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屏幕上的波形图和数据表,这是刚录入完成的“蓝剑-7B”第三轮低温环境测试结果报告。
不对。
我立刻抓起旁边的原始记录文件,上面是测试工程师的手写数据。对照屏幕上的录入值和纸上的记录重新对了一遍。
“导波管压力峰值…三次实测平均值:98.75千帕…98.75…98.75…”没错,录入分毫不差。
可这结果……我闭上眼,上周三赵工在项目进展会上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基于新材料的弹性模量修正,导波管在极端低温下的压力稳态值,理论预期必须稳定在99.0千帕左右,这是关键阈值!”
“低于这个值,能量传输效率就会打折扣,直接影响末端精度!”
99.0千帕,赵工当时强调了三遍。
可现在屏幕上刺眼的98.75千帕!而且不是一次!三次测试,三条数据线,都偏在那条理论预期的红线下方。
“小张?”我问道。
赵工助手张博应声抬头,手里还拿着份材料,“孙姐?咋了?”
我拿着那份原始记录,直接把我的屏幕朝他转过去。
“你看这儿,‘蓝剑-7B’第三轮低温测试的数据,导波管压力峰值,三次实测平均值,98.75千帕。”
小张探过身子,视线在我屏幕和他自己桌面上的工作文档间来回扫了几眼,又低头看看我摊开的原始记录纸。
“嗯…记录上是这个数,98.75。你录入的也是98.75。”
“没错啊孙姐?哪不对?”他语气带着点儿懈怠。
“录入是没错!”我强调着。
“但赵工上周项目会上明确强调的稳态理论预期值是99.0!现在实测低了整整0.25千帕!”
“而且你看,这三次数据,”我把鼠标移到图表上,放大其中一段。
“离散度小得惊人,几乎重合!偏偏这三条重合的线,都偏离了理论值!这样的概率有多大?”
小张凑近屏幕,仔细看了足足有半分钟,“哦……这个啊。”
“孙姐,你太紧张了。才0.25千帕,千分之二点五都不到!对这种复杂系统整机测试来说,算个啥呀?毛毛雨啦!”
“可能是低温环境下的干扰吧?设备冷却循环那帮家伙,指不定哪个阀门开度又没调准,泵有点喘震。”
“或者传感器老毛病,一到零下五十度就有点飘?这种小偏差常有。”
“赵工不也常说嘛,试验场哪有实验室那么金贵,风吹草动都影响,有点波动太正常了。”
“正常?”我把原始记录翻到环境参数记录页。
“你自己看!三次测试,环境舱温度记录!零下50度正负0.5度,完美控制在要求范围!”
“冷却液主回路压力波动值,看这儿,”我指着其中一行,“波动幅度小于允许阈值的百分之六十!这叫环境不稳定?这叫干扰?”
“关键是,这偏差是系统性的!三次!每次都稳稳地低了0.25千帕左右!”
“这就不像是设备抽风或者环境捣乱了!这像是有个‘固定值’在拉着它往下走!”
小张被我的问题噎了一下,“哎哟我的好孙姐!”他有些无奈。
“你这也太…太较真了!不是我说,0.25千帕,放在咱这种大型号上,真算不了什么大事儿。”
“我们以前搞‘蓝剑-5’的时候,那低温测试数据偏差,比这离谱多了!最后不也靠后期算法和地面测试校准过来了?”
“照样定型服役!”他试图用经验说服我。
“放心,问题不大!赵工心里有数。”
“我看啊,十有八九就是某个不起眼的传感器,在极端低温下有点小漂移。”
“回头让计量室的哥们儿重新标定一下就行。何必现在揪着不放呢?”
“传感器漂移?”我紧追不放。
“具体哪个传感器?控制系统的温度反馈探头?还是导波管本体上的压力感应单元?还是数据采集卡?”
“是硬件漂移还是软件补偿参数没设对?你得告诉我具体是哪个环节的嫌疑最大!”
“呃……”小张眼神有点躲闪,显然没细想过这问题。
“这个……这哪能一眼就看出来?得查!查原始通道数据!查各个传感器的实时记录!”
“孙姐,你也知道,这一轮测试下来,原始数据量有多大?多少个GB!”
“要从这海量数据里,去定位一个导致最终结果偏低0.25千帕的‘微小系统偏差’?找出具体哪个环节的‘微小漂移’?”
“这不是大海捞针吗?查起来多麻烦!”
“而且很可能,咱俩查了一整天,最后发现,嘿,就是环境里那点不起眼的扰动,叠加起来造成的!白费力气!”
他拿起桌上的项目节点进度表,指给我看上面的红色标记。
“你看,现在项目节点催得多紧!赵工天天上火,嘴上都起泡了!”
“咱们技术支援中心的任务,是保证这些数据按时、准确、完整地入库,走完流程!这才是当务之急!”
“别在这种细枝末节上钻牛角尖耽误时间了!等后续测试数据积累多点,或者等赵工他们分析总体报告时发现了,自然会去细究。”
“你现在揪着这个0.25千帕不放,非要我现在就去查,那我手上这摊活儿怎么办?今天的数据汇总报告还要不要交了?”
“赵工知道了,肯定也得说咱小题大做,不分轻重缓急!”
我沉默了几秒,小张的态度,其实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一线技术员的想法:抓大放小,进度优先。
我能理解项目的巨大压力,赵工的焦虑,小张的不易。
但心里那股别扭劲儿,那股像被什么东西硌着的不安,怎么都压不下去。
这0.25千帕,真的只是“细枝末节”吗?在万米高空,在电光火石之间,它会不会成为那根压垮骆驼的稻草?
“行,”我强迫自己冷静,向现实妥协了一步,但底线绝不能放弃。
“不耽误你现在的时间。但这系统性偏差,是客观存在的,对吧?三次测试都偏低,而且偏离方向一致,数值稳定。”
“这一点,你承认吗?”我盯着他的眼睛,不容他回避。
小张避开我的视线,低头翻了几下原始记录,最终不太情愿地点点头。
“呃……数据上看,确实有那么一点点……偏低的趋势。数值上……是低了0.25。”
“好!”我立刻转身回到,调出内部数据管理系统的录入界面,找到备注栏。
“既然承认有偏差,那我们就按规矩办。”我一边说,一边快速输入文字。
“我会在本次‘蓝剑-7B’低温测试数据入库的备注栏里,清楚注明”
“‘三次低温测试导波管压力峰值实测值出现系统性偏低约0.25千帕现象,与理论预期值存在微小但稳定偏差。”
“建议后续测试中重点关注,并在项目总体数据分析时予以排查,确认潜在干扰源或设备状态问题。’”我念出声,确保小张听到。
“这样总行吧?既不耽误你现在的工作流程,也算尽到我们技术支援中心发现问题、记录问题、提醒后续的责任了。”
小张那边大概在赶他手头那份报告,头也没抬,“行行行,孙姐你严谨。备注上挺好,这样大家都能看到,后续有精力了再看。”
“我这边真的一堆事,先忙了哈。”他挥了挥手。
“嗯,你忙。”我敲下回车键。屏幕上弹出“备注提交成功”的提示框。
那三条固执地偏低的数据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视网膜上,顽固地不肯褪去。
真是环境干扰?真是某个传感器在低温下“感冒”了?
还是……别的什么?
技术支援中心,我们接触的数据流,就像这台庞大国防机器最敏感的神经末梢。
一点微小的异常信号,一点看似无害的“固定偏差”,谁知道它传递的是系统运行中正常的“噪声”。
还是某个暗处伸来的、企图破坏这架精密机器运转的“黑手”?
厂区道路空旷安静,只有风声掠过楼宇间,一片祥和宁静的景象。
可这份宁静之下,我总觉得,有双看不见的眼睛,正注视着这里发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