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9章 模拟十遍,一锤定音!

作者:雅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凛冽的寒风卷着雪花,抽打在临时搭建的工具棚油毡布上,发出“噼啪”的闷响。


    棚内,气氛比外面的天气还要凝重几分。


    十几双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台刚刚被周向东修复的旧车床。


    它曾是希望的化身,此刻却成了绝望的源头。


    车床旁的铁盘里,三枚刚刚加工出来的转向节螺栓,像三具丑陋的尸体,无声地宣告着失败。


    它们的螺纹犬牙交错,表面布满深浅不一的刀痕,别说装上卡车,就是当废铁卖都嫌占地方。


    “又废了一个!”


    李师傅一拳砸在车床冰冷的床身上,手背瞬间通红,他却浑然不觉。


    这位跟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把式,此刻脸上沟壑纵横,写满了无力和挫败。


    他粗重地喘着气,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不行……这床子不行了!主轴跳动得厉害,根本吃不住劲儿。修修补补能转起来是奇迹,想让它干精加工的活儿,是要它的老命!”


    转向节螺栓,是卡车转向系统里的关键零件,精度要求极高。


    没有它,车轮就成了脱缰的野马,整个车队都得瘫痪在这冰天雪地里。


    人群中响起一片压抑的叹息声。


    希望刚刚燃起,就被一盆冰水当头浇灭。


    “那咋办?没这玩意儿,咱们的车连方向都打不了!”王铁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我就说,指望这堆废铁能变出金疙瘩,纯属做梦!”孙大勇抱着胳膊,靠在棚子立柱上,阴阳怪气地开口,眼神若有若无地瞟向周向东,“某些人本事大,能让铁疙瘩转起来,可转起来跟能用,那是两码事!”


    他的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在场每个人的心里。


    修复车床的喜悦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更深的绝望。


    周向东没有理会孙大勇的讥讽。


    他一言不发地走到车床前,目光沉静如水,仔细审视着那台嗡嗡作响的老伙计。


    其他人看他,只觉得他是在发呆,但在他的视网膜上,一幅蓝光构成的虚拟透视图正缓缓展开。


    【系统提示:图纸解析模块已启动,正在扫描设备结构……】


    无数条数据流瀑布般刷过。


    主轴、卡盘、刀架、尾座……车床的每一个零件都被分解、建模,纤毫毕现。


    【扫描完成。


    发现结构性偏差:主轴轴承座因长期磨损及修复应力,产生0.15毫米的微量形变,导致主轴旋转时同心度超标。】


    【解决方案生成:通过在轴承座安装面上进行微量车削,补偿形变偏差,可将主轴同心度恢复至±0.01毫米精度范围内。】


    原来如此!


    问题不在于主轴本身,而在于承载它的基座。


    这细微到肉眼无法分辨的变形,正是导致加工精度一塌糊涂的罪魁祸首。


    李师傅的经验再丰富,也只能判断出“主轴跳动”,却无法洞悉其根源。


    周向东抬起头,迎上李师傅焦灼的目光,平静地说道:“李师傅,问题不在主轴,在轴承座。我们不需要大修,只需要在安装面上,车掉0.15毫米,做一个补偿,就能恢复精度。”


    此言一出,整个工具棚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周向东。


    “啥?车掉0.15毫米?”李师傅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他下意识地反驳,“小周,你疯了?0.1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这怎么量?怎么调?全凭肉眼和手感?这比蒙着眼睛绣花还悬乎!一刀下去,要是车多了,整个轴承座就彻底报废了!这台车床也就真成了一堆废铁!”


    他的话代表了所有老师傅的心声。


    这是在挑战他们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常识。


    精密加工靠的是精密的量具和稳定的机床,而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感觉”。


    孙大勇更是嗤笑一声,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装神弄鬼,真以为自己是神仙了?还0.15毫米,说得跟真的一样,你怎么不说你是用眼睛看出来的?”


    他猜对了一半。


    周向东确实是“看”出来的,只不过用的是系统的眼睛。


    面对所有人的质疑,周向东没有争辩。


    他知道,此刻任何语言都是苍白的。


    唯有事实,能击碎一切怀疑。


    他缓缓闭上双眼。


    那一瞬间,外界的嘈杂、质疑、冰冷的空气,全部消失。


    他的意识沉入一片纯白的空间。


    【技能模拟训练模块已启动。】


    【训练目标:主轴轴承座精度补偿操作。】


    【训练次数:10次。】


    嗡——


    一声轻响,周向东的“意识体”前出现了一台与现实中一模一样的虚拟车床。


    拆卸主轴、测量轴承座、安装刀具、设定进给参数……


    第一次模拟,刀具角度略有偏差,切削量超了0.03毫米。失败。


    第二次模拟,手部抖动,导致切削面不均。失败。


    第三次模拟……


    第九次模拟,操作流畅,但耗时过长。


    第十次模拟,从拆卸到调整,每一个动作都如同教科书般精准,每一个步骤都衔接得天衣无缝。


    一道完美的路径,已经深深刻印在他的肌肉记忆中。


    【训练完成。肌肉记忆路径已生成。】


    周向东猛地睁开眼睛。


    他的眼神,变了。


    之前的平静沉稳,化作了此刻的锐利如刀,充满了绝对的自信。


    他不再多说一个字,直接从工具箱里拿起测微仪和百分表,动作行云流水。


    固定表座,探针接触轴承座安装面,轻轻转动主轴……一系列在外人看来繁琐无比的校准动作,在他手中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就全部完成。


    “他……他这是在干什么?”一个年轻工人小声问。


    “校准,他在找基准点。”李师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快,太快了……而且每一下都准得吓人。”


    周向东设定好进刀参数,对李师傅说:“李师傅,麻烦您,帮我把车床开到最低速。”


    李师傅下意识地点了点头,手指有些僵硬地按下了启动按钮。


    车床再次发出低沉的嗡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连最大声的孙大勇也死死闭上了嘴,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周向东的手。


    周向东的手,稳如磐石。


    他轻轻转动进刀手轮,刀尖以一种肉眼几乎难以察觉的速度,缓缓靠近旋转的工件。


    “呲——”


    一声极其轻微的切削声响起。


    那声音清脆、连续,不带一丝一毫的滞涩,宛如小提琴手在弓弦上拉出的最平稳的音符。


    银白色的铁屑如发丝般卷曲着飘落,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


    整个过程,不过十几秒。


    周向东收刀,关闭车床。


    整个工具棚里,落针可闻。


    “好了。”他平静地说道,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李师傅第一个冲了上去,他几乎是抢过周向东刚刚加工好的第一颗转向节螺栓,颤抖着手,将千分尺的测头夹了上去。


    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刻度。空气仿佛凝固了。


    “怎么样啊,李师傅?”王铁柱急得直挠头。


    李师傅没有回答,他松开千分尺,又换了个角度重新测量了一次,然后又换了第三个角度……他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脸色从紧张变成震惊,最后化为一片狂喜的潮红。


    “公差……公差±0.02毫米!”他猛地抬起头,声音因为极度的激动而变了调,“天哪!这……这比咱们厂里一级品的标准还要高!还要高啊!”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


    “我的娘!真的假的?”


    “±0.02毫米!用这台破烂车出来的?”


    “神了!这简直是神仙手段!”


    孙大勇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白,像是被人狠狠地抽了几巴掌,火辣辣地疼。


    他张了张嘴,想说句什么,却发现任何话在此刻都显得那么可笑和无力。


    周向东没有停下,他换上新的毛坯料,再次开动车床。


    第二颗,成功!


    第三颗,成功!


    连续三颗,颗颗都是超越标准的一级品!废品率,归零!


    “咣!”


    王铁柱激动地一拳砸在身后的木板墙上,震得棚顶的雪花簌簌落下。


    他通红着眼睛,一把抓住周向东的肩膀,用力晃了晃:“东子!你小子……你这手艺,是铁匠铺里的神仙下凡了吧!”


    而李师傅,这位倔强了一辈子的老师傅,在所有人震惊的目光中,缓缓走到周向东面前,整理了一下满是油污的衣襟,然后,深深地、郑重地弯下了腰,鞠了一个九十度的躬。


    “小周,”他抬起头,眼眶里泛着泪光,声音哽咽,“以前,是我教你修车。今天,是你教我怎么做人,怎么看待这门手艺。我老李,服了!心服口服!”


    这一躬,比任何赞美都来得震撼。


    它代表着旧时代经验派对新时代技术派的最高敬意。


    夜,深了。


    车队营地里,庆祝的喧嚣渐渐平息。


    转向节螺栓的批量生产已经步入正轨,车队的危机暂时解除。


    周向东的工具棚里却依旧亮着灯。


    他没有沉浸在白天的赞誉中,而是摊开一张草图,那是他根据系统资料,重新设计的柴油滤清器核心部件——一种能大幅提升过滤效率和寿命的新型滤芯。


    这才是他真正的目标,修复车床只是第一步。


    “咚咚咚。”


    敲门声响起。


    周向东抬起头,有些意外。这么晚了,会是谁?


    他拉开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的老人。


    老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呢子大衣,身形清瘦,头发花白,但腰杆挺得笔直。


    他戴着一副老式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深邃,仿佛能看透人心。


    “你就是周向东同志吧?”老人开口,声音温和而有力。


    “我是,您是?”


    “我姓陈,叫陈开泰。以前在哈工大教过几年机床原理。”老人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用牛皮纸包裹的东西,递了过来,“我听说了白天的事。你修那台车床的手法,只凭微量切削来补偿基座变形,这种思路……像极了我当年的导师。”


    周向东心中一动,接过了纸包。


    入手很沉,打开一看,是一沓厚厚的、已经泛黄的复印件,封面上是几个手写的工整大字——《机械设计手册》。


    “这……”


    陈工的目光灼灼地盯着他,仿佛在审视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年轻人,我看过你画的草图,很有想法,也很大胆。但是,你的路子太野了。你缺的不是技术,也不是天赋,而是系统化的理论和正规的训练。这本手册,算是我给你的见面礼。”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严肃起来:“我可以帮你,帮你把那些野路子的想法,变成符合国家标准的正式图纸。但我有一个条件——”


    陈工的眼神望向棚子外茫茫的雪原,意有所指地说:“别把这一身惊人的本事,锁死在这小小的工具棚里。它属于更广阔的天地。”


    送走陈工,周向东回到桌前,心中的波澜久久无法平息。


    他翻开那本散发着墨香和岁月气息的手册,扉页上,是一行遒劲有力的钢笔字:


    “工业化,始于对每一毫米的精确掌控。”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脑中的迷雾,将他白天的操作与一个更宏大的概念连接在了一起。


    他下意识地望向窗外,风雪不知何时已经小了。


    一道熟悉的身影正踩着积雪,艰难地走过营地。


    是苏晓梅,她怀里抱着一叠厚厚的图纸,看样子是刚从地质勘探队那边回来。


    昏黄的灯光下,她专注而坚定的侧脸,仿佛一幅动人的画卷。


    就在这时,他脑海中,冰冷的系统提示音悄然亮起:


    【时代任务更新:三线建设关键物资调拨通道即将开启。】


    【系统建议:尽快筹建拥有独立生产能力的修理厂,获取正式生产资质,承接国家级任务。】


    周向东的目光从窗外的身影,缓缓移回到手中的《机械设计手册》上,最后落在了自己那张滤清器设计图上。


    他握紧了手中的铅笔,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一个前所未有的念头,在他心中疯狂滋长,清晰而坚定。


    他低声自语,像是在对这个时代宣告:


    “是时候了,从一个修车的人,变成一个……造车的人。”


    夜色如墨,窗外的世界寂静无声,但周向东知道,一个崭新的、属于他的工业时代,正准备拉开序幕。


    他体内的血液,已经开始滚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