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 包产到户

作者:似雪忆流年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听着李叔朴实又充满信心的话语,林婉清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彻底放了下来。


    那五百块钱,是她投向未来的第一块石头。


    现在,这块石头已经在水里,开始泛起她所期望的涟漪。


    “辛苦您了,李叔。”


    “不辛苦,不辛苦,能看着这塘鱼长大,我这心里也高兴。”


    挂了电话,林婉清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几天后,林婉清去学校收发室取信,看到了一封来自《齐鲁文学》杂志社的信件。


    她的心跳漏了一拍。


    那篇她根据后世记忆改编的,关于一个农村女教师坚守岗位的短篇故事,有回音了。


    她的指尖有些发凉,带着紧张,小心翼翼地撕开了信封。


    信纸很薄,上面的铅字却像有千斤重。


    “林婉清同志:您好!您投递的稿件《山那边》,经我社编辑部审阅,决定予以采用,


    将刊登于本年度第十一期杂志,随信附上稿费捌拾元整,望查收。


    期待您更多优秀的作品,《齐鲁文学》编辑部。”


    捌拾元。


    整整八十块钱。


    在这个普通工人月工资只有三十几块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林婉清捏着那张薄薄的汇款单,一瞬间,眼眶有些发热。


    这是她在这个时代,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赚来的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是她独立与新生的勋章。


    她几乎是立刻就冲到了张丽的面前,举着手里的信和汇款单,激动得说不出话。


    张丽一把抢过去,看完后,比林婉清还要激动,尖叫着抱住了她。


    “天啊,婉清,你太厉害了!”


    “八十块钱,我的天,你发财了!”


    为了庆祝双喜临门,林婉清坚持要请张丽去国营饭店吃一顿好的。


    饭店里人声鼎沸,白瓷盘里装着的红烧肉泛着诱人的油光。


    张丽一边大口吃肉,一边又告诉了林婉清另一个好消息。


    “对了,你的翻译稿,王组长看了,特别满意。”


    “他说你的文笔细腻,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味道,比一些老翻译还好。”


    张丽咽下一口肉,神秘兮兮地凑过来说。


    “他已经决定了,整本《简·爱》的翻译工作,都交给你了。”


    林婉清的筷子停在半空中。


    幸福来得如此突然,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这意味着,她有了一份稳定且体面的长期工作。


    收入来源一下子变得多样,林婉清的生活宽裕了许多。


    她不再需要为每一分钱精打细算。


    她带着林奇去了百货商店,给他买了两身崭新的棉布衣裳,柔软又舒服。


    还买了大白兔奶糖,麦乳精,甚至还有一小罐稀罕的炼乳。


    这些都是适合刚断奶的孩子补充营养的好东西。


    看着儿子穿着新衣服,小口小口地舔着奶糖,


    满足地眯起眼睛的样子,林婉-清的心里被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填满了。


    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


    孙明明看着家里突然多出来的这些“奢侈品”,有些坐不住了。


    “婉清啊,你这钱…是不是花得有点多了?”


    她小心翼翼地问,生怕惹女儿不高兴。


    林婉清正在给儿子冲麦乳精,闻言,抬起头,脸上带着温和的笑。


    “妈,我找到活儿干了。”


    她将自己给杂志社投稿,还有给新闻社做翻译的事情,简单地跟孙明明说了一遍。


    孙明明听得一愣一愣的,像是听天书。


    在她朴素的认知里,写字居然能换来这么多钱,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那…那能挣多少啊?”


    “稿费不固定,但翻译的活儿,每个月大概能有四十多块。”


    “什么?”


    孙明明惊得站了起来。


    四十多块。


    比一个正式工人的工资还要高。


    她看着眼前这个沉静又从容的女儿,忽然觉得有些陌生。


    曾经那个柔弱、凡事都听她安排的女儿,不知不觉间,已经长成了她需要仰望的模样。


    从下个月开始,林婉清每个月给孙明明的生活费,从十块涨到了十五块。


    孙明明拿着那多出来的五块钱,手都在抖,脸上的褶子笑成了一朵花。


    她逢人便说,自己的女儿有出息,能给报社写文章挣大钱。


    上学的时光,在忙碌与充实中飞速流逝。


    转眼,就到了一九八零年的初夏。


    林婉清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她如鱼得水,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林奇也已经两岁半了,长成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


    话说利索,每天跟在林婉清身后,“妈妈”“妈妈”地叫个不停。


    五月的一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通过报纸和广播,传遍了国内的每一个角落。


    邓爷爷的包产到户政策,正式下发。


    这意味着,人民公社“大锅饭”的时代,即将结束。


    土地,可以承包给农民自己耕种了。


    孙明明急匆匆地找到了正在看书的林婉清。


    “婉清,我听收音机,咱老家那边,好像也能分地了。”


    她的语气里带着渴望。


    “我户口在村里,你说,咱要不要也包点地?”


    林婉清放下书,接过报纸。


    她的目光落在报纸的标题上,眼神却飘向了更远的未来。


    她拍板。


    “包,当然要包。”


    林婉清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丝毫犹豫。


    孙明明愣住了。


    “可,可咱娘俩都在济南,地包下来了,谁种啊?”


    林婉清的嘴角勾起意味深长的笑。


    “妈,你忘了,我可是顾家的媳妇。”


    她决定回一趟清河县。


    不仅为了承包土地,也为了去看一眼她那承载着希望的鱼塘。


    火车况且况且地行驶在铁轨上,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


    时隔近两年,再次踏上清河县的土地,林婉清的心情格外平静。


    她直接去了村委会,找到了顾建国。


    承包土地的事情,进行得异常顺利。


    现在政策刚开始推进,很多户还在犹豫,林婉清来的早,


    孙明明虽然只有一人,也分到了三亩上好的水浇地。


    在林婉清的劝说下,顾建国也下了决定,申请了包地。


    签完承包合同,林婉清跟着顾建国到了顾家。


    看到林婉清突然出现,陈月香愣住了。


    林婉清却没给她机会,直接开门见山。


    “爸,妈。”


    她这一声称呼,让顾建国和陈月香都看了过来。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