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九年。
白居易独自一人,坐在书房里,下人全部被他屏退。
他拿起手里洁白如新的奇异纸张,眉头蹙起。
和唐朝书籍常见的竖向排列、从右向左阅读习惯不同,这张纸上的内容,是从左向右,文字也是横向。
发觉写一点的白居易,开始强迫自己更改以往的阅读习惯,一目十行地快速阅读。
可白居易越读,手越是颤抖的难以自持。
等到他逐字逐句,看完所有内容后,这才长叹一口气。
唉……
苏小友回赠的礼物太过沉重。
且不说其他后世精妙的药品和器具,最让他感到震撼的,当属食物种子。
据苏小友所言,这些食物本来要到六、七百年后的明朝才会出现。
而苏小友赠予的食物种子,亩产可达两三千公斤,若种植方法得当,更能高达四五千公斤。
难怪……
难怪天幕上的后世之人,各个精神抖擞,身强体壮。
原来他们是真的能吃饱饭……
白居易面前闪过自己青年为官时,见到的百姓生活艰难的场景,又想到去年的“甘露之变”。
当今朝廷为宦官所控制,就连圣上都斗不过那些宦官,这些东西如果呈上去,那就是暴殄天物!
白居易沉默良久,最终放下《说明书》,拿起箱子最上层的平板电脑。
屏幕触之即亮,白居易倒也没觉得奇怪,他根据刚才看到的使用方法,开始缓慢的尝试和学习。
不消多时,便越发熟练。
他按照分类,很快找到有关唐朝的历史典籍。
苍老的手指微微颤抖,深吸一口气,最终还是点开其中一本。
……
天宝四年。
李白和杜甫坐在李邕的书房内。
杜甫和李邕还在翻阅《说明书》,而李白则早已阅读完毕,和白居易一样,开始在平板找寻唐朝史书。
良久,李邕放下手中的《说明书》,转而看向李白。
“太白,如何?”
李白眉头蹙起,拿着平板的双手微微颤抖:
“这……这怎么可能?!”
一旁的杜甫赶忙凑过来:“太白兄,看到了什么?”
李白满脸的不可置信:
“后世记载,天宝十四载将爆发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李邕和杜甫对视一眼,迅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李邕年纪较大,他身子前倾,一把抓住李白的手腕,低声道:
“有为兄在此,太白勿要慌乱!”
“你且看清楚,这安史之乱到底是怎么回事!”
……
鸡鸣寺,大殿之内。
朱棣将那个名为“望远镜”的圆筒举到眼前,学着《说明书》上的图样,笨拙地拧着镜身。
起初眼前一片模糊,他皱着眉又拧了几下,视野豁然开朗。
嗯,不错……
确实能看的更远,更清晰些。
不知道到了晚上是否还能如此……
“好东西!”朱棣忍不住赞叹。
他已经开始期待,这玩意儿用在战场上的效果了!
他放下望远镜,心里又嘀咕起来。
苏铭这小子还是不够敞亮啊!
这望远镜确实不错,可为什么不把那天幕上,飞来飞去的“无人机”送来一个?
过足了瘾,他才将目光投向一旁的姚广孝。
只见这黑衣和尚,正捧着那个光滑如墨玉的“平板”,一动不动,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往日里那副洞悉一切的从容荡然无存。
“和尚,看什么呢?”朱棣走了过去,语气带着几分好奇,“脸都快皱成苦瓜了。”
姚广孝眨了眨酸涩的眼睛,微微摇头感慨道:
“这神器里的东西确实包罗万象,贫僧只来得及粗略看一下明史,要彻底研究透,恐怕要花费贫僧十数年时间。”
明史?
朱棣眼睛一眯,大步流星朝姚广孝走去。
“你快说说,我大明国祚几何?后面的皇帝干得怎么样?”
姚广孝神情微妙地看了朱棣一眼,却没有开口回答。
朱棣心头一跳,暗道不妙。
来到姚广孝面前,伸手便要拿走那块“平板”。
但姚广孝反应迅速,单手拦住朱棣。
“陛下!”
“和尚,你这是什么意思?”
朱棣语气一沉,有些不悦。
姚广孝丝毫不在意,反而郑重其事地说:
“贫僧虽然粗通医理,但事关陛下龙体,万万不敢儿戏。”
“陛下要看,可以。”
“但看之前,最好先传几名太医在旁候着,以防万一。”
传太医?
为什么要传太医?
朱棣先是一愣,旋即迅速理解了和尚的意思。
难道说……
朱棣思忖片刻后,缓缓起身,高声吩咐道:
“来人!”
“去宫里,多传几个太医过来!要快!”
朱棣双手掐腰,在大殿内来回踱步。
自己百年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是老二那个混账东西造反了?
还是说老二造反成功后,把他大哥给杀了?
朱棣越是脑补,脸色就越发难看,拳头更是捏得咯咯作响。
可转念一想,似乎又有比这,更让他担心的事情。
难道自己死后,北边的鞑子又打进来了?
自己的子孙后代和赵构一样,把一半江山丢给了外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