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口广场狭长而空旷,灰色的地砖,灰色的墙壁,连天空似乎都被这沉重的色调压得低垂下来。
苏铭才举着手机走几步,一座巨大的青铜雕塑,毫无征兆地撞进了所有人的视野里。
那是一个母亲。
一个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母亲。
她仰着头,张着嘴,伸长脖子,仿佛在向着苍天发出无声的呐喊与控诉。
她的头发凌乱地纠结在一起,她的衣衫被撕扯开,她的面容因极度的悲痛而扭曲。
她的双臂无力垂落,却紧紧抱着一个早已死去的孩子。
整个雕塑的线条充满了挣扎与痛苦,那青铜的质感,非但没有带来艺术的美感,反而像凝固的血与泪,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注视着它的人心上。
苏铭的脚步停了下来。
他仰着头,久久地凝视着这尊雕塑,镜头也随之微微上扬。
直播间里,死一般的寂静。
过了许久,苏铭沙哑的声音才缓缓响起,打破了这片沉寂。
“这尊雕塑,名为‘家破人亡’。”
“由吴为山先生创作,高达12.13米,意喻1937年12月13日,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
他的声音很低,很沉,像是在努力压抑着什么。
“吴为山曾说,这座雕塑中的母亲象征着祖国,她手里抱着自己死去的孩子,身体还有余温。丈夫死了,孩子死了,对这位母亲来说,已是家破人亡的绝境。”
“它代表着在浩劫中,被毁灭的无数家庭,也象征着我们这个民族,在那段最黑暗的岁月里,所承受的无边苦难。”
说着,苏铭迈开脚步,缓缓靠近雕塑的底座。
镜头随之拉近,对准了底座上镌刻的一行铭文。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
“被活埋的丈夫永不再生。”
“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的妻子。”
“苍天啊……”
话音落下的瞬间,直播间的弹幕,炸了。
【艹!】
【草什么?这才刚开始。】
【一直是想去却不敢去的地方。】
苏铭脚步不停,继续向前。
那里有一组群雕。
无数个青铜浇筑的人,汇成了一股逃难的洪流。
他们挣扎着,奔跑着,倒下着。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凝固着末日来临时的惊恐、绝望与麻木。
苏铭的声音在空旷的广场上回响:
“这组群雕,同样是吴为山先生的作品。”
“它的名字,叫《逃难》。”
镜头缓缓地、残忍地扫过每一个细节。
一个母亲,紧紧拉着两个孩子,在轰炸里惊恐地望向天空,仿佛下一秒,死亡就会从天而降。
一个母亲,怀里抱着一个婴孩,背上还背着一个稍大些的,衣衫褴褛,眼神空洞地向前挪动。
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瘦弱的肩膀上,背着一个早已死去、身体僵直的老妇人。
一个五六十岁的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裹着小脚的老母亲,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
一个丈夫,拖抱着自己受伤的妻子,妻子的一条腿无力地拖在地上,留下一道看不见的血痕。
一个年轻的女人,衣服被撕扯开,半身赤裸着,她的头发像一团乱草,脸上满是泪痕与屈辱,眼神里是已经死去的光,如同行尸走肉般。
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孩子,正跪坐在地上,不知所措,仰天大哭,旁边躺着一个死去的女人,女人的身上还有一个婴儿在吸吮母乳,鲜血从女人的身上滴落,顺着母乳流进婴儿的嘴里。
一个同样衣衫褴褛的僧人,正弯着腰,伸出枯瘦的手,轻轻地为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孩子阖上了双眼。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怀里紧紧抱着一个用破布包裹的婴孩。他佝偻着背,茫然地向前走着。
“这些雕塑都是根据真实的历史制作。”
苏铭没有过多的解释,因为这些雕塑就已经是最直白、最清晰的解释了。
【南京去了很多次,这地方一直不敢去,怕受不了。】
【去过一次,很压抑。】
【我当时去的时候是清明节,下雨天,气氛更沉重。】
【南京土著都不敢进馆,在门口看到雕塑就泪目心塞。】
【那个死去母亲身边哭的孩子,是唯一幸存者,趴在母亲身上喝奶的那个婴儿死了。】
苏铭脚步不停,继续向前。
脚下不再是平整的地砖,而是大片大片的砾石。
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令人牙酸的声响。
每一步,都仿佛踩在破碎的瓦砾与骸骨之上。
前方,一座巨大的铜质雕塑矗立在那里。
它像是被一柄无形的巨大利刃,从中间狠狠劈开,分成了左右不规则的两半,形成了一座扭曲、破碎的“门”。
门的左侧,是无数纠缠在一起、向上挣扎的形体,看不清面容,只能看到一张张大张的嘴,一根根指向苍天的、扭曲的手指。
而门的右侧,是无数被绳索捆绑、被强行驱赶的平民。他们挣扎着,反抗着,却被推向深渊。他们的表情,是麻木、是痛苦、是最后的决绝。
这分裂的两半,一半是魂魄的悲鸣,一半是肉体的炼狱。
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直冲灵魂的冲击力。
“这尊雕塑,名为《冤魂的呐喊》之门。”
苏铭的声音,比之前更加低沉沙哑。
“同样是吴为山先生的作品。这道被劈开的门,象征着被日军用武力强行攻破的南京城门。”
“左边这一半,代表着所有遇难者、受难者的灵魂。他们在向上苍哭嚎,在质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遭遇这样的浩劫?”
“右边这一半,是被压迫、被屠戮的同胞。他们在挣扎,在反抗,在发出生命最后不屈的呐喊。”
苏铭从中间穿过雕塑,狭窄的视野逐渐拉大,一堵长得望不到头的巨大黑色墙体,如同一道横亘在天地间的巨大伤疤。
墙体冰冷、肃穆,带着一种沉默的重量。
在墙体的最上方,用十四国文字,镌刻着同一行文字。
苏铭的镜头,缓缓地,对准了其中最醒目的那几个汉字。
——遇难者300000
三十万。
在黑色墙体的左侧,是一座高耸的十字架石碑。
石碑上,刻着两行日期。
1937.12.13-1938.1
一个多月。
四十余天。
三十万亡魂。
墙体的正中央,静静地摆放着一座国家公祭鼎。
鼎身古朴,三足两耳,充满了庄重肃穆的气息。
在墙体的右侧,则悬挂着一口和平大钟。
苏铭的脚步,最终停在了这面巨大的“哭墙”前。
“这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也被称作‘哭墙’。”
“墙上镌刻的,是当时被屠杀的部分遇难者的姓名。”
“但,还有更多的遇难者,连名字都没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