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十六突然朝不远处的关里正,喊了一嗓子。
好像是要锻炼自家孩子似的。
关里正多精,一下就领悟言外之意,拄拐走飞快。
回到队伍,先让白浔赶紧去帮秋十六,又打发七八个汉子去“打水”。
“天热,多打些,多喝水,别让娃子们中暑了。”
附近有人掀起眼皮看了一眼,却没当回事。
他们知道,那伙逃荒的人多,多些人打水也正常。
白浔过来了,一人推着车就走的轻轻松松。
秋十六只需要给他引导下方向就成。
方三寿暗暗吃了一惊,这车推出城时候,是大伯安排了四五个心腹一块推的。
多沉不用说了,这少年吃什么长大的?
但他面上不显,空着手和秋十六说说笑笑,一路到了护城河边。
朱全几个早蹲着了。
“哐当。”
方三寿打开一个木桶,里头满满当当全是糙米。
“兄弟,也是巧了,粮铺有一批陈粮,保存不当有些潮了,吃起来味道不好,但卖的便宜,我做主就给你收了些。”
“原本,粮铺掌柜是要留着贱卖给郡守府的。”
秋十六听懂了。
大户人家的施粥,说不定哪天就断了,郡守府为了稳定人心或者别的,总要弄一批粮在手里。
或是安顿入城的流民,或是施粥。
给流民吃的粮,便宜些差些,也不会有人嫌弃。
方三寿是钻空子,帮他弄了一批。
“三寿兄弟,这情分我记下了,真的,将来要有机会,一定还。”
秋十六目光诚恳,真挚。
这话说出来,像忽悠人似的,但秋十六是真心的。
“你别急着谢,不看看六十二两,买了多少粮?”方三寿半开玩笑半试探:“别是贪了你银钱。”
“不管多少,这种时候,能带出来粮,就是我们的恩人。”
秋十六义正言辞。
方三寿沉默半晌,才笑道:“大伯说,你小子比我聪明有魄力,我还不服气,现在信了。”
“这潮了的陈米,五十文钱一斤,一共是一千四百零六斤。另外买了二十斤小米,一斤百文,都在这儿。”
小米是给朱子君买的,她的小嗓子实在吃不了糙米。
朱全几个眼睛放光,却没着急动手,都看秋十六。
秋十六突然重重捶了方三寿胸口两下:“你小子!半点好处不拿,白忙活一趟,不会后悔吧?”
秋十六虽然识字少,但算数有两下子,已经心算出来,一千四百多斤粮,得花七十多两。
方三寿把给他的好处费,也填进去了。
“嘿,你不是说了,这是你们救命粮,当我发发善心。”
方三寿大方道。
秋十六再没客套什么,一开始他是抱着目的接近人的。
可今个以后,就是生死兄弟了。
怕让人起了疑心,秋十六让人把粮卸下,木桶里有,车底下还绑了两麻袋,为了把粮带出来,方三寿没少费心。
兄弟几个腿脚利落的把水桶打满,这次是秋十六陪方三寿推回去。
留下白浔镇守,看粮食。
他俩回去路上,又瞧见里正老头了。
秋十六和老头一阵挤眉弄眼,也不知道对方能不能看懂。
最后,关里正一点头,拄拐走了。
秋十六依旧在粥棚帮忙,那叫一个四平八稳。
方管家暗中看了会儿,觉得这小子倒是沉得住气。
没一会儿,粥棚的米香散开。
流民们都抢着排队,根本顾不上别的,也就是这时候,里正老头安排几个汉子,推着板车悄悄离开。
其他人照旧去排队,最后一顿了。
该白吃,还得白吃。
秋嘉禾沾她爹光,也得了半稠的白粥。
“谢谢大哥哥,祝大哥哥吉祥如意,娶好看媳妇,生聪明孩子。”
打粥的方三寿顿时笑的合不拢嘴。
这丫头可真讨喜。
“借你吉言,小丫头。”
吃饱喝足,秋十六依旧帮粥棚收拾,等他们进城。
分别前,秋十六狠狠抱了下方三寿,两人对望会,最后齐齐打个哆嗦,肉麻过头了。
“回头见。”
方三寿进城门前,招呼一声。
“哎!”
秋十六大声应道。
可俩人都心知肚明,明个就见不着了,往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
秋十六还朝着方管家,深深弯腰。
他知道,粮食能出来,也多亏了这位。
方管家心想,还算这小子知恩,希望傻侄子发一回善心,真能结识个靠谱的朋友。
他点点头。
“咔嚓。”
角门关上。
一时间,城门里外好像成了两个世界。
门里的百姓,尚算安居乐业,门外的百姓,却在生死间徘徊,如同身处炼狱。
等秋十六回到队伍,大伙都起身,他们又要赶路了。
走下去,找一个能活下去的地方。
没走多远,就和白浔他们守的粮车汇合,大伙不由加快步伐。
人就是这样,一无所有时候,没什么畏惧的,一旦有点东西,就总觉得别人都会惦记。
大伙走了一个时辰,远离了安庆郡城门,这才打开了话匣子。
“十六,这里是多少粮?”
里正老头忍不住问。
哪用秋十六答,朱全抢着开口:“一千四百多斤,老多了。”
“多个屁啊。”
钱串子翻白眼。
“咱两百多口人,一人一天半斤粮食,这些也就够吃半个月。”
原本有些高兴的人,一下笑不出来了。
“啥条件啊,一天吃半斤,一人吃二三两,饿不死就行呗。”秋老太太训了一嗓子。
大伙一想也是,对啊,他们忍饥挨饿点就行,又不是没饿过。
里正老头念叨:“安庆郡的粮价可不低啊,哪怕咱真进城了,恐怕在里头也活不起。”
他们那儿,糙米就十文一斤。
这郡城,潮了的陈米,都要五十文,他们哪能吃的啥。
“还真是,不知道河南郡粮价咋样?”
接话的是钱老爷子,突然就觉得,进不去安庆郡,未必是坏事。
“不是这么算的,里正叔,十文一斤是平日里,现在咱那儿闹灾,一百文一斤恐怕都买不到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