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4章 思想的钢印

作者:日更三万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雷振宇的命令,如同一枚烧红的钢印,带着不容置疑的烙铁温度,狠狠地烫在了三号车间的现实之上。


    那名年轻参谋没有丝毫迟疑,他合上文件夹,对着雷振宇猛地一敬礼,转身的动作干脆利落,像一柄出鞘的匕首。


    他快步走到车间门口,对着一名通信兵低声而迅速地传达了数条指令。


    命令的链条,以一种凡人无法想象的效率,瞬间被激活。


    仅仅两分钟后,隔壁那间常年堆满废旧零件、散发着铁锈与机油混合气味的工具仓库,大门被人从外面用一根撬棍轰然砸开。


    一队士兵涌了进去,他们的动作里没有半分的犹豫与爱惜,那些被工人们视作“以后或许用得上”的破铜烂铁,被他们如同倾倒垃圾一般,粗暴地扔出窗外,在空地上砸起一蓬蓬尘土。


    清空,以一种最彻底、最野蛮的方式进行着。


    紧接着,崭新的设备被流水般地抬了进去。


    厚重坚实的橡木绘图板,散发着油漆与木材的清香;带着精密刻度的铜制丁字尺,在灯光下闪耀着冰冷的光泽;数台高亮度的护眼台灯,被迅速接上临时拉来的电线,将那间昏暗的仓库照得亮如白昼。


    工人们看得目瞪口呆。


    他们蹲在角落里,手里捧着搪瓷缸,嘴里咀嚼着肥美的炖肉,眼神却直勾勾地望着隔壁那场翻天覆地的剧变。


    那间仓库,他们曾无数次申请清理,报告打了几个月都石沉大海。


    而现在,在绝对的权力面前,它在几分钟内就获得了新生。


    这是一种摧枯拉朽的效率,一种不讲任何道理的执行力。


    它让工人们在感到无比震撼的同时,也第一次对“国家力量”这四个字,有了最直观、最真切的体悟。


    刘师傅端着饭缸,站在人群中,手在微微发抖。


    他不是害怕,而是激动。


    一种难以言喻的、混杂着巨大责任与无上荣耀的激动,正剧烈地冲击着他的心脏。


    “工装设计室……室主任……”


    他喃喃自语,这几个字仿佛有千斤重,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只是一个干了四十年活计的老钳工,一辈子最大的官就是个小组长,可现在,他却要执掌一个由总装备部上校亲自下令成立的、享受“特一级标准”的独立办公室。


    这种感觉,荒诞得像一场梦。


    就在这时,路承舟走到了他的面前。


    “刘师傅,”


    他递过去一个本子,那是一本崭新的、有着硬质牛皮封面的笔记本,以及一支笔尖闪亮的英雄牌钢笔,“这是你们设计室的第一个工作日志。”


    刘师傅下意识地伸手接过,那本子入手沉甸甸的,带着一种郑重的分量。


    “‘傻瓜式’生产线,这个目标很宏大,但我们要一步一步来。”


    路承舟的声音平静,却有着安定人心的力量,“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解决柴油机缸体和缸盖的平面度问题。”


    他用手指了指车间中央那台巨大的龙门刨床。


    “现在,我们依靠的是老师傅的手感,用塞尺一点点地找平,效率低,而且精度全凭经验。我需要你们设计室,在一周之内,拿出一套全新的研磨工装。我要的效果是,任何一个学徒工,只需要把缸体放上去,按下电钮,出来的成品平面度误差,就必须小于0.05毫米。”


    小于0.05毫米!


    刘师傅倒吸一口凉气。


    这已经是接近极限的精度要求了!


    但他没有说“不可能”,那张天才的夹具草图,已经彻底摧毁了他脑子里“不可能”这三个字。


    他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眼神里燃烧起一团名为“挑战”的火焰。


    “路总师,您放心!我们就是不睡觉,也把这玩意儿给您啃下来!”


    “我不希望你们不睡觉。”


    路承舟摇了摇头,纠正道,“我希望你们能建立一套科学的、可复制的研发流程。我需要的是一个能够源源不断解决问题的体系,而不是靠几个人的拼命。”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了另一边,落在了那位始终沉默、神情复杂的老总工程师身上。


    “江总工。”


    路承舟走了过去,语气充满了尊重。


    江建国身子一震,抬起头,眼神有些茫然。


    他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这个名义上已经成为自己上司的年轻人,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自处。


    他刚刚亲眼目睹了路承舟如何建立权威,如何与军方大佬平等对话,如何用一个思想就撬动了整个车间的未来。


    他忽然感到一种强烈的、被时代抛弃的无力感。


    “设计室负责攻克技术堡垒,但一条生产线的灵魂,是流程与品控。”


    路承舟的声音诚恳而清晰,“这方面,您是整个红星厂最有经验的专家。所以,我需要您来做三件事。”


    江建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背。


    “第一,重新梳理我们现有的生产流程,把所有不合理、不科学的环节都找出来,形成一份整改报告。第二,建立一套全新的、精确到每一个螺丝钉的质量检验标准,并且亲自培训出一支铁面无私的质检队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些新来的学徒工,他们的技术培训,要由您来总负责。”


    “设计室是矛,负责突破。而您,江总工,就是我们的盾,负责稳固我们的后方阵地,保证我们打下来的每一寸江山,都能守得住。”


    矛与盾。


    这个比喻,精准地定义了两个人的分工,也瞬间驱散了江建国心中所有的迷惘与失落。


    他不是被淘汰了,他只是从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转变成了一位运筹帷幄、镇守后方的帅才。


    路承舟不仅给了他工作,更给了他一个无法被替代的位置和与之匹配的尊重。


    江建国的眼眶再次湿润了。


    他看着路承舟,郑重地、深深地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路总师……你放心!我这把老骨头,就是拼了命,也给你把这个‘后方’守得固若金汤!”


    新的秩序,在三言两语间,被迅速建立起来。


    技术攻关有刘师傅的工装设计室,生产管理有江建国的流程品控。


    一个全新的、高效的、权责分明的指挥体系,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缓缓转动。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士兵捧着一个木箱,快步走到了路承舟面前。


    “报告路总设计师!这是刚刚从后勤仓库里调拨来的高精度量具!”


    箱子打开,里面铺着厚厚的绒布,静静地躺着几件崭新的、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德国造卡尺和千分表。


    那优雅的工业设计,那清晰的钢印刻度,无一不散发着一股“精密”的气息。


    刘师傅眼睛一亮,立刻凑了上去,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把游标卡尺,入手冰凉而顺滑。


    他试着推动了一下尺框,那几乎没有一丝旷量的、如丝般顺滑的移动感,让他这位老钳工发出一声满足的喟叹。


    “好东西!这可真是好东西啊!”


    可就在他准备用这把卡尺去测量一个零件时,他脸上的笑容,却猛然僵住了。


    “嗯?”


    他看着卡尺上那陌生的、以“mm”为单位的刻度,又低头看了看手中那张老图纸上标注的、以“寸”为单位的尺寸,眉头瞬间拧成了一个疙瘩。


    “路总师……这……”


    刘师傅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这是公制的……咱们厂里所有的图纸和机床刻度盘,用的全是英制。这……这根本对不上啊!”


    一句话,让刚刚燃起的热烈气氛,瞬间冷却了下来。


    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这个看似微小、实则致命的问题。


    公制与英制。


    两种完全不同的度量体系,就像两种无法交流的语言。


    再精密的德国量具,如果不能换算成生产线上通用的语言,那它就是一堆废铁。


    难道要让所有工人,在每一次测量时,都拿着计算器去换算那个该死的“25.4”吗?


    那样的生产线,别说“傻瓜式”了,恐怕连“天才”都玩不转!


    一场刚刚开始的伟大变革,似乎在它的第一步,就遇见了一堵最基础、也最坚固的墙。


    雷振宇也走了过来,眉头紧锁。


    这是一个纯粹的技术细节问题,超出了他军事指挥的范畴。


    他看向路承舟,想看看这位总设计师,要如何解决这第一道难题。


    路承舟的脸上,却依旧没有任何波澜。


    他只是拿起了那把德国卡尺,又拿起了一张老旧的英制图纸,平静地开口。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套度量衡。”


    “一个工厂,更不能。”


    他抬起头,环视着所有人,声音不大,却像一颗钉子,清晰地钉进了每个人的脑海里。


    “从今天起,‘强心’项目,废除英制,全部统一采用公制标准。”


    “所有旧图纸,全部重新绘制。所有机床的刻度盘,全部给我换掉。”


    “我不仅要造一颗‘心脏’。”


    他的目光里,闪烁着一种近乎于野心的光芒。


    “我还要借着这颗心脏,为我们国家的工业,立下它自己的规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