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楚星河把一摞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放在我桌上。
“孙工,这些是赵工刚让送过来的,说是急需的国外公开期刊索引。”
我头也没抬,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着检索关键词:“放左边那摞。你那边IEEE数据库权限申请下来了吗?”
“流程走到采购了,说外汇额度有点紧,让写补充说明。”
“那就写。直接写‘争气机’项目急需,堵死所有可能被卡脖子的技术路径,需要全面检索规避专利风险。”
我停下敲键盘,看向他,“就这么写,加急。”
楚工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明白,我这就去。”
实验室角落临时用屏风隔出了一小块区域,成了我们信息组的战场。
几台电脑全开着,屏幕上密密麻麻全是各种数据库界面和文献列表。我们几个人,就像是在信息的海洋里捞针的渔夫。
攻关组的李亚男揉着眼睛抱怨:“孙工,这全英文的专利说明也太拗口了,看半天才看懂一半。”
“看不懂就查词典,或者标记出来集中问。”我把自己刚整理好的一个文件夹拖给她。
“这是相关领域的常用术语解释和我找到的一些中文对照资料,你先看着。重点看权利要求书部分,那才是雷区。”
“哦哦,好的,谢谢孙工。”她连忙接过。
内线电话响起来,是赵工。
“孙琳,怎么样?有发现吗?”
“正在筛。目前看,他们在结构控制和数据滤波这两个子领域布局很密集,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实现路径都注册了。”
“有没有绕过去的可能?”
“正在找。有一种基于新型算法的思路,他们三年前的专利提到过,但似乎没继续深入,可能是当时技术条件不成熟。”
“我让王柏重点查这个方向的后续进展和非专利文献了。”
“好!盯紧了!有任何苗头立刻告诉我!”赵工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电话啪地挂了。
我放下电话,看向对面工位:“王柏,听到没?那个新型算法的方向,深挖!”
“收到,孙工!”王柏推了推眼镜,整个人几乎要埋进屏幕里。
时间在鼠标的点击和键盘的敲击声中过得飞快。
屏风外是赵工他们讨论甚至争论技术难题的声音,屏风内是我们这边噼里啪啦的检索和偶尔低声的交流。
楚星河拿着几张申请单过来:“孙工,采购部说补充说明可以,但需要我们这边先签个字,证明必要性。”
我接过单子,走到屏风口喊了一嗓子:“赵工!签个字!”
赵志远正和白板上的电路图较劲,头也不回地挥手:“没空!你替我签了!”
“规矩不能坏,你的名字我签不了。”我拿着单子走过去,直接拍在他面前,“就这儿,签个名就行。”
赵工啧了一声,抓起笔唰唰签上大名:“这种事儿以后你定就行。”
“该走的流程一步不能少。”我拿回单子,递给楚星河,“快去快回。”
下午的时候,气氛更紧张了。我们发现的专利壁垒比预想的还要多,几条可能的技术路径都被堵得死死的。
李亚男有点泄气:“这怎么绕啊?感觉四面八方都是墙。”
“所以才叫卡脖子。”王柏头也不抬,“不然赵工能急成那样?”
我喝了口水,看着大家:“都别灰心。找专利不是为了照搬照抄,恰恰是为了避开他们划下的道儿。”
“他们注册的多,正说明这是热门且关键的方向。我们换个思路,找他们的漏洞,或者他们忽略的交叉领域。”
我点开几个文件夹:“这是航天六院那边之前分享的一些公开技术资料,虽然领域不同,但底层逻辑有相通之处。”
“还有这些,是哈工大实验室几年前的一些基础研究论文,当时可能不具备应用条件,但现在说不定可以。结合起来看。”
组里的人又重新打起精神,按照新的思路继续筛查。
快下班的时候,我的邮箱弹出一封新邮件,是西工大那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回复的,关于昨天咨询的传感器技术。
附件里是一篇他们最新发表的会议文章,涉及一种非常前沿的信号处理技术。
我快速浏览了一遍摘要和结论部分,心里一动,立刻把文章转发给王柏和李亚男。
“重点看这个!特别是第三章提到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我们之前查到的那个算法雏形,看看能不能碰撞出点什么!”
几分钟后,王柏抬起头:“孙工!有门儿!他们这个方法正好能弥补那个算法早期的缺陷!”
“而且这个实现方式,目前的专利库里似乎没有完全覆盖!”
“确定吗?”我立刻走过去。
“至少从现有检索结果看,没有直接相同的。这是一种混合架构,巧妙的很!”王柏指着屏幕上的技术路线图,语气兴奋。
我立刻拿起内部电话,接通赵工:“赵工,我们这边可能找到一条小路,需要和你还有李亚男马上碰一下!”
“马上过来!”
十分钟后,在小会议室,我把打印出来的关键章节和我们的初步分析递给赵工和李亚男。
赵工看得飞快,眉头紧锁又缓缓舒展。李亚男则更关注技术细节,不时低声和王柏交流几句。
“……嗯,这个思路确实有点意思。”赵工放下论文,看向李亚男,“李工,你觉得呢?”
“理论上是可行的,能绕开最主要的几个专利点。”
“但实现起来有难度,对底层代码和运算效率要求很高,我们需要进行大量仿真测试。”李亚男保持着技术人员的严谨。
“那就赶紧测试!需要什么资源?”赵工雷厉风行。
“需要更强的算力支持,至少需要调用集团计算中心的部分节点。”
“我去申请!”赵工立刻拍板,“孙琳,你们信息组继续深挖这个方向的所有相关文献,特别是非专利的。”
“确保没有遗漏的潜在风险。所有支持性材料立刻整理出来给我。”
“明白。”
回到信息组,我立刻分配任务:“王柏,你负责追踪这个技术的所有相关论文和前期研究。”
“亚男,你查所有应用了这个方法的公开项目,哪怕只是实验性的。”
“楚工,你继续深挖专利库,确保这个混合架构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有踩雷。我负责汇总和写报告。”
小小的信息角再次忙碌起来,晚上九点多,我终于把一份初步的技术路径规避分析报告发给了赵工。
揉了揉发酸的眼睛,看着还在埋头苦干的组员们。
“今天就到这吧,大家辛苦了,回去好好休息,明天任务更重。”
楚工关掉电脑,叹了口气:“感觉脑子被掏空了,全是英文单词和电路图在飘。”
李亚男也站起来活动肩膀:“我也是,看东西都快有重影了。不过孙工,今天最后找到那个方向的时候,真的好激动!”
“这才刚开始。”我笑了笑,“后面的验证和实现才是硬骨头。走吧,下班。”
回到工位拿包,看到手机上有一条未读短信,是男友发来的。
“忙完没?给你带了宵夜,在老地方。”
我笑了笑,回了个“马上到。”
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我看到王柏还在电脑前,眉头紧锁地盯着屏幕。
“小王,还不走?”
“孙工,你先走。我再查最后一个数据库,总感觉刚才那个架构里的一个微处理单元有点眼熟,我得确认清楚它百分之百安全。”
我点点头:“好,别太晚。记得锁门。”
“放心吧孙工。”
走出办公楼,夜风一吹,疲惫感似乎消散了一些。
我心里想着明天的工作重点:那份算力申请必须催一下,还有哈工大那边答应共享的数据包应该明天能到,得安排人去对接解密……
信息捕手的工作,就是这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为前方的攻坚团队扫清雷区,寻找那条能让我们自己闯出去的、最安全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