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2章 安全条例考试

作者:赵三一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会议室的考场,坐满了人,只有书写的沙沙声。


    我攥着笔,卷子上密密麻麻的保密条例,还有那些“泄密判刑”、“终身追责”的字眼,看得我眼晕。


    这考试,比我当年高考还紧张。


    脑子里乱糟糟的,一会儿是刚入职时签的那一沓保密承诺书,一会儿是上周不小心看到的一份带红头的项目名称文件。


    “都仔细看题!”陈国强主任那嗓门,一下子把我那点走神的小火苗浇灭了。


    “特别是案例分析!泄密判刑的案例,卷子上有!别当儿戏!”


    他目光如炬,扫视着全场,最后似乎在我这边顿了一下。


    退伍军人的身板挺得笔直,他就是技术支援中心的定海神针,也是我们这帮新人最怵的人。


    以前觉得他严厉得有点不近人情,现在才知道这份严厉背后,扛着多么大的责任。


    我赶紧低头看卷子上的案例。一个工程师把项目资料存在私人电脑,结果电脑被偷了,泄密,判了七年。


    还有一个,跟网友显摆工作内容,网友是间谍,也进去了……


    以前总觉得保密是核心技术人员的事,跟我这个管文件、搞会务、修修打印机的小行政关系不大。


    现在才明白,在咱们北峰航空,保密这事儿,是悬在每个人头顶上的剑,不分岗位。


    我每天经手的那些文件,协调的那些会议通知,处理的那些部门之间的联络单,哪一样不沾着点项目的边?


    “孙琳!”陈主任的声音冷不丁在我旁边响起。


    我猛地回神,差点把笔掉了:“啊?陈主任!”


    他指了指我卷子上一道题,指尖点在纸面上,“这道案例分析,你选哪个?”


    题目是:某员工在互联网论坛匿名发帖抱怨工作压力,其中提及项目代号及初步研发方向。


    但未涉及具体技术参数。该行为如何定性?


    A.不构成泄密 B.可能造成泄密隐患 C.严重泄密 D.情节特别严重,构成犯罪


    我快速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保密手册的内容,但脑子这时有点儿转不过来弯。


    我犹豫了一下,小声试探着说:“B?可能造成隐患吧?毕竟没提具体参数……”


    陈主任立刻皱起了眉,“隐患?在互联网上提项目代号和方向,就等于给敌人指路!”


    “敌人拿着这个线索,就能顺藤摸瓜,分析我们的进度、投入,甚至猜测技术难点!”


    “你觉得他们找不到突破口?这后果,你承担得起?选C!严重泄密!”


    我心里咯噔一下,原来代号和方向这么重要!那些我以为只是普通字母组合的东西,在外面可能就是价值连城的情报!


    “是,主任!我明白了!”我赶紧拿起笔,把那个填好的B划掉,重重地写上了C。


    纸上那个C,写得像是一道醒目的警告。


    “记住!”陈主任的声音提了起来,显然是说给所有人听的。


    “在北峰,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记的不记!不该传的不传!管住你们的嘴!管住你们的手!”


    “更得管住你们的好奇心和那点无意义的倾诉欲!谁觉得规章制度是摆设。”


    “觉得‘这点小事不算啥’、‘我就随便说说’,最后害人害己、给单位和国家造成无法挽回损失的,就是这种人!”


    他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掷地有声。


    “卷子上的案例,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别以为进去了才叫教训,对单位、对国家造成的损失,那才是天大的教训!都给我刻在脑子里!”


    我经手的文件,协调的会议,接触的信息,哪怕再边缘,都带着“密”字。


    一个不小心,一个疏忽,可能就……我不敢往下想。


    那些案例里的人,一开始可能也和我一样,觉得“这有什么关系”。


    考完试出来,大家都在议论刚才的题和主任那番毫不留情的“训话”。


    “我的天,那个案例,抱怨两句工作也算严重泄密?太狠了吧?”


    “发个牢骚都不行?”一个跟我同批进来的女孩,一脸心有余悸。


    “狠?”旁边一个看起来有点资历的老员工,带着点儿过来人的了然。


    “你是没见着真事儿!去年隔壁项目组,就一技术员,跟你想法一样!”


    “跟几个铁哥们儿喝酒,喝高了,嘴上没把门,吹嘘项目多牛多赶超,顺嘴就把项目代号和下次测试的大概时间点给秃噜出去了。”


    “结果呢?人不久就被带走了!”


    “后来听说,就是他那句‘顺嘴的话’,让外部摸到了脉,咱们的测试计划差点全盘调整,损失大了去了!”


    “人进去了,饭碗也砸了。你以为陈主任在考场吓唬你们这些新人呢?那是拿真事给你们敲警钟!”


    我默默听着,没插话,心里却翻江倒海。


    陈主任那句“给敌人指路”和“天大的教训”在我脑子里反复回响。


    行政工作琐碎,我这颗钉松动了,看起来不起眼,却可能让整个机器在关键时候趴窝。


    原来“平凡岗位”,一点也不“平凡”。


    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桌面背景还是大学时拍的风景照,屏幕亮起,邮箱图标在闪。


    一封新邮件标题是“关于三季度办公用品采购统计通知(请各部门内勤于本周五前反馈)”。


    我点开,手指放在键盘上,准备像往常一样快速浏览一遍就开始填表。


    邮件内容很简单,就是让各部门报一下本季度的打印纸、墨盒、笔之类的消耗。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过去,这语气是不是太随意了?用“我司”这个代称是不是比“江城北峰”更安全?


    附件是统计表格模板,文件名是“三季度采购统计表.xls”,会不会太简单了?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隐藏的宏?


    以前觉得这种想法纯属神经质,现在却觉得,任何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保密手册里说过,信息传递的载体和方式本身,也可能成为泄密的途径?


    我感觉自己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看什么都充满了潜在的危险。


    以前觉得“保密”离我很远,现在感觉它就在我敲的每一个键,甚至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文件名里。


    突然,桌上的内线电话响了起来,吓了我一跳。


    刚才考场挨训的场景瞬间回放,我接起来。


    “孙琳,考卷改完了。”陈主任的声音从听筒传来。


    “你这案例分析,后来改对了。但是,前面基础题,错了两道。”


    “一道是关于核心涉密人员外出报备流程,一道是信息设备使用规范。”


    “这说明你对核心涉密人员管理要求和日常保密操作规范的理解,还浮在面上,不够深入。”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给我时间消化。


    “下班前,把保密手册第三章,特别是涉密人员脱密期管理规定、个人携带信息设备管理要求那几节,再仔仔细细看三遍。”


    “看完,写个300字的心得体会,明天一早放我桌上。”


    “要求就一点:理解要深入,别浮于表面,写点虚头巴脑的套话糊弄我。我要看到你真正的认识。”


    “是!主任!我马上去看!保证认真写!”我赶紧答应。


    拿起桌上那本保密手册,翻开,找到第三章。这一章以前也翻过,但都是完成任务似的看看标题,或者培训时听老师念一念重点。


    这次,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啃。


    脱密期管理……原来核心涉密人员离开岗位后,还要经过长达数年的脱密期管理。


    这期间行动、通讯、出国都有严格限制,要定期报告,接受审查,直到彻底解除涉密身份。


    这都是为了保护秘密,防止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啊。


    还有个人携带信息设备管理,严禁携带私人手机、相机、存储设备进入涉密场所,严禁将涉密信息存储在非涉密设备上……


    以前觉得这些规定繁琐,现在才有点明白其中的深意。


    我好像有点理解,为什么这里的老员工,都对保密有种近乎本能的、刻在骨子里的谨慎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