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8章 一亿八千万年前?!

作者:切菜切一半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西汉,长信宫。


    刘邦一拍大腿,兴奋地对身边的吕雉说道:


    “娥姁,快看!是龙骨啊!”


    他压根没去管这骨架和传说中的龙有什么区别,反正长这么大,不是龙还能是什么?


    吕雉看着天幕,眼神却比刘邦要冷静得多。


    她注意到了主播苏铭的用词。


    蜥脚龙。


    猛犸象。


    这些词汇,都带着一个“龙”或“象”字,却又不是他们熟知的龙和象。


    这说明,在后世的认知里,这些生物,与龙、象有关,但并非同一种东西。


    吕雉轻声感慨:


    “此物距今竟有一亿八千万年……”


    刘邦也点头附和道:


    “乖乖,那时候俺的十八辈祖宗还没出生呢!”


    “要是当年在彭城,俺有这么一头大家伙,骑着它冲阵,项羽还不吓得屁滚尿流?”


    “别说他一个霸王,就是十个,也得被踩成肉泥!”


    拘谨的太子刘盈,在一旁听父皇这么说,也难得地咧嘴笑了出来。


    是啊……


    骑着这么大的龙,肯定很威风!


    小小年纪的刘盈,瞪大眼睛看着天幕。


    心里止不住的幻想,自己骑在蜥脚龙上,在旷野上飞奔的场景。


    ……


    大唐,太极殿。


    “多少?”


    “一亿八千万年?”


    饶是沉稳如房玄龄,此刻也有被吓到了。


    他下意识地看向身旁的魏征,发现这位以直谏闻名的谏议大夫,同样是一脸的呆滞。


    李世民的呼吸微微一滞。


    他抬起手,示意内侍将刚刚呈上来的奏疏都撤下。


    此刻,没有什么比天幕上的景象更重要。


    “辅机,你怎么看?”


    他看向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皱眉思索,从脑袋里好不容易找出来几本,年幼时看过的杂书,拱手回答道:


    “回陛下,汉书《春秋纬》中则言,‘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到鲁哀公十四年捕获麒麟,一共经历了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年。”


    “三国时期,吴国徐整所著《三五历记》中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同时期魏国张揖所著《广雅》中写道:‘天地设辟,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每纪二十七万六千年。’ ”


    “这个说法和《春秋纬》中所言类似,但时间不同,《广雅》比《春秋纬》少了近五十万年。”


    “然而这几本书中提及到的数字,与天幕中所言差距甚大,臣实在不知,谁对谁错。”


    李世民听完后抚须垂首,目光重新回到天幕上,带着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侏罗纪……更新世……”


    他低声咀嚼着这两个陌生的词汇。


    “这后世之人,似乎将天地万古,都划分出了不同的‘世代’。”


    “他们是如何得知的?又是如何寻到这般久远之物的遗骸?”


    “难道是从地底之下挖出来的?”


    “为何朕这么多年来,从未听有人挖到过?”


    这个问题,无人能答。


    在场的文臣武将,都是大唐的精英,是这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一批人。


    然而在天幕展现的知识面前,他们感觉自己就像是刚刚开蒙的稚童,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


    ……


    大明,奉天殿。


    朱元璋听完苏铭的解说,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他把手里的奏折往御案上一扔,发出一声闷响。


    “胡说八道!”


    老朱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大殿里格外清晰。


    “一亿八千万年?骨头渣子都化成灰了,还能留到现在?”


    他的话语里满是实实在在的怀疑。


    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皇帝,对尸体的变化再清楚不过。


    人死下葬,快则数年,慢则数十年,血肉消弭,只余白骨。


    若是埋得浅,或者遇上水淹,连骨头都存不住。


    他当皇帝后,下令修建皇陵,对地质、防潮、防腐之事都颇有研究。


    可就算用尽天下最好的材料,最好的法子,也不敢说能让尸骨保存千年不朽,更何况是万万年?


    简直是天方夜谭。


    殿下的文武百官立刻附和起来。


    “陛下圣明。此言确有夸大之嫌。”


    工部的一位官员出列道:


    “陛下,臣曾督造河堤,掘地深达数丈,所见唯有泥沙土石,何曾见过此等巨兽之骨?”


    另一位刑部官员也躬身道:


    “仵作验尸,若尸身埋于潮湿之地,数月便可见骨,数年风化易碎。亿万年之说,委实难以置信。”


    朱元璋听着臣子们的议论,脸上的不以为然更甚了。


    在他看来,这后世之人搞这么个玩意儿出来,目的很明显。


    “咱看呐,这玩意儿就是后世朝廷特意造出来,摆在那里吓唬人的。”


    老朱一锤定音。


    “你们想,这么大的一个骨头架子,往那一杵,哪个老百姓见了不心里发怵?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龙’,活了多少多少年,不就更显出朝廷的能耐了?”


    “这跟咱把俘虏的元朝贵族拉到应天府游街,是一个道理。都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谁才是老大,谁说了算。”


    他越说越觉得自己的猜测有道理。


    这后世之人,心思也挺活泛嘛。


    不过这手艺是真不错,造得跟真的一样。


    听着父皇的论断,站在一旁的太子朱标却没有出声附和。


    他安静地看着天幕,看着那具在灯光下依然显得震撼人心的骨架。


    他觉得事情可能没有父皇说的那么简单。


    天幕出现至今,所展现的后世景象,从高铁到无人机,从高楼大厦到康庄大道,桩桩件件都超乎想象,但事后都被证实并非虚言。


    这一次,或许也不例外。


    他的视线从群臣脸上一一扫过。


    大部分人都在点头称是,满脸“原来如此”的表情。


    但也有少数几个人,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显然没有轻易接受父皇的“伪造论”。


    朱标默默地将这些人的名字记在心里,打算日后有机会,再做考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