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右下角那个小小的黄色闪烁,凌晨的技术支援中心,我放下刚归档的文件,光标移到那个状态标识上,‘7号温控试验台’。
记录显示:03:20:15,状态异常(代码:E-107),持续0.8秒。
不是误报?E-107,设备内部温度传感器通讯短暂中断。这玩意儿,说大不大,温控精度要求是高,但0.8秒……能影响啥?
电话直接拨到设备维护值班室。“维护组,小王。”
“小王,我是技术支援中心孙琳。刚系统记录,7号温控台,03:20:15,E-107报警,持续0.8秒。”
“后台日志显示什么了?”我问道。
电话那头传来敲键盘的操作音。“稍等,孙姐……查到了。”
“日志记录:主传感器通讯丢包一次,确实是0.8秒。”
“备用传感器即时补位,温控曲线没断,波动在允许范围内。报警阈值设得敏感了点吧?”
“波动值多少?”我追问。
“呃……最大偏离设定值0.3摄氏度,瞬间的事儿,马上就拉回来了。”
“设备现在运行状态全绿,稳定得很。”
小王的声音带着点儿被吵醒的含糊,“孙姐,这种瞬时丢包,以前也有过,可能是线路轻微干扰?”
“重启下设备通讯模块就好了。现在半夜,要不明天一早处理?”
“瞬时丢包,波动0.3度,设备记录在案了吗?”我手指点着桌面。
0.3度,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材料试验来说,不算小数目,哪怕只有一瞬。
“啊?设备运行日志里没自动记这种瞬时波动细节,只记了异常报警事件和恢复。”
“温控数据流倒是连续的,要看具体数据包才能拉出那零点几秒的偏差。”小王解释道。
“明白了。这样,小王,把这次报警事件按规程录入维护日志,时间、代码、持续时间、初步判断都写上。”
“明天第一件事,带工具去7号台现场,重点检查主传感器连接线缆接口,有无松动、氧化迹象。”
“设备运行日志里没记波动值,但数据流里有,对吧?”
“把03:20:15前后一分钟的温控原始数据包,完整导出备份到指定安全服务器,我这边做一次冗余存档和分析。”
“啊?孙姐,就这0.8秒的事儿,还要导数据包?”小王的声音透着惊讶,“那数据量不小啊,就为这点偏差……”
“对,就为这点偏差。”我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
“温控精度是试验数据的命根子,0.3度的瞬时偏差,在特定敏感阶段,可能直接影响材料性能判断。”
“规程有要求,任何设备异常,无论是否影响结果,相关数据必须留存备查。执行吧,做完告诉我一声。”
“……行,明白了孙姐。我这就录日志,数据包明早导出备份。”
“好,辛苦。保持联络。”我挂了电话。
我调出7号温控台关联的试验项目信息。这是赵工他们组的新材料疲劳测试,已经跑了快一周,接近尾声。
这个节骨眼上,设备来这么一下……希望真是线路问题。
我按照标准流程,在技术支援中心内部的工作日志系统里,也详细记录了这次报警事件:
时间、设备编号、异常代码、持续时间、与维护组沟通情况、数据备份要求。
最后,我在“备注”栏敲下:“需关注明日维护排查结果及数据包初步分析。”
刚确认提交日志,桌上的电话响了,是陈主任办公室。
“主任?”我立刻接起。陈国强主任很少这个点来电话。
“小孙,还没休息?我看到系统提示,7号温控台有报警?”
“是,主任。03:20:15,E-107报警,主传感器通讯丢包0.8秒。已联系维护组小王,按规程处理了。”
“波动0.3度,我让他们备份了前后一分钟原始数据包做冗余分析。”我快速汇报。
“嗯。”陈主任应了一声,“0.3度瞬时波动,在试验允许范围内,但出现在疲劳测试后期,值得留个心眼。”
“数据包备份做得对。明天盯着点小王的排查结果,线缆接口是重点。另外。”他顿了顿。
“最近网络安全态势通报看了吧?提醒赵工他们组,对关键设备的数据流,多一份警惕没坏处。”
“原始数据包,你也过一遍眼,看有没有……除了温度以外的‘异常点’。”
“明白,主任。我会仔细核对数据包内容。”陈主任的话总是点到即止。
网络安全态势通报……上周才强调了APT攻击可能伪装成设备故障或误报,进行初步试探或埋设后门。
7号台虽然“非核心”,但连着赵工的关键项目。
“好。你也抓紧时间休息会儿,明天事儿不少。”陈主任说完就挂了。
放下电话,凌晨的困意被彻底驱散。屏幕上的7号台状态标识,依旧是一片安稳的绿色。
我调出报警时的系统日志详情页,目光锁定在时间戳上:03:20:15
我下意识地瞥了一眼右下角的时钟。距离报警发生已经过去了二十五分钟。
我点开这台设备的历史报警记录。E-107级别的通讯丢包报警,近三个月只发生过三次。
前两次间隔都很长,一次在下午设备启动自检时,一次在周末例行维护重启后。像这样发生在凌晨运行中段的,是第一次。
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取了7号温控台所在试验区域的内部监控画面回放。
时间轴拉到03:20:00到03:20:30。画面很安静,只有设备指示灯规律的闪烁。
03:20:15前后,没有任何人员接近,也没有明显的环境扰动,排除了物理干扰的可能性。
那问题大概率还是在设备本身或者……网络上?
我又打开内部网络状态监控面板。这个时间段,整个内部网络的流量都很平稳,没有异常峰值或丢包记录。
但陈主任的话时刻警醒在脑子里——“除了温度以外的‘异常点’”。
我盯着屏幕,导出的数据包是设备传感器发出的原始二进制流。
按照规程,我明天需要做的是格式校验和完整性校验,确保数据本身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没出错。
但如果……问题不是出在数据本身的内容(温度值)上,而是隐藏在数据流里的某些“额外信息”呢?
比如,一个刻意设计的、微小的通讯延迟,用来传递某种信号?或者……试探系统的反应?
现在想这些太远了,先等拿到数据包再说。
屏幕的光映在脸上,凌晨的寂静里,只有鼠标点击和键盘敲击的声响。
那0.8秒的黄色闪烁,此刻在我心里,投下的影子比黑夜还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