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个浅浅的弧度。
这辈子,她只为自己活。
这句话,不再是一句午夜梦回时的自我安慰。
它正在成为一张清晰的蓝图,指引着她,一步一步,走向那个她为自己选择的,光芒万丈的未来。
而北京,就是这张蓝图上,最重要的一站。
初春的寒意尚未完全褪去,济南西市出租屋的窗棂上还挂着清晨的薄霜。
屋内的空气里,弥漫着旧报纸的油墨味与淡淡的尘埃气息。
林婉清坐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木桌前,手指轻轻拂过《人民日报》上的一行铅字。
她的面前,摊开着一摞摞精心整理过的报纸和杂志,
从中央的《光明日报》到地方的《大众日报》,每一份都被她用红笔圈画得满满当当。
角落里的那台半导体收音机正沙沙地响着,播报着国家关于经济调整的最新政策,声音干燥而又充满力量。
过去的几个月,这里就是她的战场。
白天,她是山东大学经济学系的学生。
夜晚,当林奇在里屋睡熟,她便点亮这盏昏黄的台灯。
她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从不同渠道获取岗位信息,必须精准无误。
毕业分配的志愿表就压在报纸底下,那张薄薄的纸,却承载着千钧之重。
银行,还是厂矿?
一个是新兴的金融领域,充满了未知与机遇,与她脑海中未来的蓝图隐隐相合。
一个是国家工业的基石,稳定、可靠,是这个时代绝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她用指腹摩挲着被圈出的标题——“论金融在四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她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这单薄的纸张,看到未来几十年波澜壮阔的经济浪潮。
厂矿的稳定,对她而言,更像是温暖的陷阱,会让她安逸,却也会磨灭她重活一世的锋芒。
她想要的,远不止于此。
一个念头,在无数个深夜的思索中,逐渐变得清晰而大胆。
她抽出了一张干净的信纸,笔尖蘸饱了墨水,悬在纸上,迟迟没有落下。
给人民银行行长写信。
普通的应届毕业生,向国家金融的最高掌舵者去询问一个行业的未来。
这在任何人看来,都无异于痴人说梦,石沉大海。
可林婉清知道,这不是冲动。
这是她经过深思熟虑后,为自己投下的一块问路石。
也许会石沉大海,但她要弄清楚这个时代的银行,
究竟是她想象中那个推动时代巨轮的引擎,还是仅仅一个存放钱款的大账房。
夜色渐深,窗外的虫鸣都已沉寂。
林婉清终于落笔。
她的笔迹清秀而有力,字里行间没有多余的词。
她不谈个人困境,不求特殊照顾,
只从一个经济学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她对银行在未来国家经济结构中定位的几点浅见,
并恳切地询问,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投身于这个行业,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挑战与使命。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将信纸折好,装入信封,整个过程庄重得像一个仪式。
邮票是她特意去邮局买的,崭新的八分钱邮票,贴得方方正正。
将信投进街口那个绿色的邮筒时,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心脏沉稳而有力的跳动声。
这封信,寄出的不仅是她的疑问,更是她对未来的全部赌注。
时间转瞬即逝,校园里的梧桐树已是绿意盎然。
六月的风,带着毕业季特有的燥热与离愁,吹拂在山东大学的每一个角落。
系主任办公室的门槛,几乎要被前来询问分配去向的学生们踏破了。
整个经济学系,所有毕业生的志愿表都已上交,尘埃落定。
除了林婉清。
她的那张表格,依旧空白一片,静静地躺在她的书桌上。
“婉清,你怎么还没填啊?再不交,系里就要直接给你分配了!”
张丽抱着一摞书从图书馆回来,看到林婉清还在对着那张表发呆,急得直跺脚。
“万一给你分到哪个山沟沟里的矿上去,你带着小奇可怎么办?”
林婉清抬起头,对好友笑了笑,笑容里却带着些许疲惫。
“我再等等。”
“还等什么呀?”
张丽把书往桌上一放,在她身边坐下。
“我都知道了,万秋实也填了,回济南市委,咱班同学大部分都定下来了。
你到底在犹豫什么?是想留校,还是想去厂里?”
林婉清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她怎么能告诉张丽,她在等一封可能永远不会到来的回信。
时间一天天过去,那份等待,逐渐从最初的笃定,变成了焦灼。
她甚至开始怀疑,当初那个举动是否太过天真。
也许,那封信早已被当做无数普通信件之一,淹没在了浩如烟海的文牍之中。
就在林婉清几乎要放弃,准备在银行和本地一家大型国营厂之间做出选择时,
一封信,跨越千山万水,终于送到了她的手上。
送信的邮递员特意找到了系办公室,指名道姓要交给林婉清同志。
那不是普通的牛皮纸信封。
信封的质地更厚实,上面用宋体字清晰地印着一行烫金小字——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那一刻,整个办公室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
林婉清的心,也随之漏跳了一拍。
她接过信,指尖能清晰地感受到那几个凸起文字的质感,庄重而威严。
她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拆开,而是紧紧攥着信,等到放学将它带回了自己的出租屋。
关上门,隔绝了外界的一切喧嚣。
林奇正在周大娘家玩,屋里只有她一个人。
她的手有些微抖,小心翼翼地撕开了信封的封口。
里面是一张薄而韧的信纸,上面是用钢笔书写的字迹,笔力遒劲,自成风骨。
信的内容很短,却字字千钧。
“林婉清同志:”
“来信收悉。国家建设,金融为先。四化蓝图,亟需栋梁。”
“新时代呼唤兼具理论与实践的新青年。”
“银行系统非旧时账房,乃经济运行之枢纽。”
同学,你信中引述孙冶方同志“千规律,万规律,价值规律第一条”的论断,深得我心。
金融改革道阻且长,但正如陈云同志所言:“摸着石头过河,要摸得稳,也要走得快。”
“望卿不负韶华,投身于此洪流,为国聚财,为民理财。”
人民银行的大门,永远向心怀理想的青年敞开!
此致
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