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很快就来了,十日的期限也很快就到了。
皇宫门口,李斐率领众臣为太后送行,陈婉宁身着华丽,一如既往的带着一点微笑,,站在李斐身边,神色疏离。
太后坐在銮驾上,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李斐和陈婉宁身上,语气带着几分刻意的温和:“陛下,哀家离京后,你要好好待婉宁。”
声音不大不小,恰好让众大臣听到。
“儿臣谨遵母后教诲。”
太后听到满意的点点头,又看了眼乳娘怀里嗷嗷待哺的二皇子,意有所指道:“左右不过等这孩子长大些,我也不是一直不回来了。”
李斐咬紧牙根,面上笑道:“静候母后回宫。”
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对身边的李嬷嬷说道:“李嬷嬷,哀家离京后,你就留在宫中,协助贵妃打理后宫事务。若有什么事,及时向哀家禀报。”
“老奴遵旨。” 李嬷嬷躬身应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她是太后最信任的人,留在宫中,实则是为了太后留在宫中的眼睛。
銮驾缓缓启动,向皇家别院的方向驶去。
李斐看着銮驾远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等时机成熟,他要摆脱太后的控制。
景澄调查陈婉宁的人已经出发去了她的家乡,不日就会有结果。
孟光这人善于唠嗑,长者一张笑脸,容易问话,他走访了江南世家的旧友,很快便摸清了陈婉宁家族的底细。
三日后,一封密信便快马送到了景澄手中。
信中写道:“陈家主支乃江南望族,世代为官,自太祖年间起便把持江南盐铁漕运,陈家现任家主的嫡女,嫁与镇国公的堂弟为妻,与太后确有姻亲。”
李淮月问:“难道陈婉宁的身份确实没问题吗?太后没有说谎?”
景澄继续将查到的内容告知:“陈婉宁父母与陈家现任家主的庶弟,母家世代经商,主营丝绸与首饰,虽不如嫡兄家走仕途显赫,但也家底殷实。”
更关键的是,孟光在信中提及,他已找到陈婉宁的父母,两人对女儿的容貌描述与宫中 “陈婉宁” 别无二致。
“什么?难道我们的思路错了?陈婉宁的身份真的没问题?”李淮月开始怀疑自己之前的猜测错了。
“陈家父母还专门描述了女儿眉如远山,眼若湖泊,连自幼爱穿青绿色衣裙,擅长绣海棠花等细节都分毫不差。”
李淮月皱眉:“有点刻意了,怎么会向外人专门提及这些喜好?”
“陈家父母谈吐儒雅,对女儿入宫之事颇为自豪,提及‘贵妃娘娘’时语气真切,似无作伪之嫌。”
景澄接着道:“按孟光所说,陈家背景与太后所言的‘远亲’身份完全吻合,连容貌细节都对得上,这倒有些棘手。”
李淮月反复看那信件,指尖停在“原在平溪镇做生意,四年前搬至吴县” 这一句上。
她闪过疑惑:“他的嫡兄在苏州府居住,他就算是为了做生意一直居住在平溪镇,但怎么四年前突然去吴县?就算是生意失败也应该回到苏州府啊?”
景澄立即明白她说什么意思。
寻常人家搬离旧居,多因经商迁徙或家族变故,可陈婉宁父母在平溪镇有家底,
日子过得红火,为何突然搬去吴县?
李淮月接着说:“而且孟光只查了陈家父母的说法,未问周边邻居,难保其中没有隐情。”
景澄心中一动,当即拍板:“你说得对,此事绝不能只听陈家一面之词。我亲自去江南一趟,与孟光汇合,再查探平溪镇的旧居与邻居,定要找出破绽。”
次日清晨景澄就出发了。
他乔装成江南盐商,带着两名心腹,快马离开京城。
一路南下,七日后便抵达苏州吴县,与等候在此的孟光汇合。
“侯爷,您怎么亲自来了?” 孟光见到景澄,又惊又喜。
“陈家这边的线索太过‘完美’,反而可疑。” 景澄开门见山,“你之前说陈家父母对女儿的描述分毫不差,可曾问过他们搬来吴县的原因?”
孟光一愣,随即面露愧色:“当时急于确认容貌与家世,未及细问搬离之事。陈家父母只含糊说‘平溪镇生意不好做,吴县离主支近,好有个照应。’”
“现在就去吴县陈家附近的邻居家,一问便知。” 景澄当即下令。
两人来到陈家所在的小巷,找到隔壁卖胭脂的王婶。
这王婶见前几天来过的小伙子又来了,还带来了东家,话匣子就打开了。
“这陈家老爷啊,是四年前搬来的,之前这院子空了快一年呢。他们刚搬来的时候,很神秘,也不与周围人接触,听说女儿在宫里当娘娘,连县太爷都不敢动。”
“您知道他们为什么从平溪镇搬来吗?” 景澄问道。
王婶想了想,摇头道:“不清楚。只听外人闲聊时说过,他们家平溪镇‘出了点事’,不得已才搬走的。具体是什么事,我们也不好问。”
“他们搬来后,有亲戚来探望?” 孟光追问。
“没见过有亲戚来。” 王婶回忆道,“听说家里姑娘长得很美,当时请了教习嬷嬷专门一直在学习。”
景澄与孟光对视一眼,心中的疑虑更重,这陈家姑娘一开始就准备好了要进宫,怕不是与太后的亲近,都是设好的局。
“哦对了,倒是听说这家人信佛,家里专门设了佛堂,三天两头请主持来讲佛。”
景澄心中的怀疑更深,太后也信佛,难道也是为了投其所好?
在吴县再也问不出什么,景澄与孟光两人当即决定,去陈婉宁父母做生意的平溪镇去。
平溪镇是苏州府下属的一个镇子,镇内河道纵横,是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道路两边商贩众多。
打听消息,最好的地方就是茶楼。
景澄带着孟光坐在茶楼二楼一角,小二见二人气宇轩昂,衣着华丽,不是普通人,主动过来添茶。
两人点了这里的招牌菜,请了小二一壶茶,请他坐下来。
提及陈家的生意,在这里还是小有名气,小二倒是知道不少。
“要说当年陈家的‘玲珑阁’,当年可是咱们镇上最好的首饰铺!”一旁的老者是个爱唠嗑的,一听到熟悉的店铺,开了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