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在金融和经济层面上被李承乾连续两次降维打击后,五姓七望终于意识到,跟太子玩这些虚的,他们根本不是对手。于是,他们开始转向更直接、更阴险的手段——破坏。
长安城外,一段刚刚铺设好的水泥路面,在经历了一场并不算大的秋雨后,竟然出现了大面积的龟裂和坑洼。更严重的是,一座横跨小溪的石桥,其水泥浇筑的桥墩,发生了肉眼可见的沉降。
这绝非意外。
这是世家在暗中动的手脚。他们买通了几个负责施工的小工头,在搅拌水泥时,故意减少“神仙土”的用量,甚至用劣质的“三合土”来替代,意图制造一场骇人听闻的“豆腐渣工程”。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要工程出了重大安全事故,比如桥塌了,路陷了,死了人,那么负责督造此事的太子李承乾,将背上草菅人命、劳民伤财的滔天大罪。届时,别说修路,他这太子之位,都可能动摇。
消息传回皇宫,李世民勃然大怒,当即下令彻查。一时间,整个“贞观大道”工程都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李承乾也迎来了他穿越以来,最大的一次信任危机。
然而,此刻的东宫之内,李承乾心里简直乐开了花。
太好了!终于有人干了件人事!
他正愁这工程进展太顺利,自己“基建狂魔”的名声越来越响,离咸鱼之路越来越远。现在出了这么大的纰漏,简直是天赐良机!
他立刻跑到太极殿,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上演了一出“痛心疾首”的好戏。他先是声泪俱下地自请处分,将所有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说自己辜负了父皇的信任,愧对万民的期望。
演足了戏码之后,他话锋一转,开始了他真正的计划。
他要找一个最不懂工程、最死板、最喜欢吹毛求疵、最能把事情搞砸的人,来负责整个工程的质量监督。这个人选,非魏征莫属!
“父皇!”李承乾对着李世民一揖到底,声音悲怆,“为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为确保‘贞观大道’能成为真正的万年基业,儿臣恳请父皇,设立‘贞观大道督造御史’一职,总览工程质量,拥有先斩后奏之权!”
“儿臣……举荐谏议大夫,魏征,魏玄成,担任此职!”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让魏征去管工程?这简直是胡闹!
所有人都知道,魏征是经义大家,是道德楷模,是朝堂上最锋利的“喷子”,可他懂什么叫配比,什么叫夯土,什么叫卯榫结构吗?让他去监工,这不是让一个秀才去指挥打仗吗?
连魏征自己都愣住了,他完全没想到,太子殿下会突然给他派这么个活。
李承乾心里的小人已经笑得在地上打滚了:没错!我就是要让一个喷子去管工程!魏征此人,刚正不阿到了极点,又完全是工程外行。他到了工地上,肯定只会抱着儒家经典,对工匠们大谈“仁义礼智信”,然后用他那套道德标准去指手画脚。到时候,外行指挥内行,工期延误,质量越搞越差,最后整个项目彻底黄掉,简直完美!
然而,他再一次低估了人心的复杂性。
魏征愣神过后,不是愤怒,不是推辞,而是涌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感动。
他想:太子殿下为何在此时举荐我?因为工程出了问题,根子不在技术,而在人心!在于有人贪腐,有人懈怠!而我魏征,一生所长,不正是‘正人心,斥奸邪’吗?太子殿下这是看中了我铁面无私的品性,是把社稷安危的重担,交到了我的手上!这是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器重!
一股“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在魏征的胸中轰然炸开。
他上前一步,对着李世民和李承乾,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声如洪钟:“臣,魏征,领命!若‘贞观大道’再出一寸不合规之处,臣愿提头来见!”
李承乾脸上的悲痛表情,差点没绷住。
剧本不是这么写的啊!魏公,您不应该义正辞严地拒绝,说自己“术业有专攻”,然后痛斥我“任人唯亲”吗?
可事已至此,李世民见魏征都立了军令状,当场便准了。
于是,大唐历史上最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魏征,这位未来的大唐名相,带着他那张千年不变的臭脸,和他那本从不离身的《大唐律疏议》,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了工地。
他确实不懂技术,但他懂人心,更懂律法。
到了工地,他没问水泥配比,也没看工程图纸,他只颁布了两条命令。
第一,推行“三级检验制”。每一道工序完成后,必须由工匠、工头、监工三级签字画押,确认无误,方可进行下一步。
第二,建立“责任终身制”。任何一段路面,任何一座桥梁,在浇筑完成凝固之前,必须在不显眼处,用石刀刻下所有相关人员的名字,从负责搅拌的民夫,到签字的工部官员,一个都不能少。
他对着上万工人,冷冷地宣布:“此路,将与诸位之名,共存与世。日后,无论何时,此处若有损毁,石碑上有名者,一体问罪!上至工部尚书,下至一介工匠,削职、下狱、流放,皆按律处置!”
此令一出,整个工地瞬间鸦雀无声。
那些被世家买通,准备继续偷工减料的工头们,吓得魂飞魄散。开玩笑,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路上?这要是以后出了问题,那不就是铁证如山,想赖都赖不掉吗?谁还敢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
一时间,所有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的现象,瞬间绝迹。工匠们干活比以前认真了十倍,监工们检查得比用尺子量还仔细。工程质量不降反升,甚至超过了最初的设计标准。
魏征这位“魔鬼监工”的威名,迅速传遍了整个工地。
李承乾坐在东宫,听着手下人关于魏征如何在工地上“大杀四方”的报告,整个人都陷入了呆滞。
他感觉自己搬起了一块最硬的石头,满心欢喜地以为能砸烂工程这个大锅,结果石头没砸到锅,反弹回来,精准地砸在了自己的脚上。
现在,魏征每天都会准时来东宫向他汇报工作,汇报完工程进度后,还会顺便批评他今日的衣服太过华丽,午膳的菜品太过丰盛,完全不符合勤俭节约的治国之道……
李承乾看着唾沫横飞的魏征,第一次,对自己“搞砸事情”的能力,产生了深深的、刻骨铭心的怀疑。