岁,在朝野明确知道陛下身体不好的当下,非常有主少国疑的可能的当下,无一言反对……这件事的含义就足以让人深思。


    其次,前不久太子殿下提出的两条策略,一条,瑞方公主还在等待迎娶,而另一条,军中将士能够多拿到银响,甚至,听说羊毛制衣优先雇佣将士家属,又有武学师傅吴武作为双方联结的渠道……若秦王不为太子,礼部尚书毫不怀疑仅凭这些未必不能让秦王拉起人马清君侧,而秦王已然为储君,那这些就更让人忠心于正统,忠心于储君了。


    还有曾任科举副考官的花都与,被太子捞过的张天择……这些与太子有关联的人会是太子最忠实的拥趸。


    太子有没有母族已然无碍,只要陛下不想大周动荡不安,甚至燃起战火,太子就不可能被废。


    国本,国本,以往是这么说太子的,可谁不知最重要的是帝王,但现在,太子为国本,简直不能再贴切了。


    当今太子的触角悄无声息的织了一张网,这张网上囊括了军,政两方面,就像陛下一样,只不过,这张网比陛下的薄一点,但即便如此,太子,也动不得了。


    况且,现在,康郡王,陈郡王,雍郡王,楚郡王,还有今被削爵的赵郡王,又有谁还有那个势力同太子争锋?


    他们世族都自身难保了。


    没有人。


    至于七皇子八皇子,朝局已定,现在没有插不进来,往后更插不进来。


    所以,在政治国本这一块,太子殿下与独嗣有异曲同工之妙,故而,太子就是唯一,不会再有变数了。


    礼部尚书说着,苍老的声音便带着写嫉妒与羡慕:“那萧老儿倒是精的很,倒是让他抢先一步搭上太子了。”


    他道,眼眸里倒是没有愤恨的意思,毕竟,也不是谁都有这个决断在自家皇子距离储位一步之遥的时候自我放弃的,反正,他做不到。


    甚至,在陛下说要搞世族之前,哪怕看到了覃氏的动静,他也怀有侥幸——觉得楚郡王早早退出夺储战场,自家会躲过政治清算呢。


    结果,陛下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政治清算,他就是想要搞世族。


    虽然无法在侥幸下去,但礼部尚书也豁达,能活命便是好的,还能有幸传下姓氏已是幸运了。


    况且,谁说他们世族就此沉寂了,没看萧氏都为此奋起去往卫城了吗,太子既接受萧氏,想必他们也可以。


    族人明白了,正好瞧见族中女子已到,便退下了。


    不多时,礼部尚书看着手上的家中族人从璃国使团那里买到的关于璃国的一些事情,笑容更甚了些,孺子可教也。


    太子殿下图谋璃国,以瑞方公主娶璃国王子之事让瑞方公主拿下璃国之权,可,就瑞方公主一人对峙那些璃国本土贵族,哪怕有大周支撑,恐怕也力不从心,不如让瑞方公主多几个名为陪嫁,实为谋臣的宫女——这是他们世族目前能搭上太子的唯一办法,不能被萧氏拉开太远。


    所以,他们教导族中女子关于璃国的政治,形势,权势,这是他们向太子的示好。


    要说为什么这样费心力,主要是太子还小,联姻什么的根本没办法考虑,且,想也知道,陛下费劲心力清世族,绝不会再让世族沾染外戚,壮大世族之权。


    而被人准备讨好的太子快要忙疯了,清扫世族,丈量其土地,搞清其人口,这不是一件小事。


    首先,识时务的世族土地人口都如实交代,他们交代完了,但朝廷还要想这个要怎么分,如何分,分完之后的税收又要怎么弄……还有贪婪的,不愿放弃自家土地与人口的,那得用血点清土地与人口,这打扫起来也很麻烦……还有那打算识时务但又犹豫的,这时候太子就要上前唱红脸了,说识时务的肯定没事云云……真的,很忙很忙。


    整个大周都动了起来,最顶层的世族臣服,老实交出土地与人口,而后,一层层往下,不用多暴力,将大周搞的乱七八糟,只需要接收……这是昭武帝这个计划的意义所在。


    太子其实很认可昭武帝的这个计划,但是,新任太子顾丛嘉眉眼幽怨:“父皇,在明心殿里,你不觉得你已经很久没看见我了吗?”


    明心殿里,昭武帝下令专门为太子打造的小桌子上堆满了奏折,比太子都高,坐着的顾丛嘉完全被挡住了,从这里,他看不见昭武帝,昭武帝也只能在满眼的奏折里瞧见顾丛嘉毛茸茸的小脑袋。


    昭武帝被说的有点心虚,如果顾丛嘉不说话,他还能装着看不见那几乎将顾丛嘉挡完的奏折,毕竟,这些奏折顾丛嘉不批,那就得他批了……他也不是那么很想为自己增加工作量,但,顾丛嘉既然开口了,昭武帝便不好装看不见。


    他让人挪出一部分,将顾丛嘉的脑袋露出来,顾丛嘉又起身搬了一大堆奏折叠加在苏禾准备搬到昭武帝御案上的奏折中。


    昭武帝:……不要得寸进尺。


    看清昭武帝神色的顾丛嘉,不仅没怕,又继续搂了一堆奏折继续叠加,说真的,要不是苏禾也有武功在身,身体不弱,这么大一摞,还不一定抱的住。


    眼见昭武帝打算开口,顾丛嘉幽幽:“我记得你前不久才夸赞过我当初提出的实习授官实在明智。”


    昭武帝要说出口的话一下子就卡壳了,哪里是前不久,分明就是今天,于巳时才夸过……实习授官简直是太明智了,为了转正,那些个学子简直是拼命学,拼命干,而他们的政绩越好,上头的官员则越心慌,毕竟,朝廷需要的人就那么多,你干的那么好,再看看你的上级干的不怎么样,那这个调任……更严重一点,奖学子们,罚上面不干实事的官员……


    为了不让自己落到这样的境地中,上面的官员也开始奋力干,最起码要比得过实习授官的学子们,层层往上卷,再加上,此次大部分不干实事的世族子弟全被大义灭亲了,昭武帝惊奇的发现这次处理政务的效率要高不少。


    然后,忍不住夸顾丛嘉。


    但昭武帝也没想到,他刚夸完顾丛嘉的话会被顾丛嘉用在这里……这个实习授官的效力既然出来了,也就证明顾丛嘉有功,既然有功,那自然该嘉奖,昭武帝的夸赞于顾丛嘉便可以是一种提出想要什么的诺言。


    看着背影轻快跑出去的顾丛嘉,昭武帝摇摇头,无奈道:“朕的承诺,要什么不好,偏只让朕处理那么多政务。”


    “旁人想要这个机会还没有呢,不懂得好坏的小子。”


    苏禾看着昭武帝,陛下虽然这样吐槽,但看着眉眼笑意却是不减啊。


    心中不仅为太子殿下点了个赞,太子已然是半君,封无可封,再加上陛下送给太子的银矿等等,不缺钱。这样能够提高朝堂效率的功劳若是给小了,陛下心底不舒服,但若是太子要多了,那,对已经转换身份的太子,陛下心中会更不舒服。


    但,太子妙就妙在将此事化为了对父亲给更多工作量打扰了他休闲时间的不满,用了功劳,将工作量抛了回去。


    用了功劳是其一,表现出自己不耐政务,削减陛下心中对继任者夺权的威胁感是其二,还需要老父亲谆谆教导是其三。


    就一个动作,一箭三雕,谁不说太子殿下心思玲珑。


    于是,苏禾也笑道:“太子殿下还小呢,需要陛下您好好教导。”


    昭武帝莫名心虚,他好好教导的结果……其实他也不是一个很爱工作的人啊,不然,就不会分摊给顾丛嘉那么多奏折了。


    于是,经由苏禾的话之后,为了给顾丛嘉做个好榜样的昭武帝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的埋头就是工作。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