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2章 “碎片”里的光

作者:赵三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赵工,这边请,投影和话筒都调试好了。”我把最后一份会议材料放到赵志远面前的桌上,顺手调了调麦克风的角度。


    他点点头,没多说话,习惯性地检查着翻页笔。


    技术支援中心牵头搞的这个“边缘技术与经验分享会”,磨了小半年才批下来。


    非密级,自愿报名,旨在打破点组和组之间的信息茧房。有时候解决问题的那块拼图,指不定就躺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会议室坐了大半,比预想的热闹点。


    一线的大牛来得不多,多是像我们技术支援、文档标准化、部分测试岗的同事。


    还有几个新分来的研究生,眼神里还带着点儿对“高大上”军工的想象。我走到后面靠墙站着,习惯性当个观察者。


    “好,那咱们开始?”主持的同事看向我,我点头。


    他清清嗓子:“各位同事,感谢大家抽空参加咱们首届‘碎片拾光’技术交流会!”


    “今天第一位分享的,是咱们项目组的赵志远高工,他带来的主题是《外场试验中的‘意外’数据及其后续处理小技巧》。”


    掌声挺给面儿。赵工站起来,没太多开场白,直接切到PPT。


    “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就是些外场跑多了撞上的‘边角料’问题,还有当时怎么凑合着解决的土办法。”


    他讲的确实是“边角料”。


    某个传感器在特定温湿组合下偶尔飘移零点几秒,记录仪在强震动环境下的间歇性丢包。


    甚至是用记号笔在关键线缆接口做临时加固标记的“土法”。


    内容不惊艳,胜在真实、细节,是手册上不会写的“实战经验”。下面听得挺认真,不少人拿笔在记。


    “……还有一次,”赵工翻到一页波形图,背景是戈壁滩的照片。


    “设备状态监测屏上,突然蹦出来一组短促的、频率异常的噪声尖峰,大概持续了0.5秒。”


    “按手册,这属于干扰,直接滤掉或者标异常就行。”


    他停顿了一下,演示光标那个小尖峰上来回点了点。


    “那天也是巧,我正好盯着屏幕。这玩意儿一闪就过,按流程就该忽略。”


    “但我总觉得……这‘噪’得太规整了点,不像常见的电磁干扰或者振动耦合。”


    他放大了局部,那组尖峰虽然微弱,但间隔异常均匀。


    “后来怎么处理的?”下面测试组的老李忍不住问。


    “我让操作员把那几秒钟的原始数据单独截出来,发回实验室了。”


    “分析组那边花了两天,发现那不是‘噪声’,是隔壁平台一个辅助设备的泄频信号,被我们的传感器意外捕捉到了微弱耦合。”


    “虽然对我们设备本身没影响,但那个辅助设备的泄频模式……暴露了它一个设计冗余度不够的问题,后来他们平台自己做了优化。”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小小的议论声。


    赵工补充道:“不是什么大发现,就是说明,手册是死的,现场情况是活的。”


    “有时候,那些被程序自动过滤掉的‘碎片’,里面可能就藏着点别的东西。”


    赵工分享的这些,不正是技术支援中心日常接触最多的东西吗?


    流程之外的异常记录,非核心的测试日志,外场反馈回来的零星“小毛病”……


    它们就像散落的拼图碎片,大部分时候被归档、被忽略。


    “赵工,”我忍不住开口,“你刚才提到,觉得那组‘噪声’太规整,不像常见的干扰。”


    “这个判断……是基于经验,还是有具体的特征库对比?”


    赵工看向我,似乎有点意外我会问这个。


    “两者都有吧。经验多了,对常见的干扰模式心里有数。但光靠经验不够,容易先入为主。”


    “那次是刚好觉得‘不太对’,就多留了个心眼。至于特征库……”


    他摇摇头,“非核心设备的异常特征,很难建那么全,成本太高。”


    他顿了下,像是在组织语言:“更准确地说,是‘感觉’。”


    “就像你看多了正常的波形,突然看到个不一样的,哪怕很微弱,它‘跳’出来了。”


    “这种‘跳’,可能就是一种潜在关联的信号。”


    “感觉……”我低声重复了一遍。


    这个词在高度流程化、数据化的军工企业里,显得有点玄乎,甚至“不专业”。


    但赵工的经历恰恰证明,在程序和规则之外,人的观察、直觉、责任心,往往是捕捉那些“异常碎片”的第一道网。


    “说得太好了,赵工!”质量部的孟玥接过话茬。


    她是这次交流会第二个分享的,讲的是日常质检中发现的一些小零件批次差异引发的系统级隐患。


    “我们那儿也是,标准流程筛掉大部分问题,但总有那么点‘感觉不对’的。”


    “细究下去,往往能挖出点流程上的疏漏或者供应商的猫腻。靠的就是‘人’这根弦绷得紧。”


    她的话引起不少技术支援和文档管理同事的点头。


    小王适时推进流程:“感谢赵工和张工的精彩分享!下面有请信息组的吴工。”


    “他带来的是《非涉密网络日志中的‘幽灵访客’排查小记》,讲讲怎么从咱们内网访问日志里揪出点可疑的蛛丝马迹。”


    吴工是个挺腼腆的年轻技术员,“其实……也算不上‘幽灵’,就是些后台日志里不太合常理的访问记录。”


    “比如下班时间来自内部非工作区域的登录尝试,频率低但很规律;或者访问权限边缘的文档目录,时间点很集中……”


    他分享了一些筛查逻辑的调整,如何在不影响性能的前提下,更有效地捕捉这些“边缘异常”。


    他讲得有点磕巴,但内容很实在,尤其对我们这些负责日常数据巡检的人。


    交流会还在继续,气氛比预想活跃。


    后面又有两位同事分享了各自领域的“小窍门”。


    赵工的“规整噪声”,孟玥的“感觉不对”,吴工的“幽灵访客”……


    这些不都是我们技术支援中心每天在信息流里打捞的“碎片”吗?


    它们散落在不同的系统、不同的日志、不同的报告里。标准流程把它们定义为“非核心”、“低风险”、“可忽略”。


    但真的是这样吗?


    散场时,我帮着收拾桌上的材料和水瓶,赵工还在整理他的电脑包。


    “孙琳,”他叫住我,“刚才你问的那个问题……挺有意思。”


    “做技术支援,能接触到很多外围数据流。有时候,‘感觉’到了不对劲,别轻易放过。”


    “哪怕最后查出来是虚惊一场,也比漏掉好。”


    我点点头,心里的波澜有如有片羽毛轻轻拂过。


    “明白了,赵工。谢谢您今天分享的经验,很受启发。”


    我想起孟玥和吴工的话,补充道:“还有张工说的‘人绷紧弦’,吴工讲的‘幽灵访客’,都让我想了很多。”


    赵工“嗯”了一声,没再说什么,提着包走了。


    我拿起桌上一份忘记带走的会议记录草稿,随手翻看。


    技术支援中心就是守着一条庞大的、非核心的“信息碎片河”。我们每天打捞、分类、归档、丢弃。以前,我觉得这就是流程。


    但现在,赵工他们的话像一把钥匙——这些看似孤立的“碎片”,会不会在某种模式下,拼凑出我们尚未察觉的图景?


    那些被标准流程自动忽略的“规整噪声”、“感觉不对”、“幽灵访客”……里面会不会……也藏着光?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